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塔河油田重质原油乳状液特性研究

2015-08-10唐海飞韩秀芹

石油化工应用 2015年12期
关键词:乳状液塔河稠油

唐海飞,韩秀芹,宋 佳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新疆库尔勒 841604)

塔河油田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孔洞是最主要的储集体,裂缝既是地层连通通道,也是储集体,底水具有不同的压力系统,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具备正常的地层压力系统和温度梯度,是一个从轻质油~中质油~超稠油的多期成藏、埋藏深的低饱和亲水油气藏[1-3]。

目前,开发的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四区、六区、七区、八区、十区和十二区,完钻井深在5 400 m~6 900 m,油层中部温度在120 ℃~140 ℃,地层压力约为62 MPa~69MPa,地面原油密度一般在0.960 0 g/cm3~1.090 5 g/cm3,原始稠油地面黏度4×104mPa·s~180×104mPa·s(50 ℃),根据原油黏度与密度分类方法,塔河原油属于稠油和特稠油。地层水总矿化度约为2.1×105mg/L,Cl-含量约为1.2×105mg/L,Ca2+、Mg2+含量约为1.2×104mg/L,为CaCl2型,密度约为1.141 g/cm3,pH 值在5~7,呈弱酸性。

1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1.1 乳状液形成的条件

形成乳状液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原油和水同时存在。(2)存在至少一种乳化剂,以形成乳状液,同时起到稳定的作用。乳状液的类型由乳化剂性质所决定。根据乳化剂在油水两相中的溶解性、润湿性、分散性的不同,可以生成W/O 型或O/W 型乳状液。(3)具有能够使油水两相充分混合的能量,足以使液相体系中的一相分散到另一相中去。初始状态下,地层中油水是分离的,只有在开采、集输过程中原油和水受到充分混合才能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常见的乳状液有两类:W/O 型和O/W 型乳状液。根据乳状液“相体积”理论,如果油相或水相的分体积占体系总体积的26.0 %~74.0 %时,就满足了形成多重乳状液的条件(见图1,图2)。

图1 油包水乳状液显微镜图

图2 水包油乳状液显微镜图

1.2 乳状液形成的途径

塔河原油乳状液形成主要有以下8 个方面的原因:(1)由于油井的持续开采,底水上升,油井逐渐含水生产,为乳状液的形成提供了首要条件;(2)塔河原油属于高含胶质、沥青质重质原油,含有蜡、非烃组分以及金属元素等,这些都是天然的乳化剂;(3)在含水原油流动过程中,经过地层缝隙、孔道、油嘴、阀门、弯道、变径处、增压泵以及管壁,经受强烈的机械剪切后而形成乳状液;(4)含水原油在井筒流动时,由于抽稠泵活塞以及电潜泵的强烈剪切,更容易形成乳状液;(5)由于塔河油田特殊的地质特征,70 %左右的油井需要酸压才能建产,形成油井开采初期含大量酸液及泥浆的乳状液;(6)大量老井采取酸压、酸化改造,形成的大量酸化油乳状液;(7)注水驱替油井注入油田水后采出液形成的乳状液;(8)大量油田助剂(缓蚀剂)的影响。

2 乳状液特性

我国以塔河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采出的稠油最具代表性。虽然以上三个油田的原油按密度、黏度分类都属于稠油,但是在原油组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原油组分上的差别,油井含水后形成的乳状液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原油中含有的不同种类、数量的非烃化合物及金属离子也是导致乳状液差别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在乳状液的形成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2.1 原油组分对乳状液的影响

原油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其主要族组成为:饱和烷烃、芳香烃、胶质及沥青质。以上三个油田稠油族组成(见表1)。

表1 塔河稠油组分与其他稠油组分对比[4]

由表1 可以看出,塔河油田稠油的沥青质含量分别为辽河的6.34 倍、孤岛的3.22 倍,辽河、孤岛稠油的胶质含量明显高于塔河稠油,胶质与沥青质的质量比依次为:辽河>孤岛>塔河二联>塔河四联。

胶质、沥青质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且含有各种极性基团,在油-水界面上具有较强的活性,是原油中天然的油包水型乳化剂。胶质、沥青质在油-水界面上可以形成机械强度较高的界面膜,是原油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5]。目前使用最多的结构是由晏德福提出的。

胶质的可能结构式(见图3)。沥青质的可能结构式(见图4)。实验研究表明,胶质是原油中的大分子非烃化合物,极性及相对分子质量都比沥青质小,所以胶质的乳化性能比沥青质要弱,结合胶质与沥青质的质量比可以得出,塔河原油乳状液较辽河、孤岛原油乳状液更加稳定。另外,胶质、沥青质可以降低油-水界面间的界面张力,能够降低乳状液界面的自由能,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热力学不稳定趋势,使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由表1 能够得出,塔河原油中胶质、沥青质总含量较辽河、孤岛的低,沥青质含量明显高于二者,由于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极性都大于胶质,所以沥青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程度较胶质更大,导致塔河原油乳状液更加稳定。

2.2 非金属元素及金属元素对乳状液的影响

原油中的非烃组分主要包括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和一些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也包括含这些非碳、氢元素的胶状、沥青状物质。

图3 胶质的可能结构式

图4 沥青质的可能结构式

硫是石油的常规组成元素之一,硫在原油中主要以元素硫、硫化氢、硫醇、硫醚、二硫化物、噻吩及其同系物的形式存在。

氧原子是石油中含量最大的杂原子,-OH、-COOH、-COOR'等含氧基团是石油组分分子中最重要的极性基团。含氧化合物在原油的油水界面活性组分中占重要地位,其中的酸、酚、酯均能与碱作用生成各类具有高界面活性的皂类,对O/W 型或W/O 型原油乳状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中含有的氮元素通常在千分之几至万分之几,含氮量随着沸点升高而增加,大约90 %的氮集中在减压油渣中。氮在各馏程组分中呈不均匀分布,胶质、沥青质中含有一半以上的氮。含氮化合物主要以喹啉类、吡啶类、咔唑类、吡咯类以及酰胺的形式存在。

目前,石油中已检测出来的微量元素多达59 种,其中金属元素为45 种,大体可分为三类,变价金属包括:钒、镍、铁、钼、钴、钨、铬、铜、锰、铅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包括:钾、钠、镁、钙、钡、锶等,卤素和其他元素包括:氯、溴、碘、硅、铝、砷等(见表2)。

塔河原油中高含的硫、氧、氮非金属元素主要富集在沥青质中,这些元素主要以大量的极性非烃物质存在,在配位键、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下极性非烃物质间产生缔合,最终形成簇状物以及絮凝体增加原油黏度。研究表明,氧元素能够形成含有酚基、羰基等基团的杂环极性高分子化合物。酚基、羰基等亲水基面朝水相排列,而亲油基向油相伸展,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层非常稳定的界面膜。由于沥青质分子的稠合芳香环网状结构,大量沥青质聚集会增加原油的黏度,阻止液珠聚集,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另外,胶质对热不稳定,在注水替油引入大量溶解氧且受热的条件下,容易缩合转化为沥青质,进一步增加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

原油中的金属元素可能与碳原子形成化学键,或金属原子置换有机酸官能团中的氢生成盐类,或形成金属分子内配合物,或与单一的、混杂的配位体形成配合物,或与沥青质中的杂原子、稠合芳香环系形成的配合物,使各种不同的大分子链化合物聚集在一起。

表2 塔河原油中非金属元素的含量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形成的大分子杂原子化合物,除了使原油乳状液界面膜稳定、降低界面张力以外,还可以形成较厚的界面层,产生空间阻隔效应,阻止液珠聚集,增加乳状液稳定性[6]。

2.3 阴阳离子组成对乳状液的影响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7],水的矿化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水溶液中的离子(尤其是高价离子),可削弱扩散双电层的影响,降低O/W 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其二,某些离子可改变乳化剂在油、水两相中及界面层的分配状况,使原油乳状液更加稳定(见表3)。

研究表明:相同种类的盐,浓度越高,降低乳状液稳定性的能力越大。同一价位的金属离子,半径越大,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能力越小,例如在45 ℃和Cl-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阳离子降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能力大小的顺序为:A13+<Ca2+<Mg2+<K+<Na+;在45 ℃和Na+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阴离子降低乳状液稳定性能力强弱的顺序为:SO42-<CNS-<Br-<C1-;但当体系温度变为65 ℃时,该次序变为:CNS-<SO42-<C1-<Br-[8]。由塔河地层水金属离子组成可以看出,水中的K+、Na+浓度远远高于Mg2+、Ca2+的浓度,水中的C1-浓度远高于SO42-。结合前面的研究和地层水的组成分析,油田水中的各种金属离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主要减弱水包油型乳状液的扩散双电层。相反,金属离子与原油的表面活性剂结合可以生成皂类化合物,起到稳定乳状液的作用。

由表3 能够看出,塔河油田地层水中金属离子及氯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前二者,所以以上两种离子对乳状液的影响因素更加明显。

2.4 高分子聚合物对乳状液的影响

油田日常使用的酸化、酸压溶液体系及化学助剂主要成分为高分子聚合物、水溶性物质。原油乳状液中聚合物含量越高,脱出水中含油量越大,脱出水愈浑浊。因为聚合物是水溶性的,能与乳状液界面膜上的乳化剂分子亲水基团发生作用,增加了界面膜的空间阻隔及排斥能力,影响界面膜强度。另外,聚合物可以增加界面膜黏度,减缓水滴聚集速度,降低脱水效率[9,10]。

3 结论及认识

(1)塔河原油中高含胶质、沥青质,高含N、O、S 非烃组分以及金属元素是导致原油黏度大,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

(2)地层水中的阴阳离子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乳状液的稳定性,阴阳离子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然而,阳离子与表面活性剂结合后增强了乳状液的稳定性。

(3)日常采油使用的聚合物类化学助剂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了脱水速率。

[1] 曲全工,张敬轩,陆友明,等.厚层灰岩油藏岩溶纵向分带研究-以塔河油田四区油藏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15,37(1):17-21.

[2] 荣元帅,胡文革,蒲万芬,等.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分隔性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5,37(5):599-605.

表3 塔河地层水与其他油田地层水构成对比

[3] 金强,田飞,张宏方.塔河油田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单元综合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15,37(3):272-279.

[4] 庄娟娟,范维玉,南国枝.辽河稠油与孤岛稠油油-水界面张力的比较[J].当代化工,2010,39(2):132-134.

[5] 孙正贵.稠油乳状液及稠油破乳脱水问题[J].油田化学,2008,25(1):97-100.

[6] 任波,丁保东,杨祖国,等.塔河油田高含沥青质稠油致稠机理及降黏技术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3,28(6):82-85.

[7] 刘立新,刘顺平,王丹丹,等.沥青质和胶质对辽河稠油乳状液破乳的影响[J].化工科技,2013,21(2):8-12.

[8] 杨顺辉.新疆塔河重质原油及其乳状液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黏度[J].油田化学,2004,21(1):79-81.

[9] 肖中华.原油乳状液破乳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4):165-168.

[10] 沈明欢,王振宇,于丽,等.塔河油田酸化油破乳技术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5,46(4):1-6.

猜你喜欢

乳状液塔河稠油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不愁
酸碱质量分数对pH 控制的可逆乳状液转相的影响
亚麻籽胶-大豆分离蛋白乳状液微滴聚集体的制备及其流变特性
生化微生物技术在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豆甾醇在葵花油水包油乳状液中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以石为绢塔河写意
以石为绢 塔河写意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
考虑水包油乳状液的复合驱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