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蜀寺观园林景观空间解析*
——以雅安云峰寺为例

2015-07-27罗雨雁赵春兰CHENYiLUOYuyanZHAOChunla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

陈 一 罗雨雁 赵春兰 CHEN Yi, LUO Yuyan, ZHAO Chunlan

西蜀寺观园林景观空间解析*
——以雅安云峰寺为例

陈 一 罗雨雁 赵春兰 CHEN Yi, LUO Yuyan, ZHAO Chunlan

摘 要云峰寺作为西蜀寺院园林的典型代表,其师法自然的空间处理手法对景观空间的营造具有深刻意义。文章分别对空间布局、序列关系及园林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西蜀寺观园林的造园特色,旨在继承优秀传统园林文化,古为今用,为寺观园林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寺观园林;云峰寺;空间布局;造园特色

陈一, 罗雨雁, 赵春兰. 西蜀寺观园林景观空间解析——以雅安云峰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6): 113-116.

0 引 言

寺观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绿化。“天下名山僧占多”,寺、观大都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山岳地带,拥有土地并经营工商业,加上其本身强调的超脱尘世的宗教精神,使得寺观园林展现出高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生态意味[1]。西蜀作为道教的发源地,除吸收儒道释三家所长外,更深受道家“无为而治”的意识影响,其寺观园林注重随形就势,依照自然地形作园林布局,少土石开方,得天然山水之趣,形成飘逸洒脱的风格特征。云峰寺作为西蜀地区的千年名刹,寺内外古木参天、四季蓊郁,是善男信女们寄托愿景、观赏游览、回归自然的场所。

1 云峰寺景观空间总体布局

西蜀地形复杂,为适应地势和气候,在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思想的支配下,西蜀寺观园林布局时,多以环境为依托,因地制宜,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布局手法[2]。如云峰寺总平面布局呈中轴线对称布置,南北纵列,从入口处山门引导的阶梯进入主殿群前有较长的庭院引导空间,呈现“前庭后殿”的总布局。寺观依山势层叠而建,六座主体建筑分别布置于各个高程的台地,在中轴线上逐殿高升,山体与植物相交映使建筑隐于山林。主建筑群两侧有廊道及厢房与主体建筑围合成多进的院落,各院落的大小、主次关系的布局与其相应建筑配合,加上外围自然环境形成奥旷相交、疏密变换的空间层次。毗卢殿、大雄宝殿及藏经阁围合的中间几进主体院落两侧又各有附属院落。同时,各类亭、塔、石碑以及佛龛等景观小品布置在中轴线主体建筑周围,对整个寺观园林进行点缀(图1)。

图1 云峰寺总平面图Fig.1 plan of Yunfeng Temple

图2 云峰寺空间序列分析图Fig.2 sequence relations of Yunfeng Temple

2 云峰寺景观空间序列解析

空间序列可以理解为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产物,是将一系列不同形状与不同性质的空间按一定的观赏路线有次序地贯通、穿插、组合起来。空间序列的安排包括了空间的展开、空间的延伸、空间的高潮处理及空间序列的结束[3]。

云峰寺整体空间序列安排呈现诗篇般的节奏与韵律感,其入口空间、引导空间、朝拜区与后山园林区分别可被视为全局的开端、发展、高潮与尾声四大部分(图2)。

2.1 开端

全寺的开端,由原有山路引导空间和入口广场组成。古寺三面环山,背倚马耳双峰,旁临九龙溪泉,原有的山路依傍着马耳青山,顺沿九龙溪蜿蜒而上,其曲折回环的形态与疏密相间的植物相辅相成,使人在沿山路通行过程中感受到古寺半隐半现在山林中,是借景与障景交替施法的具体体现。至入口山门平地处,桢楠对植,两侧朱红色照壁呈内八字形收进,与山门围合起到界定主入口空间的作用[4],增强山门前广场的聚合力,暗示人以短暂的停留。驻足于山门前,入口空间可见的山门正立面如京剧中一个精彩的亮相,深灰色的山门在墨绿的参天古木桢楠的依托下尽显庄严,另一侧有精致的十四层佛塔点缀其中,佛塔之精巧与山门之雄伟相得益彰。

2.2 发 展

通过入口小广场的山门,就到了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古寺呈现出起伏的空间层次:陡长内缩的台阶引导—朱红山门低窄入口抑景—山门殿前庭院,桢楠池造景—山门殿檐廊下的虚空间—开敞的太湖庭院,即桢楠群植盛景[5]。

从一段陡而长的台阶向内延伸,止于一座鲜艳的朱红色山门,两侧是宽度为1.3m的低窄门洞通过进入庭院,完成寺内外的交接。绵延向上的台阶与赤色山门形成强烈的视觉引导,再由两侧小门进入到较开敞的山门殿前庭院,形成欲扬先抑的景观感受。庭院中桢楠池在山门殿前对称布置,另有三两株桢楠无秩序地植于庭院内,为之后太湖石庭院桢楠群植盛景作暗示及铺垫。通过山门殿廊柱形成的灰空间进入的是发展阶段中的小高潮——以古树名木为主景的太湖石庭院。两株上千年的参天名木桢楠成为视线的焦点,与其相对的是以弧形列植的桢楠植栽群围合的庭院空间(图3),以界定庭院的底界面,最终形成以高达五十多米的桢楠树冠为顶界面、通透的树干为垂直面的半开敞空间(图4)。庭院中另有形态嶙峋奇特的太湖石景、斑驳的古佛塔、佛龛,是为点缀,两侧曲折小径下行通向规则的矩形放生池,小径路沿由苔藓以及低矮草本、灌木配置在常绿桢楠下,放生池四周以杉木等距列植,形成规则秩序的林下空间。

图3 太湖石庭院平面图Fig.3 plan of Taihu Stone Yard

2.3 高 潮

以建筑为主的朝拜区是整个古寺的高潮部分。在平面布局上,天王殿、圆通宝殿、毗卢宝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寺沿中轴线依次分布,整个高潮部分的建筑加上与其对应的外围空间形成一进又一进的院落形态。其中以毗卢宝殿、大雄宝殿以及藏经阁界定的三进院落为主要部分,由廊道相连接,并且有附属院落。廊道一侧与客堂、禅堂、五观堂、念佛堂以及斋堂这几座侧厢房相连接,是厢房延伸出的灰空间。

从天王殿至藏经阁,建筑由起初的凝重肃穆逐渐展现出巍峨秀丽的姿态。天王殿是一座单檐建筑,整体较为平展,与藏经阁相比少了复杂的飞檐与斗拱。天王殿前庭院有两个高差不同的平台,前部分庭院以对置的两座景亭为主景,由几级台阶上升到第二层平台后,则是用造型盆景植栽营造的小空间,殿前低矮的灌木和小乔木得以烘托殿堂的雄伟庄重。圆通宝殿庭院空间仍以对称的景亭为主景,两侧有面积较大的植栽池,植池内高低错落的乔灌草搭配形成步移景异的通行空间。毗卢殿与大雄宝殿同为重檐殿堂,且有相似的庭院结构,皆以海桐对植于两侧,配以带有宗教涵义的、色彩清丽的盆栽置于殿堂前——植物高度低于视平线,使建筑成为主体,表现宗教的神圣氛围,其廊院格局形成对称规则、封闭静态的空间[6]。藏经阁是整个朝拜区最后一座主体建筑,崇高秀丽,以朱红、金色为主色调,有精巧复杂的斗拱结构。其庭院面积较大,植栽少了修剪的造型盆景,而是用对称的两列笔直乔木树阵烘托殿堂的崇丽,掩映在树木之后的金色飞檐增加了立面的景深,扩大了空间纵深感(图5)。

2.4 尾 声

寺观的后山园林区,是整个寺观的尾声阶段。它包含了云峰寺的农业区以及生态观光区,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景观区域。园林区中小径曲折回环,向园林深处延伸,乔木以高大、树姿优美的桢楠和笔直挺拔的杉木为主,穿插涵文化底蕴的竹子,另沿园路搭配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灌木与草本植物,主要以群植和丛植的植栽方式划分和围合空间,古塔、佛龛等各类景观小品点缀其中,共同创造出疏密、虚实变换的空间。利用古典园林营造法式中对景、障景、漏景、借景、框景等营造手法将园林各要素穿插其中,形成移步换景的游赏效果。

云峰寺整体空间的展开、延伸、高潮、结束对应着起、承、转、合之意,各分区中又存在内在空间层次的起伏多变,究其实质是不同程度的抑扬之景的交替变化。中轴线的庭院与建筑群所展现的皇家园林之流畅大气,两侧及后山园林区所营造的江南私家园林咫尺山水之境,是寺观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类型所独具的。

图4 桢楠群形成的林下空间Fig.4 forests space

图5 藏经阁东南立面图Fig.5 vertical view of Depositarry of Buddhist Texts

3 云峰寺寺观园林营造特色

3.1 空间变化、路线分层、回环萦绕

多建于山林的西蜀寺观园林以空间布局自由、灵活多变为特点。云峰寺空间的统一与组织讲究顺畅中回环萦绕,首先是寺观的选址隐秘于山林、山路之蜿蜒,进入主建筑群前就存在入口广场—山门—阶梯—山门—小庭院—山门殿堂—太湖石景庭院这一系列抑扬顿挫的空间组织[7]。主建筑群更以廊院结构形成多进的院落,层层嵌套,出殿即进院,院落的形态大小、主次关系也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层次。

寺观整体以园路、回廊为主线,连接各个殿堂、庭院、佛龛佛塔与景亭等景观小品。主园路即寺观中轴线上的台阶与铺地,为达到建筑及其庭院空间的庄重开阔之意,主园路相对较窄,并多有俑道形式的台阶引导,作为抑景与开阔的庭院空间共同营造一闭一敞的起伏游线,引导人们进入寺观高潮阶段的主体建筑群——殿堂;次园路是由宽敞的廊道环绕在殿堂两侧,形成流畅便利的通行空间,也是建筑延伸出来的灰空间,形成建筑与外环境的过渡。主次园路在空间形态上有其特异性,主园路宽度小于两侧回廊,在使用时间上也存在差异,进入寺观时以主园路为主,出寺时多使用次园路。园林区的通幽小径相比于平稳递进的主次园路更富有山林野趣,以植物为主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审美意境,游览者置身景中,情由心生[8]。

3.2 高低错落、虚实相生、奥旷交替

与平面布局的曲折回环、层层递进相对应的是空间关系的高低错落[7]。中轴线层层向上的台阶构成逐殿高升的台地式结构,有开阔、登高之意;进入两侧又有下沉的曲折小径通向植被丰富的园林区,高低错落的地势与景观空间形态生动活跃,涵自然之野趣。

云峰寺强调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的设计手法,墙为实、廊为虚,殿堂为实、庭院为虚,山为实、水为虚,如从正立面看两侧桢楠与杉木的对植使殿堂半隐于山林之中,虚实相生。檐廊空间作为连接室内外的缘侧空间,兼具了内外空间的特性,成为虚实结合的过渡地带[7]。空间序列奥旷交替,“奥旷”出自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即空间的疏密变化。如入口处呈收缩趋势的陡长台阶引入较开敞的小庭院,通过山门殿廊柱形成的灰空间,进入古木桢楠群植的开阔庭院,有豁然开朗之感受。建筑布局也遵循疏密相间的原则,在建筑紧密的朝拜区多以灌木花草盆景相配置,使视线开阔,减少大体量、高密度建筑群带来的压抑感。

3.3 千年桢楠、花木扶疏、佛塔掩映

西蜀寺观园林多以片植、群植乡土植物模拟自然环境,同时少有修建,任其自然生长形成低维护的植栽群落。云峰寺内乔木树种以本土植栽桢楠(Phoebe zhennan S. Lee)为主,桢楠如泼墨写意般配置于各处庭院及园林区,历经千年,高大的桢楠树群形成云峰寺的一大特色,为寺庙隐于山林创造了天然氛围。尤其是太湖石庭院由桢楠群营造的林下空间,层层叠叠的树冠如团云聚合在30~50m高处,叶隙如水流回环缠绕、通透清明,形成动态的、精彩的顶层界面,使人在初入寺内时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①的心理感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与慈竹(Neosino calamus affinis)是另两类主要植物,杉木形态笔直,增强庭院景观竖向线条,四川常见的慈竹以独特的叶形及其带有的文化涵义营造清雅意象,也是形成视线引导的常用植栽。灌木草花配置在常绿的各类乔木下,点缀其中,园林区植有寺观日常供给的花木果蔬。

西蜀寺观园林中植物配置常注重对意境的营造,多常绿深色叶植物,与少量色叶乔木形成沉静朴拙的园林氛围,宜于禅思。借助某些具有一定情感象征意义或文化属性的植物来隐喻场所的精神内涵,激起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对于场所的共鸣,使人与场所进行心灵上的对话[9]。云峰寺中各主殿前常配置带有宗教涵义的植栽盆景,如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 (Thunb. D. Don)、栀子花(Gardenia)、垂丝海棠(Malus)等,用低矮的盆景以烘托建筑的宏伟壮丽;殿后以一两株高大乔木形成背景,屋脊上伸出桢楠、银杏(Ginkgo biloba L.)等枝叶柔和建筑线条。植物与假山、佛塔、景亭、石碑等小品的搭配得以体现寺观清幽的意境。

两座古朴的千年佛塔是园林中独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古塔分别置于太湖石庭院及后山园林区入口处,是高潮部分的前后点缀。塔身沉稳圆润,纹路精巧细腻,斑驳的塔上生长出蕨类植物,显现出岁月与历史的痕迹。

4 结 语

寺观园林的空间处理方式师法自然,力求建筑与自然的融糅,创造诗画般的意境。设计工作者对古典园林的深入探寻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也期冀于学习掌握其设计手法,并结合现代环境条件加以提炼,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创造更和谐自然的当代园林环境。

注释:

①出自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0-21.

[2] 陈其兵, 杨玉培. 西蜀园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05): 100-101.

[3] 张颖, 武慧平. 浅谈园林空间及其处理中的材料运用[J]. 榆林学院学报, 2005(05): 36-39.

[4] 陈维越, 王齐志, 罗言云. 成都市望江楼公园风景园林空间分析[J]. 北方园艺, 2007(06): 178-180.

[5] 杜希贵. 清晏园景观空间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33): 5.

[6] 邹文芳, 张学梅, 郭云. 成都市寺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分析及优化建议[J]. 技术与市场, 2009(12): 46-47.

[7] 胡远航, 李倩倩. 潭柘寺——中国古典寺庙园林分析[J]. 建筑与文化, 2014(05): 166-168.

[8] 鲍英华, 鲍鲲鹏. 传统园林空间中的留白思想解析[J]. 中国园林, 2012, 28(05): 73-76.

[9] 欧阳桦,杨婷婷. 纪念性旅游园区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以重庆市忠县将军林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 28(06): 99-103.

图片来源:

图1、5:2014年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古建测绘成果

图2-3:作者绘制

图4:作者拍摄

(编辑:袁李姝)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208322)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623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4-0113-04

收稿日期:2015-09-12

作者简介

陈 一: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讲师,chenyile shan@sina.com

罗雨雁: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本科生

赵春兰: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The Analysis of Temple Garden Landscape Space in Western Sichuan — Taking Yunfeng Temple in Ya’an C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Sichuan temple garden, Yunfeng Temple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landscape space creation considering its processing methods of imitating natu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of processing methods in Western Sichuan temple gard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layout, sequence relations, and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 The papaer aims to 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culture and apply it to today’s design work,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recent design work and future temple garden research.

Keywords:Temple Garden; Yunfeng Temple; Spatial Sequence; Gardening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川蜀园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以望江楼公园为例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民营国际教育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阜阳市星级酒店空间布局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基于市场导向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