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5-08-05福建师范大学林恬伊

海峡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辅导员价值观核心

福建师范大学 林恬伊

浅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林恬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成果。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确保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要之举。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深化理论学习、丰富实践活动和提升师资力量着手,以内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进而外化大学生的自身行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并予以实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有效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1 高校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1稳固主流价值观的统领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是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理论产物,它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精神内核的高度凝练,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具备的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是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理想追求,在大学生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未来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因此,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需保持一致。

当今的大学生处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经济高速发展,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发展呈复杂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击,多元价值取向在高校蔓延。青年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信仰体系不健全,价值取向模糊,极易受到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肩负着以德树人的职责,是将先进思想授予学生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是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就是要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理性分析各类意识形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使大学生掌握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信念,把实现自我价值升华至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高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建设与腾飞的战略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多元化,国际间的竞争趋于激烈,与此同时,国内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腾飞的攻坚时期,改革与发展的任重道远。这要求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认同上达成共识,实现全民族的向心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提炼出的精髓,正是反映全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有助于深化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读。大学生群体是否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味着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深化大学生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国家之间的竞争,综合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栋梁之才取决于高校的教学水平。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载体,其任务之一就在于建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的积极行为。高校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挖掘大学生认同的理论依据,通过科学的引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观并不断加以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端正理想信念,把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另外,核心价值观还需要通过引导机制外化为实践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理论认同与外化行为的辩证关系,使核心价值观成为积极的行动并作用于工作和生活,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2.1深化理论学习,加强认同感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认同,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使命,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发达、国家前途联系起来,就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学习的主要渠道,理论学习要摆脱停留在字面的浅薄阅读。首先要扩大知识的积累,以夯实价值观的内化起点。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内核、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关心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其次,要确定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特点,解决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存在质疑的部分,缓和信任危机,纠正错位的价值观,重塑理想信念;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接轨,要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以及诉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说服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另外,拓展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渠道。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在新媒体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利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教育更具号召力和感染力。

2.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化核心价值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层面的认同,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先导,而实践能够进一步加深认知和理解。理论输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要的方式,但只注重理论学习难免会落入“照本宣科”的“俗套”中,削弱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低不言而喻。因此,要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和社会的实践给予补充,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力。

大学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帮助或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校园活动涵盖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党团活动等,并日益丰富,是高水平人才精神境界和文化追求的反映,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文化性和科学性。丰富有益的校园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精神内涵,对培养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和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踏入社会,了解社会,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调动起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2.3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

高校辅导员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与大学生的接触最紧密,时间最长,交流最广,深受学生信赖。因此辅导员的个人理论修养、对政治的觉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解读,甚至个人表现,都对大学生认同感产生直观影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传播者,辅导员肩负着教育的重任,但他们并不是天生具有先进的理论认知,只有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才能担负起顺利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高校辅导员要克服自身惰性,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理论架构。另外,学为人师,身正是范,辅导员在加强自我理论提升的同时,在平日工作中也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导向功能。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这也对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思政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复制与黏贴,要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探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将显性的高校课堂教学与隐形的高校文化渗透相结合,适时开展多元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价值观。

[1]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7-69.

[2]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06-109.

[3]刘峥,汤小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0-82.

[4]金航.提升高职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35-37.

[5]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2013(4:)67-75.

[6]田兆辰.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实效性模式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4(5):28-31.

[7]冯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2(5).

猜你喜欢

辅导员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