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锡林浩特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2015-08-02马晓芳

现代农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沙化荒漠化家畜

马晓芳

锡林浩特市水利工作队

浅谈锡林浩特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马晓芳

锡林浩特市水利工作队

通过对锡林浩特地区特有的生态条件和生态脆弱性的分析,以及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的侵蚀影响,针对天然草地利用和退化沙化现状,提出退化草地复壮技术措施,为锡林浩特天然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水土保持 荒漠化防治

一、自然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特点

1.地理位置

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中部,市境南北长208公里、东西长143公里,总面积18750平方公里,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因长期受浑善达克沙地的侵袭,地表植被退化严重,已成为京北的主要风沙源区之一,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2.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锡林浩特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内蒙古海西晚期褶皱带的东南部,地势南高北低,中北部为大兴安岭西延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交替区。锡林浩特市中部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明显,一般高程在970~1000米左右,丘顶浑圆,坡度较缓,山地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300米。锡林浩特市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短促温热,雨水集中;秋季天高云淡、霜雪早;冬季寒冷漫长、风雪多。气温年、日温差较大。锡林浩特市地下10厘米土壤冻结平均日期为11月5日,一般年最大冻土深度为3米左右,冰层厚2~3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29天,无霜期较短,最少年份仅87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915.6小时,年光合有效辐射2802.6兆焦耳/平方米。

锡林浩特市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等雨量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多年平均降水量294.9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年蒸发量为1746.5毫米,是年降水量的6倍;年平均相对湿度58%,一年中12月、1月、2月相对湿度较高,约为70%。年平均风速3.5米/秒,年大风日数61.1天,最大风速28米/秒,全年盛行西北风。

锡林浩特市植被类型主要是地带性草原植被,占整个地区的85%以上,主要建群种有大针茅和羊草,优势种有冷蒿、糙隐子草、克氏针茅和知母等。在局部退化草场上分布有小叶锦鸡儿等丛生灌木,在南部浑善达克沙地分布有大量的散生榆及旱生山荆子、稠李、山杏、山刺玫、黄柳、沙地柏,是天然林主要分布区。

大风和风沙是常见的自然灾害,春季大风危害最严重,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6%以上,春季平均风速为4~6米/秒。由于春季植被覆盖最低,地表裸露面极大,大风把裸露的地面沙尘卷起,飘浮空中,使空气混浊,形成风沙天气,其中风速可达17米/秒,强烈风沙形成了沙尘暴,全年沙尘暴天数平均在15天以上。

本区域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为主,其土层薄,土壤厚度不一,约在5~60厘米之间,含沙量大,在风力和水力的侵蚀作用下,结构粗糙,出现沙化和砾石化。

二、草场沙化退化现状及成因

1.草场退化现状

锡林浩特市共有草场面积222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000万亩,生长着800多种优质牧草。目前全市草场风蚀沙化、退化面积已达1310万亩,占总草场面积的58%,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严重沙化面积已超所60万亩,本市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嘎亥额勒苏沙地总面积为330万亩,都是以退化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为主。天然草地生产力完全依附于自然条件,干旱年植被极差,年际间、季节间产草量变率大。年际间由于受降水影响差异很大,使得草地单元波动剧烈,根据观测资料,平水年干草产量为525千克/公顷,丰水年为810千克/公顷,欠年则只有161千克/公顷。由于区域气候、水资源和土壤障碍因素的限制,使草地生态十分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易引起土壤侵蚀,造成土地荒漠化,目前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地总面积68%以上。

锡林浩特市地区原是丰美的草原,特别是近30年草地退化的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过了草地建设速度,解放初期的草地面积大,植被盖度高。但进入六、七十年代,受粮食政策的困扰和牲畜数量的聚增,昔日的茂密的草地出现大面积退化和沙化,据1982年全国草地普查结果表明,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47%,而该区域草地退化比例达到63%,多以轻重度为主。目前,草地退化比1982年更为严重,几乎所有的草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转为以中重度退化为主,约占草地面积的69.8%。

区域的天然草地资源较丰富,对草地利用普遍实行全年放牧,由此决定了这一区域的草地超载过牧程度要比春牧区严重,草地退化、沙化比例相对较高。在草地利用中,长期以来不遵循草地生长和生态规律,把草地资源看作廉价的掠夺对象,盲目追求牲畜头数,不考虑草地的“负荷”能力,对同一块草地进行着无休止地利用,使可食牧草生长发育受阻,草地逐渐退化,地表植被稀疏,在风力和降水的自然营力作用下引起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目前天然草地超载严重,有的地方牲畜超载达200%,对草地的破坏性极大,特别是春季牧草返青是放牧对牧草和土壤的破坏最为严重。

2.草场退化原因分析

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归纳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而且这两种因素常常综合作用,但最本质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人为的过度利用和盲目开垦所致。过度利用不仅影响牧草正常生长,降低单位面积可食产草量,而且使土壤大面积裸露,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加速土壤侵蚀,随之而来的是引起生态环境退化。

(1)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与地质环境条件密不可分。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水文等特征所决定的自然生态作为荒漠化治理的最高目标。锡林浩特草原的天然植物被生态系统是由温带丛生禾草草原、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草原以及温带落叶灌丛等组成,存在着东西向分异,我们应该分别进行保护并恢复。

(2)盲目开垦。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不仅是草地退化,而且引起土地荒漠化。草地开垦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一种短期行为,其结果是“一年开荒,二年打粮,三年五年变沙梁”。垦荒不仅使草地退化沙化,而且减少草地资源。由于盲目垦荒和掠夺贫瘠后弃耕,引起土地荒漠化。

解放后历次“冒进”运动对于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并进而受到自然惩罚的范例。比如60、70年代数万知青开进锡林浩特大草原开荒种地,对草原植被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60多万亩耕地被迫弃耕并最终导致沙化,上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锡林浩特经历了四次大开垦,可以说,这四次大开垦使锡林浩特草原急剧透支,逐渐失去了生命力。这些已经证明是长期体制弊端并被惯性沿袭,而又采取“堵”而非“疏导”措施的政策偏差。

(3)不合理的建设。一些不合理的建设,往往也是由于当地政府确立政策时只顾短期形象而疏露长期发展的短视行为。比如,政府最近为了片面树立绿色环保形象,盲目引进外来优势树(草)种,极有可能对当地物种以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造成灾难性破坏,并进一步加速长期土地沙化。同时,这也与专家所称的“生态环境重在保护而非建设”相悖。

(4)放牧强度。放牧强度对草地退化、沙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常随放牧的程度、技术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根据牧草的生长特点,放牧对牧草的影响常常比刈割更为强烈。放牧时期是家畜与草地之间矛盾过程中的重要联系形式,家畜的营养需要具有常年的相对稳定性,而牧草生长则有明显的季节性,应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和办法来调节牧草与家畜之间的供求关系。

牧草的生长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早春是多年生牧草消耗根部贮存的养料进行萌发的时期,这一时期放牧会引起植物内贮藏的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同时植物的叶面积和植物根系的生长也减少,植物便减少或失去了养分供给来源,当贮藏的营养物质耗尽,植物死亡;晚秋是牧草结籽和往根部输送养料时期,也需要一段积累养料的时间。所以在牧草生长发育有两个“危险时期”,若牧草在此期间年年被牲畜啃食、践踏,势必促成和加速草地退化。

研究表明,放牧强度对天然草地的植被、土壤侵蚀和产生径流均有重要的影响,而土壤侵蚀和产生地表径流量的发生是因地表植被减少和过度践踏引起的。过度放牧可使植被盖度变小,植物群落种类成分发生变化,地上生物量下降(见表1),据调查,单位面积产草量减少30%~50%,盖度下降25%。

表1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放牧强度过重,牧草有性繁殖明显减少,营养繁殖(分蘖芽和叶芽)受到压抑,根系生长发育受阻,根量高度集中于土壤表层,下部根系大量死亡,导致植物自我更新能力下降,优良牧草种类减少,不可食和有毒有害的植物增多,草群盖度减少,植株高度低矮,地表裸露增大,生境进一步旱化,栗钙土发展为风沙土,草地变为沙地。

三、锡林浩特市草原沙化退化的防治措施

1.季节性禁牧与全年禁牧相结合

由于牧草的供给与牲畜的需求间存在着严重的季节性不平衡,超载过牧(尤其是在春季)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为有效保护植物的萌发和早期生长发育,极大提高植物的生长潜力,恢复草地植被,必须改变传统的全年放牧,采用科学合理且在十几种便于操作的草地利用方式,实验证明:对天然草地实施阶段性禁牧或暂时的全年禁牧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利用方法。对于植被盖度较好、退化不严重的草地应实施春季禁牧,时间为4月20日至6月20日(约60天),若遇到枯水年禁牧时间延长到80天。此时无论是典型草原还是荒漠草原的牧草均已长到一定高度(平均高度均已达到15厘米以上),具有一定的耐牧性。春季禁牧的草地生物量同类型放牧草地提高2~3倍,禁牧60天的投入产出比为1:2.66,放牧为1:1.96,禁牧效益十分显著,禁牧90d的投产出比为1:0.91,而放牧的为1:0.98,放牧与禁牧的效益基本持平,由此可以看出,禁牧60天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好,既能有效遏制草地的退化和沙化,又不使畜牧业经济因实施禁牧而受到消减。

对于草群稀疏的中重度退化草地必须进行牧草补播,并在2年内停止放牧,实施短周期的全年禁牧草地植被恢复到55%以上后,有计划实施季节性放牧制度。实验证明:封育2年的草地草群盖度有40%提高到68%,草层平均高度为19.8厘米,单位面积产干草量为1369.2千克/公顷;未封育的同类草地盖度却下降到36%,草层平均高度只有5.5厘米,单位面积产干草量为552.75千克/公顷。在禁牧期间,要以青干草、青贮玉米和加工处理后的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储备并对家畜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使其安全越过禁牧期。

2.草地改良

锡林浩特市的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大体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平原等几个主要草地类型,在草地改良中根据不同地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坡度大于10°的草地采用沿等高线补植灌木和补播牧草相结合的措施;对于缓坡及平地草地采用浅耕翻保护播种技术,可以成功地克服天然草地播种多年生牧草,幼苗难以成活的困难,适宜播种的禾本科牧草品种有羊草、冰草、老芒麦等,豆科牧草有沙打旺、草木樨和草原Ⅱ号苜蓿等。

实践证明,草地产草量由改良前的750千克/公顷提高到改良后的3000~3750千克/公顷,而且草地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改良前的杂类草草地,变成了以羊草、皮碱草、老芒麦为优势种的禾草草地。

3.改良家畜、优化畜群结构

人类饲养家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畜产品,当地传统的观念认为家畜养得越多,所获畜产品会越多,以数量求发展,造成现状草地的严重超载和退化。由于家畜品种和低劣的经营管理方法的粗放,使畜牧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结果造成草畜矛盾日益严重。目前该区域的家畜品种大多为非改良品种,个体生产性能差,在生态环境日趋退化的今天,不应再继续强调数量畜牧业,而应注重家畜品种的良种化,尽快调整畜群结构,加强畜群周转,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

对于草地退化的区域,引入良种家畜和改良技术,因地制宜地调整家畜饲养结构。在畜群结构调整中,畜群必须合理配置,将老、弱、病畜及时处理,选留优秀的适龄基础种畜,建立新的复合群体并将成、幼畜进行分群饲养,否则将影响舍饲禁牧效果。利用杂交优势原理,将基础母畜与高产肉用种公畜进行经济杂交,缩短饲养周期,将幼畜快速育肥,提高家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另外用1/3的基础母畜与其有相同生产方向的种公畜进行杂交,从其后代种选择性状比较好的作为后辈基础种畜,逐渐补充淘汰的老龄种畜,以减少无效饲养量,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使退化的天然草地能得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对天然草地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返青生长季的阶段禁牧或全年禁牧的利用方式,然而封育禁牧措施需要建立畜牧业基础设施支持。最基础的设施是科学合理的圈舍和青贮、氨化等饲草加工设施。

食草家畜是以放牧为主要习惯的。根据反刍家畜这一生理生态特点,舍饲时要求圈舍设置活动场所和凉棚,尤其全年舍饲的家畜更需要活动场地。圈养家畜可以在宽敞、通风的活动场上运动,使家畜的繁殖生产性能正常发挥。每只成年羊活动场地的占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时基本满足其习惯要求。

建立永久性青贮窖、氨化池,青贮对舍饲禁牧意义大,可以缓解春季牧草生长于放牧的矛盾,同时他对提高作物秸秆的利用率、扩大饲草资源、平衡青饲料的供应起这重要作用。本区域的青贮原料以青贮玉米和籽实玉米的秸秆为主,青贮的关键技术是含水量、切碎、压实。窖的类型适合建地下式矩形青贮窖,形状为宽2米、深2米、长度以青贮量而定的矩形,四角要挖成半圆,以利于青贮料的均匀下降,窖口要高出地面20厘米,窖的四周挖排水沟。

四、结语

土地荒漠化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形势仍很严峻。据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面积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8%,1994年至1999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净增5.2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态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防治荒漠化仍然是我国生态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从锡林浩特市的整体治理情况来看,前景并不乐观,虽然通过每年的“禁牧封育”使部分草场植被得以恢复,但是,整体草场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因此,对荒漠化的治理,前途依旧任重而道远。

[1]郑大玮,妥德宝,王砚田.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渠农业综合治理与增产配套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1—19.

[2]刘静,孙旭,许丽.内蒙古阴山北麓丘陵区荒漠化类型区划分[J].水土保持研究,1998,(30):95—100.

[3]李博,任志,史培军.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129—190.

[4]李福生,斯日古楞,柴雅莲等.牧草返青期禁牧实验研究[J].草原牧区游牧文明论集.呼和浩特:2000.6—9.

[5]敖斯尔,倪东法,荣志仁.秸秆氨化技术资料汇编[J].内蒙古畜牧业,1990(增刊),18—25.

[6]刘公社,王志远.北方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3—97.

猜你喜欢

沙化荒漠化家畜
2.82亿亩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