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初探——以一孤儿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例

2015-08-15

长江丛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潘某养父孤儿

王 琼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而不能自拔的状态[1]。下面通过对一例特殊的高校孤儿心理危机案例分析,回顾对该案例的处理过程,从中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一、案例介绍

潘某,大二女生,孤儿。2014年10月2日回家为养父奔丧。一周后返校,情绪沮丧,独来独往、少言寡语,经常失眠、胡思乱想。辅导员发现后第一时间联系到她,并到宿舍看望了她。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潘某仅告知养父后事的处理,没有把丧亲之痛表现出来。这就是辅导员最担心的,她表面若无其事,内心却痛苦挣扎,又不向别人敞开心扉。一旦心理无法承受,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辅导员要求她宿舍的一班干部随时注意潘某的动向,随时报告。返校后的第三天,辅导员关注到该生发的说说“…你们那面具下虚伪的脸,让我觉得很恶心…”。辅导员再次找到她,选择用QQ与其交流,在一步一步地深入开导下,潘某慢慢地讲述了她的故事,自卑,很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孤儿身份;对养父的过世仍无法接受,世上唯一的亲人都离他而去;责怪自己没早点打工,未让养父享一天福;诉说了养父的亲戚们在养父的葬礼上为争夺养父的房子而争吵的事,心情很低落。

二、案例分析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作用,像就业;有学校因素影响,心理咨询与辅导比较薄弱;有家庭氛围感染以及个人原因投影[2]。因此,在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问题进行处理时,要多因素多层面了解。在潘某这一案例中,通过与潘某以及潘某福利院的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初步推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始于再度经历被亲人“抛弃”的挫折。潘某经历了亲生父母“主观”上的抛弃,自幼在心里形成了“被人嫌弃”的感觉。虽被养父收留,生活境况也不容乐观。悲惨的命运和遭遇,导致该生从小形成了自卑脆弱的心理。在得知唯一亲人去世的消息,再度经历亲人“客观”上的抛弃,超越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是突发事件导致潘某出现情绪异常现象。虽然近几年一直生活在福利机构,但对养父的养育之恩从未断过。因此,一直以来努力学习,希望将来能找到好点的工作,赚钱报答养父。养父的突然去世,潘某在承受失去唯一亲人的痛苦之时,更多的是对养父的愧疚和自我责备,认为自己亏欠养父太多。

三是身份的特殊使潘某的负面情绪没有出口。从福利机构到陌生的大学,潘某很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孤儿身份,担心同学对她会有异样的眼光。在学校里,潘某找不到可以倾诉的朋友,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力量。一旦负面情绪积压在一起,没有得到宣泄,就造成她情绪沮丧、悲观的态度。

三、教育转化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危机表现出:自卑感较强,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孤独自闭,人际交往障碍;敏感多疑,内心冲突强烈等,给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增加了难度。基于此,对这一群体要因人而异,注意处理的方法和过程。

对于案例中的潘某,一是转换身份,拉近与潘某之间的距离。潘某自卑,但渴望交到朋友。在福利机构,潘某有一帮和她有类似经历的孩子们,可以无话不说;进入大学后,接触到不一样的朋友和环境,她一时难以调整,尤其对特殊身份会很敏感。因此,面对突发事件,就需要辅导员转换身份,由老师转化成她的知心朋友或者知心姐姐,去倾听她的故事,给予帮助,这样才会获得她的信任。

二是及时疏导,鼓励潘某进行情感宣泄。辅导员多次找到她谈心,有面对面,有QQ聊天,及时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劝导她对于养父过世不要自责,不要遗憾,养父也不希望她沮丧悲观的生活,一旦负面情绪上来,一定要找福利机构的朋友、机构的阿姨或者辅导员进行倾诉;对于孤儿身份,辅导员尊重她并为其保密,同时又通过讲述很多孤儿励志的案例,开导她要学会坦然接受,要自信。一段时间后,潘某对孤儿活动不避讳,积极去参与;对舍友敞开了心扉,情绪逐渐走出低谷。同时,在潘某返校后的一段时间内,辅导员找到她宿舍的一位班干部,嘱咐她要密切关注潘某的情绪变化。

三是随时与福利机构取得联系沟通。潘某返校后,辅导员加强与她所在福利机构的负责人和生活老师沟通,告知孩子返校后的生活学习情况,并建议他们经常联系孩子随时关注变化。

四是继续跟踪,给予潘某正面引导。虽然潘某逐渐从丧亲之痛的阴霾中走出来了,但对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利用好大学三年时光,她仍感到迷茫。因此,辅导员为其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请专业老师给予专业建议,规划好时间;鼓励她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加强人际关系、组织表达能力的锻炼,培养自信心。

四、教育转化效果

通过一年的教育转化,潘某不仅很快走出了丧亲阴霾,而且能坦然接受现实,生活态度端正;积极参加活动,主动表演表达;并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等方面,为自己制定了合理的规划;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努力,成绩排名全班第六;和舍友、班上同学关系处理融洽。因此,该生已经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并表现乐观积极向上,能独立出来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抗压性。

五、结语

一是坚持大学生心理普查和排查,关注心理问题高危学生。每年大批新生进入高校,学校从学生的入学档案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但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因此,要对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对测评中指标异常的学生要重点关注,主动约谈,了解情况,确定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对重点关爱学生要密切关注,动态跟踪。同时,辅导员还要随时关注班级不同时期行为异常学生,进行排查,像孤儿、成绩突然出现下滑、旷课频繁等现象。

二是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要发挥合力。正确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建立健全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形成心理咨询中心、学工部、学院三级主管领导之间的联动机制,建立起心理健康通道,一旦遇到心理危机发生的情况,及时掌握情况,启动心理干预预案。同时,要发挥朋辈作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重要,做到早发现、早预警。

三是在工作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导致往往是一些实际困难所引起的。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强调的是心理咨询师要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不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像就业、经济等现实问题。虽然,本案例中,潘某的实际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但在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四是学校教育中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作用,经常在班级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讲座,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自我进行调节的能力。

五是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发生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找到可支撑的力量、可倾诉的对象,所以第一时间必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同时,严重的心理危机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对于学生生命的保护,家长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必须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化解危机。

[1]王楠.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2]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28(09).

猜你喜欢

潘某养父孤儿
女子推倒性骚扰男子致其死亡不担责
女子推倒性骚扰男子致其死亡不担责
保护家人免受侵害防卫案
让“事实孤儿”不再“事实孤独”
不事张扬的爱
清单
我给养父唱首歌
一个女博士的自述:遇见你,是我人生不幸中的大幸
赵氏孤儿
“才子”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