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多渠道传播引发轰动人性关怀职业操守见高下

2015-08-11王亚茹

记者摇篮 2015年9期
关键词:长江日报摄影记者生命力

王亚茹

一张灾难现场照片引起的反应

2015年6月,随着长江上一艘游船的倾覆,亿万国人的心被牵动起来。载有454人的“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水域沉没,遇难442人,获救12人。

灾难面前,各路媒体义不容辞,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其中也包括《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陈卓。6月5日19时34分,陈卓从搜救现场发回夕阳下“东方之星”扶正起水后救援人员集结静默的照片,在《长江日报》官方微博上发布。24小时内,该照片在官博直接阅读超5000万人次,并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官方微博转发和网络名人转发,总点击量破1亿人次。这一数字也创造了《长江日报》事件性新闻网络传播历史峰值,在国内传媒界亦属罕见。《长江日报》官博关注量直接增长2万人。该照片还被光明日报、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近30家报纸头版及路透、法新、美联、欧新四大通讯社采用。陈卓因此获得了《长江日报》总编辑奖,被奖励3万元。

数字时代摄影记者应有“七十二变”的能力

这是一起非常典型并成功的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报道活动。数字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与“拍摄者”,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中,作为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面临巨大的挑战。想要凸现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确保照片的“第一时效”。这就要求摄影记者不仅要手快,还要掌握数字技术,提高照片的制作与传输速度,加快与新闻事件进程的同步化,以照片质量和发稿速度争夺报纸版面与网络空间。“东方之星”夕阳照的传播,正是符合了这一特性:手机抢拍,第一时间微信传给编辑部,传统媒体见报后又通过个人微信朋友圈进行二次传播,最后达到一个传播高潮。

人文关怀让新闻摄影有情感有生命力

所有称得上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充满强烈情感力量并具有经久不衰生命力的。美籍越南裔摄影师黄功吾1972年6月8日在越南战场上拍摄的《战火中的女孩》,之所以成为新闻摄影中的杰作,就是这张照片扑面而来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一张照片改变了战争走向,也改变了照片中人和拍摄者的命运,它的生命力是永存的。

夕阳中的“东方之星”出水照也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力量。据陈卓说:“曾考虑过要拍和夕阳有关的影像,因为“夕阳红”旅行团这个点。一直在下雨,能拍到夕阳只是机会好。”而当他把镜头对准那一刻,残阳如血,沉没的“东方之星”被打捞出水,意境与情感的双重冲击,让整个画面无声却似千钧,重重地撞击着观者的心。

严格从专业角度来讲,这张照片拍得并不见得有多好,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拾之于偶然,得之于必然”。如果记者内心深处没有人性关怀,没有感同身受的痛与爱,是拍不出这种“偶然”的。摄影记者不是拍照机器,一定是要有人文情怀的,要带着情感去拍照,这情感是文化储备、个人素养的积累,能在瞬息万变的时刻,捕捉到最打动人心的瞬间。自动自发、看似不假思索后的举动,却连着内心的情怀。只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读者,才能有生命力。

传统职业素质不能丢

《长江日报》在表彰陈卓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从6月2日凌晨3时驱车抢先达到事故现场起,记者陈卓克服巨大困难留驻核心现场,不顾身体多处受伤连续作战。

信息时代,任何人随手一拍就可能成为新闻。职业摄影记者如何能拍出有价值的作品?一是新闻敏感;二是职业素质。新闻摄影以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的瞬间去反映整个事情的发展流程,这要求摄影记者比文字记者需要更强的新闻敏感性。而深入现场、蹲守、抓拍则是职业素质的良好体现。“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是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真谛。和平年代,战争不多见,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就是战场,数码技术再先进,后期处理再完美,也不应该是摄影记者追求的方向。摄影记者的脚要到现场去,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拍出真正的新闻照片。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社)

猜你喜欢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生命力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独特视角诠释改革开放40年变化——以《长江日报》“回望为了奋进”报道为例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