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2015-07-31

当代医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鞘内脑膜炎结核性

刘 芳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刘 芳

目的 分析和研究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8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29)。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方法进行治疗,将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方法应用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头痛症状,加快脑脊液恢复速度,减轻炎症对脑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对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均有重要作用。

脑脊液置换;鞘内注射;常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是由结核杆菌进至蛛网膜下腔而引发脑膜产生非化脓性炎症所致[1]。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等。结核性脑膜炎可增加脑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破坏血脑屏障,导致炎性渗出,易引发患者出现结核性脑动脉炎、颅神经麻痹、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危急患者生命,临床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2]。为了探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有效方法,本文选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9例,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较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7月湖南医药学院附属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8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29)。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7.6±10.4)岁。观察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1.5±11.3)岁。排除标准:合并有颅内肿瘤患者;合并有脑血管意外患者;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吡嗪酰胺(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3021967)0.75g口服,2次/d;乙胺丁醇(国药准字H51020142;四川天德制药有限公司)0.75g口服,1次/d;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雷米封(广东华南药业,国药准字H4402069)0.6g静滴,2次/d;链霉素0.75g肌注,1次/ d。治疗3个月后,雷米封改为口服,0.4g/次,1次/d;链霉素停用,其它药物按原剂量继续服用,18个月止。根据患者症状,使用甘露醇、呋塞米降颅压;使用胞二磷胆碱(长春大政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208),加快脑细胞代谢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方法进行治疗:腰穿成功后,缓慢释放脑脊液达5mL,并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重复4次,每次间隔达10min,最后向鞘内注射地塞米松5mg+异烟肼(长春银诺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0175)0.1g。每周治疗2~3次,根据病情转归情况逐渐减少治疗次数,至脑脊液恢复正常并稳定达4周以上为止。

1.3 疗效评价标准[3]治愈:患者症状与体征消失;脑脊液压力测定恢复正常;化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头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消失或病灶范围明显缩小;患者无后遗症。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脑脊液压力测定下降;化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好转;患者遗留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状。无效:患者症状与体征无变化;脑脊液压力测定与化验室、影像学检查均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 2 9 1 6 ( 5 5 . 2 ) 1 1 ( 3 7 . 9 ) 2 ( 6 . 9 ) 9 3 . 1a对照组 2 9 9 ( 3 1 . 0 ) 1 4 ( 4 8 . 3 ) 6 ( 2 0 . 7 ) 7 9 . 3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多数情况为原发性肺部结核杆菌经血液传播至软脑膜而引发。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缓慢,初期患者常缺乏特异性表现,因此,早期临床诊断比较困难[4],待病情发展至中、晚期时,患者可出现性情改变、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病情严重时,患者则会有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表现,若临床不能给予及时、有效治疗,会危急患者生命。

传统治疗方法为全身应用抗结核类药物,但由于血脑屏障作用,仅有少量药物能随血液到达病灶处,因此治疗效果欠佳[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由于脉络丛、脑膜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致使脑脊液蛋白增高,因此,应尽快将脑脊液蛋白浓度降至正常,避免或减少蛛网膜粘连、脑积水、椎管梗阻的发生。脑脊液置换相当于将脑脊液中炎性向外引流,当缓慢释放脑脊液时,可起到快速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同时,也将病变脑脊液排出颅外,有效地降低了颅脑内的炎性反应;注入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其不仅可改善脑脊液的循环,而且还能够预防或减少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的发生。鞘内注射异烟肼,能够在病灶处快速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形成高浓度杀菌环境,杀灭结核杆菌,减少局部炎性渗出,并且局部应用抗结核类药物,还避免了全身用药所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减轻了对肝脏与肾脏损害程度,更利于患者康复[6];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其可对脑脊液分泌量起到抑制作用,减轻脑部组织变态反应,降低组织机化与粘连程度。有大量研究资料显示[7]:脑脊液置换与药物鞘内注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缩短脑脊液压力及脑脊液蛋白恢复至正常时间。从本次研究结果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与吴勇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一结果证明,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方法治疗,在严格掌握适应症以及操作原则情况下,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牛俊梅,李振魁.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中晚期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6):24-26.

[2] 周勇.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97例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37-39.

[3] 叶中锋.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1):51.

[4] 杨荣东.脑脊液置换联合透明质酸酶、α-糜蛋白酶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脊髓膜炎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0,31(11):103-104.

[5] 王业建,刘新.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5):87.

[6] 王亚梅,牛国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34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6):65-66.

[7] 周海峰,向玲,谭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16(5):116-117.

[8] 吴勇,邱海明,王宇,等.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106-1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029

湖南 418000 湖南医药学院附属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 (刘芳)

猜你喜欢

鞘内脑膜炎结核性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鞘内连续注射吗啡和地塞米松在癌性骨痛中的疗效及其机制
多发性硬化应用β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的效果分析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肛周脓肿1例
T-SPOT TB联合IL-10、IL-27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瘤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