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续说李字与李氏

2015-07-28李守奎

美文 2015年13期
关键词:李姓祖宗古书

“姓”与“氏”有别,但早已不别;现在姓有定字,但古时可以不定。我们说“李姓大户人家”,也可以说“李氏大宅门”,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所以干脆就把它俩合并成“姓氏”,当成一码事。不过,书面语中常见李氏或某氏的称谓,“李氏的观点很有道理”,文雅而和气;听说过“李姓的观点很有道理”这样的称谓吗?不能有。口语中一旦出现“姓李的!”则一定是怒目圆睁的场合,但没听过“氏李的!”这样的怒斥?可见“姓”与“氏”在具体的用法上还是有些不同。为什么不同,其中一定有道理,我们现在也不能开小差去管它。总之,或姓、或氏、或姓氏,不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就权当它是一回事。我们之所以称“李氏”,是因为要追祖溯源,哪个有别的时代,李只能是“氏”。至于古代的氏无定字,虽然牵涉的问题很多,但作为一条规律是被证实了的,也是下面的论证必不可少的依据。

“李”乃是当今第一大姓,据调查已经多达9500余万,已经是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了。汉族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李姓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姓氏,原因何在?这不单纯是个生殖繁衍能力的问题,这里面有“文化”。李姓的形成过程是汉族形成的一个缩影。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文化核心,开放、融合,如长江、黄河汇聚百川而成其浩浩汤汤波澜壮阔,李姓也是渐渐聚集而成其大,并不是我们姓李的比其他姓氏的人繁殖能力超强。

姓氏是个有趣的话题,也是专门的学问,与每个人相关,又极有文化内涵。说简单了就是人代号的一部分,说深奥了那可能就深不见底了。假如有一天儿子问你:我们为什么姓李?因为我们的父亲姓李,父亲的父亲姓李,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老祖宗姓李,回答完毕。如果再往下问:姓李的老祖宗是谁?不知道!他为什么姓李?不知道!李姓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知道?这种好奇心成年人久已迟钝,一问三不知,恼羞成怒,“一边去!”不是大家不知道,就连学者也说不清,但学者既不能让人一边去,自己也不甘一边去。

古代姓氏是家族门第的直接标志,人们的重视程度今天的人难以想象。比起人家姬、姜是周文王、姜太公的后裔子孙来,我们这些找不到祖宗的李氏子孙很是不甘心。如何是好?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古书里找一个时代最早、名气最大的人奉为祖宗。古书中记载的李姓名人比起姬、姜来,实在是不古。《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这已经是汉代的书记载春秋晚期才出现的事儿了。遍查《左传》《国语》等史书有李字但没有姓李的,再往前推就更没有以李为姓氏的影了。这不仅使我们李氏子孙不能甘心,连研究姓氏的学者也无法接受,尤其是成了大唐国姓,岂能没有了不起的祖宗?继续找!古书中没有姓李的,但有姓“里”的和姓“理”的,三个字同音,古书中又常通用,于是就推断理氏等就是李氏的前身。古代又有职官曰“理”,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法官。古代姓氏中有很多是以官为氏,例如司马、司徒等等,于是就推断我们的老祖宗就是一位理官,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理”为氏,后人又写了同音字“里”,后人又写了另外一个同音字“李”。那这位最早的祖宗是谁呢?《史记》曰“皋陶为理”,皋陶是谁?舜的法官。舜是谁?传说是禅让天下给大禹的古代帝王。这样,一竿子就捅到了传说时代,高古至极。说得头头是道,曲里拐弯,曲径通幽,但未能让人豁然开朗。老百姓对于这样的问题有时会有浓厚的兴趣,但没有考据的责任,更没有考据的兴趣,也没有相信考据的义务,剩下的就是就着自己所知来驰骋想象。于是一些不太高明的传说就诞生了——老子他妈在李子树下生下了老子,于是老子就姓李了。这里的知识只有两点:一是名人老子姓李,古書上这么写的;二是李的意思是李树或其果实李子,生活里就这么用的。这两者之间该怎么联系起来呢?填进去一个产妇就成了。又说老子神通,生下来就能手指李树,于是就姓李了,这故事连产妇都不用加,轻轻一指,比“易如反掌”还容易。这种故事咱们都会编。写在纸上就是书,念一念哄孩子睡觉也能奏效,但当做历史,那可就糊涂透顶了,尽信书不如不读书!联想到许多汉字的阐释,与此类想象差不多,而越不靠谱的奇思异想越容易激起猎奇者的好奇心,就越有市场,所以汉字“新说”“新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话扯远了,以后找机会单说这个问题,现在还是回到“李”上来。

看来靠书本上的考据也就这样了。我们还有另外一重证据——古文字和出土文献。

甲骨文中没有李字,西周金文很少有人相信有李字,春秋文字未见李字,直到战国,才从秦文字中见到了确凿的李字和李氏,在楚文字中见到了相当于李的“ ”。

这是秦人的印,李字明明白白,李氏也明明白白。

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 ”,经常出现,起初人们并不认识,后来出现的次数多了,音、义逐渐明了,字形也明白了,上面是“来”,下面是“子”,二者都表示读音,释读为“李”,所有的文例都可以读通。我认同这就是楚国的“李”字,出土文献中楚国人有很多姓这个姓。老子就是楚国人,这些人可能真与老子有血缘关系。从楚国李字的字形来看,“ ■ ”与李树一点关系都没有。

十五年前,我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先秦李字与李氏的小文,很为这些学术界的新发现欣欣然,但也怅怅然。所欣喜的是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战国时期,李姓已经遍布各地了。怅然的是,“ ■ ”字都见于战国,没有找到更古老的源头,出土文献所得实证,老祖宗出现的年代不仅没有比司马迁的记载更早,而且司马迁所记载的春秋晚期有李氏也无法证实。在这里不仅要把过去的旧知换一种讲话的方式介绍给大家,而且自己又有一些新知,借此机会一并说说,所以题目名之曰“续说”。

近几年参与研究整理清华简,见到更多新材料,《系年》中的“卿■”就是古书中常见的“卿士”,“■”通“士”是确凿的。《尚书》记载舜命令皋陶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意思是天下有点乱,我命令你做士官,好好用刑法治一治。司马迁翻译这一段时用“理”代替了“士”,这样一串联,“■(李)——理——士”恰好串在一条线上了,“以官为氏”,皋陶就是祖宗的证据似乎更确凿。

去年广州古文字年会上,刘传宾博士以未刊稿见示,长文就是讨论这个“ ■ ”字的。一部分发表了,大部分未刊,未刊的比刊出的还重要。他综理诸说,认同“■ ”字来源自孷,孷与釐一字异体。按照这个线索推,找到了西周时期“釐氏”的祖先。

西周金文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釐”字,有很多异体:

“釐”现在读音同“息”,是个很偏僻的字,但在西周可是一个常用字。上列这些字中“ ”旁相同,“子”“里”“来”字形不同,但功能相同,都是表音。这些外形不同但音义相同的字我们称之为异体字。这些异体字经过省略、变易就会生出更多的异体字。把釐的攴旁去掉就是“ ”,把孷字的攴、厂(人)都去掉就是楚文字的“ ■ ”,而我们今天常用的“厘”字就是去掉釐字中其他成分所得,这种简化的方式自古就通行。这里的变化太复杂,最紧要的是记住“釐”与 “■”是不同时代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西周金文有釐伯簋:

銘文中第一个字是人名,不认识。意思是这个人为釐伯制作了这件宝簋。既称“釐伯”,“釐”当为其封地,鲁侯、郑伯等,爵前面的是其封地,这是通例。“以地为氏”是姓氏常例,釐伯之子孙以“釐”为氏,这个古老的姓氏据说孔子还记得。《史记·孔子世家》:“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后来在楚国就省略成“ ■”,秦始皇统一文字,废除了这些写法,统一用“李”字代替。若此,李氏源自以地为氏,目前可知的最早祖宗就是这位西周时期的“釐伯”。这也是一个非常有道理的论断。

传世古书的记载考证,李氏就是以官为氏,祖宗可以推到传说时代的法官皋陶。用出土文献材料来分析,李氏是以地为氏,最早的祖宗可以上推到西周的釐伯。这位贵族的祖先又是谁?是不是也是一位法官?有没有可能先秦李氏中既有法官的后代,又有釐伯的后代?大胆猜想,无法求证。

知也无涯,研究无止境,新材料提供新线索,引导一些新思路,解决一部分老问题,同时又提出若干新问题。每一个结论的正确性都是相对的。在证据不足的时候,与其说其是什么,不如说可能是什么。没有确切结论或许比“必定无疑”“非XX莫属”可信。没有确切结论还写什么文章,譬如想到达山顶,总得探索、开路、攀登,目前的力量虽然仅能到达中途,距离山顶尚远,但对于后之登顶者不能说是无用。

论而续论,又增一说,依旧没有“必定无疑”,您失望否?对本文的失望会孕育新的希望!

李守奎

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出土文献和汉字学,任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目前开设的课程有汉字学、《说文解字》导读、出土文献选读、楚文字读解等。

猜你喜欢

李姓祖宗古书
说春秋时人言及的古书“九丘”
九千七等
我和古书
被一只鸟喊祖宗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李氏播迁遍天下
一套古书 一段痛史
李姓影响有多大
南海,我的祖宗海
奶奶的宝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