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上“斗气”原是“侵略性驾驶”作祟

2015-08-04王杨

科学之友 2015年6期
关键词:女司机公共场所司机

王杨

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一波三折,众人纷纷讨论到底谁有错、谁错得更多。事实上,他们都是一路人,都中了“侵略性驾驶”的毒。

“侵略性驾驶”一族

所谓“侵略性驾驶”,又叫作“攻击性驾驶”,指的是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驾车方式,比如蛇形换道、横冲直撞、大声鸣笛等。综合国内外关于“侵略性驾驶”的分析,“侵略性驾驶”如其名,具有蓄意的成分,而不是单纯的疏忽大意。

事件中的男女司机并不是对立面,在开车行为上都属于“侵略性驾驶”一族,给本次事件的双方找对立面很容易。比如,性别大战——女司机不会开车、男司机开车火气旺。抛掉性别因素,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乱变道女司机和一个用暴力“惩罚”前者的打人司机也是对立的。

太多人遭遇过不守规矩的司机,也碰到过粗暴冲动的司机,所以容易感同身受。事件刚刚爆出来时,人们第一时间都在谴责男司机,他下手实在太狠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司机激动易怒,事情未必到了真打人的地步,但是对着车辆、行人竖中指、挥舞拳头也是常见的。不管司机、乘客还是路人,都遭遇过一点半点的“侵略性驾驶”行为。

多方原因引人“疯狂”

痛打女司机事件一出,一个叫“路怒症”的名词也被频繁提及,大概意思是“在交通堵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以此来说明为什么在路上,驾驶员会突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秒变疯子,而在事后又后悔不已。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是只是部分正确。

国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侵略性驾驶”是有复合原因的。这与其个人的性格特质有关,有些人开车时就要比常人容易发怒。当然,家庭培养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假如从小就目睹自己父母的“侵略性驾驶”行为,那么孩子就容易有样学样。此外,生活满足感低也容易诱发“侵略性驾驶”,这也和压力有关,压力大的人可能开车开得很危险。在性别方面,年轻男性比较倾向于“侵略性驾驶”……总之,人们通过分析,发现了许多和“侵略性驾驶”有关的因素,挫折、压力、耳濡目染,不一而足。这也表明,人之所以会“侵略性驾驶”,原因在“车”外。

那么,有没有中国人偏好的“侵略性驾驶”诱因呢?研究者们找了160位司机来做测试,通过观察长期在他们车内所装监控的记录结果发现:“驾驶人人格和其他车辆违法情况两个因素对驾驶人攻击性驾驶行为影响较大,起决定性作用。”本次打人事件便是这样,男司机张某被女司机的车辆激怒了,从而表现出更加严重的“侵略”行为来。

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常在,也的确有一些人容易在公共场所暴怒,做出一些攻击他人的事情,但同样的不良情绪,人们发泄在车上比其他地方的概率要高得多。

在1995年的时候,学者Ellison等人做了个实验,他们找来了敞篷车和吉普车,然后让不同年龄、性别、背景的司机开车。在这些实验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安排了捣乱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在路口绿灯亮的时候,故意反应慢,堵塞交通。工作人员记录了各种情况下实验者的反应,结果发现把敞篷车的顶完全打开时,人们按喇叭催促的反应时间要滞后,声音长度也是最短的,换句话说,更“文明”。这证实了Ellison的一个假设,由于汽车是移动在公共场所的私密空间,私密性让人充满随心所欲表达自我的可能,有些人很容易在私密空间里表现得肆无忌惮,心中的魔鬼尽情撒欢,而毫无规则意识,因为规则是属于公共场所的。因此,要对付“侵略性驾驶”这种危害极大的行为,光呼吁是不够的。

普及意识方可应对

不要开斗气车、拒绝不文明驾驶、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这些语句人们听得实在太多了。他们都和“侵略性驾驶”趋同,只是表达起来性质差别大。“侵略性”三个字表达了这些行为的恶意倾向,因此有必要明确禁止,而不文明词汇则更多把“侵略性驾驶”归结为一个文明现象,既然是这样,自然是倡导性、建议性的措施居多。

先有了意识,不管是在法律体系、交通规则还是在知识科普上都可以作出很多努力来。比如,美国有法律体系和专门的科普手册;加拿大时不时会像检查酒驾一样去查“侵略性驾驶”;而英国则在道路标识上下工夫,让人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一个私密的汽车空间里,更是在公共场所,需要对更多人的安全负责。

两个“侵略性驾驶”爱好者碰到了一起,结果变成一场举国讨论的事件。借此机会,希望能够让“侵略性驾驶”这个概念得到普及。没错,汽车内部是私密空间,但它是在公共空间行驶着,不能搅扰他人的安宁。

猜你喜欢

女司机公共场所司机
画与理
画与理
老司机
凭什么
温馨提醒
防偷拍
女司机到底靠不靠谱?
就剩一百元
广东:免费WiFi 3年内全省都有
美国一城市 规定体臭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