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体系研究

2015-07-31姜万勇刘红丽朱孔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计划管理绩效考核信息化

姜万勇+刘红丽+朱孔来

摘 要:从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需求出发,根据系统论原理,研究企业软实力的系统特征,明确企业软实力体系的耗散结构特点,探明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逻辑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计划管理、考核管理、信息管理对于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企业软实力建设体系的概念模型和建设结构路径,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与操作相统一的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体系,对中国企业进行系统的软实力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信息化;绩效考核;计划管理

作者简介:姜万勇,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高级工程师,博士(天津 300072)

刘红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朱孔来,济南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教授(山东 济南 250002)

一、引 言

近年来,软实力研究从国家层面扩展到区域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研究层面,并取得众多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确立了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软实力的应用实践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一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企业软实力研究的深入与提升,并对企业软实力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愈发强烈。但是,中国企业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所增益的硬实力,并没有匹配于相适应的强大软实力。目前对于企业软实力的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体系,这种状态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与提升的速度与质量。本项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软实力建设理论与原理的分析,从系统论出发,探索以企业软实力建设的系统特征、逻辑结构、回归公式、概念模型和建设路径为核心组成的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体系,为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进行有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二、企业软实力理论综述

1. 国外软实力理论研究与发展

冷战结束后,基于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世界唯一超级强国地位的确立、美国国际声誉和被认同力下降的落差与担忧的趋势,美国学术界开始对美国霸主地位能够维持多久并如何得到长久维持的战略进行大讨论,{1}由此,在1989年撰写的《注定领导》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率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首次对美国经济“软实力”进行系统阐述,随后软实力研究在美国得到广泛开展。约瑟夫·奈对软实力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软实力是指某一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对外影响力与形象等。{3}约瑟夫·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是他的软实力思想理论体系成型并完善的代表作。在书中,他认为文化、政治观和外交政策{4}是国家软实力的三个源泉。另一美国学者斯拜克曼则把民族认同感、社会文明程度、政治制度稳定性、国民意志力等都视为软实力。英国学者罗伯特·库伯则提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美国学者沃尔特·米德在《外交政策》杂志提出了“粘性实力”的架构与内涵。约瑟夫·奈进一步界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他指出:硬实力资源转化具有动态性,硬实力对客体影响力具有多变性。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作用,而非互相排斥,软实力是硬实力连续或阶段性的、动态的表现和延续的结果。{5}

综合国外软实力研究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外软实力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89年到1996年,为软实力概念提出和思想理论体系确立的时期;第二时期为1996年到2001年,期间发生重要影响的“9·11”事件,它直接对美国一强独霸的政治思想体系造成不可挽回的冲击,美国学者通过这一事件研究提出美国需要加强 “软实力”体系建设与推行以确保美国未来的世界领导者与地位;{6}“9·11”事件之后到现在为第三时期,各国软实力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不同国家的政治政策和经济需求不同有关。{7}

2. 国内软实力研究发展与特点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在时任复旦大学教授时是最早开展软实力研究的中国学者之一,他于1993年首次发表了“软实力”研究的有关论文,由此开启中国软实力研究的时代。{8}

随后二十余年来,在中国持续的改革开放政策、快速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影响下,“软实力”研究在中国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开展,涌现出大量研究学者和研究机构,众多研究论文和著作被发表和刊印。随即软实力理论开始引起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关注。200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明确提出新一届领导集体需要从战略高度加速推进中国的“软实力”建设;2007年十七大上提到中国国家“软实力”政策,这表明“软实力”在中国已经从最高领导层关注提升到国家关注,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大量高级别的软实力研究组织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得以建立或确立,如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文化软实力中的哲学问题研究”等。随着国家级软实力研究的相关课题开展,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开始参与到这一研究中来,从而开启了区域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研究的新时代,这是软实力研究在中国的新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在区域软实力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及文献如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北京大学浙江金华软实力课题及成果《区域软实力道德理论和实施》等,企业软实力研究课题组如中央党校海航软实力课题、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企业软实力课题组等。

综上分析,中国软实力研究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特征。对此,美籍华人学者王红缨有精辟的总结:对于软实力的内涵及外延的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范围已经远超约瑟夫·奈所提出的概念。约瑟夫·奈主要针对国家软实力特别是处理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进行定义,而中国学术界将软实力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国家、地区和企业层面,由此派生出国家软实力、地区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等不同分支;而在国家软实力层面,中国学者对软实力的讨论则涉及外交政策和国家内政两个方面。此外,约瑟夫·奈主要围绕文化影响和政治模式来讨论美国的国家软实力,但中国学者则是关注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并扩展到国家凝聚力、社会公平、政治改革、道德水准、反对腐败等。软实力概念对于国家政策影响在中国似乎比在美国大。{9}王红缨的总结全面揭示了目前中国软实力研究所体现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3. 企业软实力研究的有关理论

根据上述分析,软实力研究在中国派生出国家软实力、区域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等不同实体层次,特别是企业软实力研究是中国在软实力研究领域独有的特色,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与企业软实力研究有关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国内学者的观点有三种:一是企业文化要素构成企业软实力总体;二是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特定能力的总体;三是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硬实力以外的要素总体。{10}本文认同观点三,即企业软实力是除企业技术专利、固定资产、资金存量等硬实力之外的实力总量。企业软实力不是单一资源作用的产物,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结果就是企业软硬实力结合达到企业所期望目标的能力。{11}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与企业软实力。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首次明确提出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他指出,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能够被企业使用、控制从而达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所有资源的集合。只有那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而不是约束和限制企业目标实现的网络资源才能称为企业的社会资本。{12}综合相关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软实力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软实力作用的基础;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软实力产生作用的根本在于信任和互动。{13}

企业文化理论与企业软实力。对于二者的关系,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企业文化力就是企业软实力;第二是企业文化力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和作者本人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但不是企业软实力的全部。本文认为,企业文化的基本构成有五个层次:精神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这五个层次中,最核心的是精神层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取向,是企业的文化特质,无法篡夺与转让。{14}

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国内学者邓正红曾对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硬实力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他选取具体的企业样本,经过分析论证,给出理论模型。他提出的理论模型为:Cs=Hp+Sp。本文认为,企业实力由企业硬实力和企业软实力构成,互相组成企业的整体实力。企业硬实力通过物质性元素表现出来;企业软实力则通过非物质要素表现出来,如无形资产,企业文化、综合能力等;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硬实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而反过来推动企业硬实力的发展与提升。

企业软实力和员工软实力。李春生是国内较早关注员工个人软实力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修炼与发挥你的软实力》;张兆娟则关注领导者软实力运用问题;{15}总结有关学者的研究,员工硬实力主要指教育培训、学历学位、从业资格、职业经历等,员工软实力则包括关系资源、家境资源、人文修养、智力智商、世界观等。员工软实力是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企业软实力发挥整体效能的策动源。

软实力模型研究与理论体系。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在2006年提出、2008年完善的六力模型和丁政、张光宇于2007年提出的四力模型,这两类模型研究的基本视角相同,都是基于能力视角进行研究。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则建立了“中国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SPES1901-04”,该评价体系对于理论研究、实践认知和思维模式研究都有所拓展,代表中国软实力研究的新高度。

企业软实力建设评价的有关理论。根据国内学者的不同研究成果及企业实践经验,本研究认为目前可以用于对企业软实力建设过程、结果和效果评价的理论主要是绩效管理理论、平衡记分卡理论、标杆理论、六西格玛理论、EVA理论、KPI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素质管理理论等。从中国企业实践经验看,绩效管理理论是对企业软实力建设进行评价综合效果最好的理论体系,既符合中国企业管理与文化特点,又具有实践应用的长期经验和员工基础,因此,本文将绩效考核这一核心要素纳入到企业软实力框架体系中。

4. 企业软实力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上述综述与研究,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不论是四力模型还是六力模型或者邓正红的公式,都是从企业软实力研究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的理论研究,没有给予有价值的实证研究。二是研究视角重局部,轻整体。许多研究的视角是以企业文化或企业能力的角度切入,而对于企业软实力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较少,这影响了企业在软实力建设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三是重原理,轻方法。企业管理是一门实操科学,任何理论运用于企业管理都要最终转化为实操路径。针对这些不足进行的基于系统化的企业软实力框架体系探索正是本项研究的基础。

三、企业软实力的系统性

目前企业软实力研究的视角主要为“企业文化”视角和“企业能力”视角,但是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发现,企业实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不是一种或几种要素的集合。因此,企业软实力是所有非硬实力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本节主要从系统论理论出发,厘清企业软实力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企业软实力系统的特征、明确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硬实力的关系模型和企业软实力系统的指标体系。这是进行企业软实力系统建设框架体系搭建的软实力理论之外的理论基础。

1. 企业软实力系统与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关系

(1)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关系

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对系统的定义是“当我们讲到系统,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系统按照其所处的状态,呈现出动、静、时间、空间和时空等不同结构。社会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企业系统是社会复杂巨系统中的子系统。企业软实力系统是企业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呈现出明显的系统结构特征。从根本上说,社会系统又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社会系统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为整体性的基本内容,同时它又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进行分层和演变。社会系统的核心是人,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精神活动、经济行动和政治活动都通过社会系统中的精神、政治和经济活动来交叉表现,即社会系统是由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精神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适应,互相相对独立又同时融为一体,反复进行着复杂的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人类发展的壮阔历史。{16}

(2)企业软实力系统与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关系

中国学者魏宏森、曾国屏提出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社会系统最终又与自然系统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一个良好的社会系统要实现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而企业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子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17}因此,企业是社会系统这一巨系统中的复杂子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形式中的基本构成形式之一,{18}企业以硬实力和软实力变化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活动时刻依赖于社会系统的运行,离开社会系统企业就失去生存的基础和目标;而社会系统则依赖于高度市场化的、发达的、高效的企业系统运行;作为企业系统两极中一极的企业软实力系统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并与社会各系统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以此带动企业发展;当这种能量交换停止,企业的非平衡性被打破,企业硬、软实力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企业倒闭。因此,企业软实力系统是社会复杂巨系统中,与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运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9}

2. 企业软实力系统的基本特征

耗散结构理论是系统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67 年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或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到一定的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非线性区形成的宏观有序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以能形成(或维持)新的稳定结构,普利高津把这种需要耗散特质和能量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态与经济系统中。

“熵”的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在1850年首次提出,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反之越小。在社会科学中,熵有时指人类某种社会状态的程度。当一个系统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研究企业软实力建设必须控制企业软实力系统中熵的变化。耗散结构具有非平衡性、非线性、涨落有序性、开放性等若干特性。耗散结构的形成要有几个必须条件,包括开放性、远离平衡性、非线性、涨落有序、系统突变、正反馈等。耗散结构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资交换,其演变规律可以用普利高津的总熵变公式表示:dS=di+deS

通过研究发现,企业软实力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企业软实力系统具有开放性。借助于这种开放性特征,企业完成队伍更替、企业创新、物化资源扩大等一系列助推企业发展的行为。二是企业软实力系统远离平衡。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重复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不断越出非平衡区,达到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三是企业软实力系统本身具有非线性特征。组成企业软实力系统的要素之间发生复杂的综合作用,这些要素之间呈现出整体的非线性状态,具体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与多变。四是企业软实力系统具有涨落有序性。企业软实力系统的上述特征完全符合了耗散结构的特征,因此,企业软实力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当企业软实力系统中的正熵越来越高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差,当正熵达到最大值时,企业进入衰落期,这时企业实体要么消亡,要么存在状态被改变。{20}

3. 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硬实力的回归关系模型

通过对企业软实力系统的特征以及硬实力作用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两者是典型的线性关系。这主要因为以下四方面的原因。第一,企业硬实力是企业软实力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企业软实力提升直接推动企业硬实力壮大;第三,企业硬实力壮大带动企业软实力内涵和外延扩大;第四,企业软实力水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研究企业软硬实力线性相关性的关系,本文给出两者的线性回归数学模型。企业硬实力和企业软实力是模型中的两个指标,用来测定企业软实力和企业硬实力的变化关系。为保证样本回归函数尽量接近总体回归函数,对特定样本依样本回归函数■i=■1+■2Xi,估计的Yi与实际值Yi的误差需要尽量小。但由于ei有正有负,简单代数和■ei会产生抵消,为便于处理,采用剩余平方和■ei2最小的准则:

min■ei2=min■Yi-■i2=min■Yi-■1-■2Xi2(1)

按照微积分求极值原理,为使■ei2达到极小,待定系数■1和■2需要满足:

■=-2■Yi-■1-■2Xi2=0(2)

■=-2■Yi-■1-■2Xi2Xi=0(3)

以此得出如下方程组:

■Yi=n■1+■2■Xi(4)

■XiYi=■2■Xi+■■Xi2(5)

其中,n为样本容量。

由(4)、(5)的方程组是最小二乘的正规方程组。解正规方程组,得

■2=■(6)

■1=■(7)

(6)式和(7)式是用样本观测值Xi和Yi表现的?茁1和?茁2的估计式。

令xi=Xi-X,yi=Yi-Y,则Xi和Yi分别成为Xi和Yi的离差形式。式(6)和式(7)可用离差形式分别表示为

■2=■=■(8)

■1=■-■2■(9)

式(8)和式(9)根据最小二乘准则推导而得,称为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式。{21}

这一模型的给出为进行连续的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关系变化分析提供了测量理论依据,为企业进行软实力建设实证研究提供了测量方法。

4. 企业软实力系统核心要素指标体系

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与企业实践经验,本文基于典型上市公司上升期企业软实力建设指标规划需求,从系统视角出发,给出企业软实力建议要素指标体系范式,共12个核心要素、44个二级指标要素。12个核心指标要素分别为: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品牌管理、制度管理、授权管理、商业模式、成本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研发管理、风险管理,并在实践中对这12个核心要素进行分解,共分解出44个二级指标要素,不再一一列举。

四、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体系

1.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内部关键要素作用机理分析

打通企业软实力建设实践通道的最基础内容是研究解决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控制方法、评价方法、信息渠道问题。基于企业实践经验和系统特征,本项研究认为,计划管理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控制方法,绩效管理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评价方法,信息管理则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信息传递渠道。具体阐述如下:

(1)计划管理与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计划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方法,是企业一定经营管理时期内确定和组织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规划。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需要,合理利用人、财、物,组织策划并控制企业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并提高经营管理效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和有效工具。企业软实力建设完全符合运用计划管理的原理进行过程、结果和效果控制,是保证软实力建设取得实质效果、长期效果、稳定效果的基础途径。没有计划管理,企业软实力建设目标难以落地,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信息管理与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信息管理既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功能要素,也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信息技术路径,这两项功能最终转化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信息传递与渠道控制作用。企业软实力建设实际是软实力系统与硬实力系统发生作用并产生复杂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完成。信息技术手段是企业软实力建设过程的手和脚,手决定举多重,脚决定走多远。

(3)绩效考核在企业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机制

计划管理建立并引导企业远离平衡态并保持开放,绩效考核管理是控制与评价企业远离平衡态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核心手段。绩效考核对于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建立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约束机制,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一定是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激励与约束实现动态平衡,互相促进;三是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激励和约束的结果需要通过考核结论来体现,这种体现既表现为经济形式,也表现为精神形式,是对企业软实力建设过程、结果和效果进行评价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系统方法和具体应用。同时,评价结果的应用也促进企业完善软实力建设的持续改进机制,保证软实力建设长期、长效、长远。

2.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的框架体系结构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以上企业硬实力与企业软实力的关系,企业软实力的耗散结构特征,企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逻辑关系,计划管理、信息管理、绩效考核对企业软力系统建设的作用机理和核心要素矩阵表,构建出基于系统的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体系结构,如图1 所示。

根据这一模型,企业软实力的指标库建立后,根据长、中、短期提升目标,纳入到计划管理过程中,形成公司级、部门级、员工级计划,再进行年、季、月、周、天及岗位的分解,同时通过建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信息传递渠道,形成对企业软实力建设的逻辑控制,通过计划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和绩效管理的综合控制作用,引导企业软实力要素指标矩阵向着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系统负熵水平的方向发展,使企业软实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企业硬实力的不断提升,它们长期相互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系统同时不断与外界的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等进行信息、能力和物质交换,当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时,就反过来为国家实力的增强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这一体系框架构建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实践结构,并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3.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的路径结构

构建出企业软实力系统框架体系结构模型后,对于如何进行企业软实力建设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提升企业软实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根据企业运营管理的规律,结合计划管理、信息管理、绩效考核对于企业软实力系统的关键作用,按照上述框架模型的内涵,本文构建出四类路径:战略决策路径、运行实施路径、过程测控路径、持续改进路径四大类。四类路径分别涉及了前期、过程、结果和效果的不同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这一路径结构图为企业进行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系统集成的路径结构。通常来讲,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比如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技术创新建设、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等,不论哪种建设目标,都可以通过这一结构路径得以实现。

五、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企业软实力的耗散结构特征,基于系统论理论,探明了企业软实力系统中关键要素的关系,研究明确计划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管理对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的作用机理,给出了企业硬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系统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以及企业软实力测试的数学公式,勾勒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路径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完整的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结构体系。这一体系为企业进行软实力建设实证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当代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具有典型的参考意义。当然,限于研究视角和篇幅,本文对于企业软实力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企业软实力系统内部的资源转化控制与评价,有关模型与框架体系的实证,以及对于外部系统比如社会系统的影响原理、信息与能量交换的途径与方法,以及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家国制度安排等内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

注 释:

{1}郑伟民:《衰落还是复兴-全国经济中的美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5-26页。

{2}郝鸿毅:《企业软实力》,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33-42页。

{3}Paul 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New York:Random House,1987,pp.3.

{4}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制胜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5}李铁生:《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软实力竞争——访浙江大学教授徐金发》,《经济师》2007年第7期。

{6}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7}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8}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9}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世界经济》2007年第7期。

{10}朱孔来、马宗国:《国内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及未来展望》,《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1}Joseph S Nye 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1991,pp.199.

{12}周小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13}张其仔:《社会资本与国有企业绩效研究》,《当代财经》2000年第1期。

{14}(美)威廉·大内:《Z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15}张兆娟:《软实力——中式成功领导品质》,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19-24页。

{16}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年,第293-336页。

{17}刘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2-35页。

{18}谭日辉:《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层困境及其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9}郭国红、杨红光:《中国共产党执行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取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0}张建卫、刘玉新:《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的理论架构:生态系统论视角》,《企业发展》2011年第11期。

{21}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分析》,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1-55页。

Research on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JIANG Wan-yong,LIU Hong-li,ZHU Kong-lai

Abstract:This paper,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needs of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enterprises,analyzes the system features of enterprise soft power by employing principles of system theory. It identifies the featur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the enterprise soft power system and clarifies the logic relations between soft power and hard power of enterprises. It attempts to build a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how planning management,evaluation management,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soft power system,on the basis of which it hopes to set up a conception model and construction path so as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framework of soft power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theory with practical operatio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Key words:enterprise soft power;informatization;performance appraisal;planning management

(责任编校:文 泉)

猜你喜欢

计划管理绩效考核信息化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间的关系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分析
试论国企绩效考核体系现状及优化策略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民营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研究——以BH公司为例
民营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研究——以BH公司为例
浅议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库存管理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