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北地区一次飑线天气的数值模拟分析

2015-08-02陶俞锋

浙江气象 2015年1期
关键词:涡度低层强对流

陶俞锋

(中国民用航空宁波空中交通管理站,浙江 宁波 315000)

浙北地区一次飑线天气的数值模拟分析

陶俞锋

(中国民用航空宁波空中交通管理站,浙江 宁波 315000)

利用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3月29日发生在浙北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2.1对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空槽、低层冷涡和地面气旋为这次飑线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K指数和θse等值线反映了浙北地区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此外,WRF模式基本上能模拟出本次飑线过程的中β尺度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850 hPa的流场特征能够很好地分析出飑线系统经历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过程。

飑线;中β尺度;WRF模式

0 引 言

飑线是一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是在有利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雷暴云,由许多个雷暴单体(其中包括若干超级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强对流云带[1],一般长约几十至几百千米,宽约几十至二百千米,时间可持续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沿着飑线可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剧烈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很具有破坏力的严重灾害性天气。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试验已成为研究飑线的重要手段。国外已广泛地开展了飑线的数值模拟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2-3],国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4-6]。由于飑线是中β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发展非常迅速,在时空上难以为常规气象观测网所识别,受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的制约,目前国内飑线数值模拟试验工作尚不多见。本文采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WRF3.2.1对2014年3月29日浙北地区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对飑线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其触发和维持的机制。

1 天气概况及环流背景

2014年3月29日,受高空槽东移,低层和地面低涡南压影响,下午14时(北京时,下同)至晚上19时一次飑线天气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浙江北部地区,飑线的移动速度较快,所经过的地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强对流天气。从宁波机场自观系统(AWOS)上气象要素显示可见,气压16—17时踊升,升幅达3 hPa;气温16—17时骤降5℃;风向风速变化也很剧烈,风向由之前的VRB(风向不定)转为西北风,风速急增,平均风由2 m/s变为13 m/s,且阵风为22 m/s。此次飑线过程,在雷达回波图上呈明显的弓状形态,总长度超过300 km,并伴随雷暴和冰雹等剧烈天气现象。

这次飑线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从3月29日08时的图来看,500 hPa上(图1a)整个大气环流呈一槽一脊型,其中在华东地区的高空槽比较深,以径向环流为主,V风分量偏大,西北气流强盛,风速大于20 m/s,同时从温度场上看,温度槽是落后于高度槽;700 hPa上南支西风槽加强东移;850 hPa形势场上(图1b),江浙皖一带为闭合的低压中心,且在其后部有分散的暖中心与之配合,形成一个热低压,温度垂直分布上有不稳定层结。另外,在近地层江浙地区有明显的气旋辐合,导致强烈的抬升运动并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产生强对流性天气。

(实线为等高线,单位:dagpm;虚线为等温线,单位:℃;棕色线为500 hPa槽线)图1 2014年3月29日08时500 hPa(a)、850 hPa(b)高度场和温度场

2 对流条件分析

2.1 水汽条件

分析3月29日08时950 hPa上的比湿(图2a)可知,飑线天气发生前,在浙江中部和福建北部分别有中心值为10 g·kg-1和12 g·kg-1的高比湿中心,远远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在安徽中部和江苏南部一带,比湿等值线分布相对比较密集,也即湿度梯度大的地方,被称作“干线”。在干线附近有明显的风场辐合,极易形成中小尺度垂直环流,地面干线附近是雷暴和飑线的高发区。另外,从850 hPa风场矢量及水汽通量图上(图2b)可以看到,水汽通量的大值中心区基本分布在沿海洋面上,呈西南—东北分布,与风场走向基本一致。同时在浙北地区水汽通量场分布相对密集,表明受北方冷空气影响,西南暖湿气流在该地区逐渐累积,形成深厚的高湿气层,为强对流的发展创造了水汽条件。

2.2K指数及假相当位温

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大气层结的不稳定。K指数是综合了垂直温度梯度、低层水汽含量和湿层厚度的一个物理量。利用3月29日08—14时K指数场和假相当位温场资料,对这次飑线天气的大气层结稳定度和大气不稳定能量进行分析。从图3a中可以看出,08时在江浙皖交界处出现一K值大于36℃的闭合高中心,说明已具备发生对流性天气的不稳定层结;到了14时(图略),随高空引导气流作用下,此高中心值已位于浙北地区,而江浙皖一带的K值小于25 ℃,层结趋于稳定。分析沿121.5°E的假相当位温(θse)场垂直剖面可知,29日14时(图3b),在28°N~32°N之间θse最低值为324 K以下,出现在500 hPa附近,500 hPa层以上θse增大,层结稳定,500 hPa层以下θse也增大,到近地面层θse基本在334 K左右,表明大气处于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状态。同时可以看出在30°N~32°N附近θse线有倾斜现象,特别是在低层θse线基本与等压面垂直,对流不稳定度呈中性,说明对流层低层的对流稳定度很小,由湿斜压涡度发展理论[7],当具有较高湿位涡值得冷空气向下入侵时,极易造成暴雨天气。

图3 2014年3月29日08时K指数图(a)(单位:℃)和14时沿121.5°E的假相当位温(θse)垂直剖面图(b)(单位:K)

3 WRF模式数值模拟分析

3.1 资料及试验方案

文中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2.1,对2014年3月29日浙北地区强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使用NCEP提供的水平分辨率为1°×1°的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在模式中采用了双重嵌套方案,模拟区域的中心位置为(30°N,121.5°E),粗网格格点数为100×90,格距27 km,细网格格点数为91×91,格距为9 km。垂直方向为30个σ层,积分时间由2014年3月29日08时到30日02时,时间步长为180 s,每1 h输出一次模拟结果。

WRF模式所选用的物理过程参数为:LIN云微物理过程方案;RRTM长波辐射方案,Dudhia短波辐射方案,每10 min调用一次辐射过程;积云对流采用Kain-Fritsch方案,每5 min调用一次。

3.2 涡度和散度模拟分析

这次强飑线过程发生在非常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从地面到中高层500 hPa的形势配置都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3月29日08时,地面低涡南压至江浙皖一带,开始影响浙江北部地区。由于低涡的抬升作用明显,低层为辐合上升运动,而高层则存在明显的辐散区。图4分别给出了29日16时沿121.5°E的涡度和散度垂直剖面模拟图,由图4(a)可知,在31°N附近从近地面一直延伸到700 hPa均为正涡度密集区,其中大值中心位于850 hPa,中心值为24×10-5s-1,表明该地区辐合上升运动明显;700~400 hPa之间为负涡度区,中心值为-18×10-5s-1,位于550 hPa层上,说明高层存在明显的辐散运动。

从同期的散度模拟场看,在31°N附近中低层同样存在强辐合,高层为辐散,但与涡度场特征不同的是,散度的辐合区最高的高度达到500 hPa左右,极值中心位于700 hPa附近,范围明显大于辐散区。这种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有利于维持较强的上升运动,对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3 垂直速度场模拟分析

由于垂直速度的分布特征表明了飑线的结构特征,在模拟29日08时850 hPa上垂直速度场时(图略),结果显示,在苏皖交界处存在一条孤形垂直速度密集带,这是飑线前沿的强对流带。此后,该强对流带不断向东南移动和发展,中心强度增强,到16时(图5),最大垂直上升速度为0.4 m/s,并由原先的一个中心位置分裂成若干个,表明在飑线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云体生成。孤形强对流带与飑线发生区域相比,两者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但强中心位置模拟略偏西南,总体来说,模拟效果较好。随飑线的消亡,强对流带也基本消失。

图4 2014年3月29日16时沿121.5°E的涡度(a)和散度模拟(b)(单位:10-5s-1)

图5 2014年3月29日16时850 hPa垂直速度模拟(单位:m/s)

3.4 飑线的发展过程分析

对比各个时刻的低层850 hPa流线分布特征,发现强对流带与低层气流汇合线或切变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式时间在08时(图6a)江浙皖交界处有一闭合流场,西北高压有一定的加强,与海上高压之间的流场线曲率有一定的增大,表明辐合加强,切变线加深,为飑线的触发形成做前期准备。与图6a相比,图6b中西北高压开始南下,两高之间的流场曲率再次增大,辐合进一步加强,此时浙北地区存在与飑线强对流对应的东北—西南走向的气流汇合线,汇合线的北侧为偏北气流,南侧为西南气流。图6c与图6b相比,流场汇合线略有向南扩散,该时间段正是强飑线对流天气影响浙北地区,另外,南海低压开始东伸,西南气流加强。图6d中,由于受西北高压南压和西南气流共同影响,海上高压逐渐东退,两高之间的流场线曲率开始减小,由此可见,此时的飑线正处于消亡阶段。

以上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飑线系统中β尺度850 hPa的流场特征,并由850 hPa的流场特征能够较好地分析出飑线系统所经历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变过程。

4 结 语

利用WRF模式对2014年3月29日发生在浙北地区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WRF模式对此次过程发生发展机制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1)这次飑线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高空槽、低层冷涡和地面气旋为主要的影响系统。干冷空气从中高层的入侵加深了浙北地区的不稳定,形成下湿上干的层结,导致强对流产生和发展。

图6 2014年3月29日850hPa流场模拟08时(a);14时(b);16时(c);18时(d)

2)水汽输送是通过高空3层的西南暖湿气流来实现的,受干冷空气影响,暖湿气流在浙北地区累积;同时,K指数和θse等值线反映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容易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

3)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基本上能模拟出本次飑线过程的中β尺度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这种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对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强对流带与低层的流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850 hPa的流场特征能够很好地分析出飑线系统经历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过程。

[1] 刘淑媛,孙健,杨引明.上海2004年7月12日飑线系统中尺度分析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1):84-93.

[2] Fovell R G, Ogura 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midlatitude squall line in two dimension[J].J Atmos Sci,1988,45(24):3846-3879.

[3] Zhang DaLin,Gao Ku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n intense squall line during 10-11 June 1985 PRE-STORM, partⅠ: model verification[J]. Mon Wea Rev,1989,117(5):960-994.

[4] 何宏让,魏绍远,曾文华.江淮副高后强对流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1999,19(2):142-148.

[5] 余清平,王兴宝,陈中一.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动力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79-85.

[6] 慕熙昱,党人庆,陈秋萍,等.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与数值模拟[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1):42-49.

[7] 吴国雄,蔡雅萍,唐晓菁.湿位涡和倾斜位涡发展[J].气象学报,1995,53(4):387-404.

2014-10-25

猜你喜欢

涡度低层强对流
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福建2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哈尔滨2020年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
T639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吉林地区预报检验
南海相对涡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斜压涡度的变化与台风暴雨的关系研究
关于低层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要点及控制措施探讨探索
2017年11月16日至17日博州降雪天气分析
住宅楼层影响寿命
辽宁强对流天气物理量阈值探索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