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盟旧事

2015-07-26董菊芬

今日民族 2015年3期
关键词:佤族凉粉县城

文 / 董菊芬

西盟旧事

文 / 董菊芬

老县城

时光飞逝30年,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进入不惑之年,目睹着家乡西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感激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儿时的场景也时时在梦境中出现,西盟的过去和现在都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县城

西盟老县城坐落在勐卡山头,我的家在县城山顶处,学校在山脚。上学时我只需一路小跑十几分钟就轻松到学校了,而放学的路就得爬呀爬,一路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家,这条路也给予了我们这代佤山学子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由于回去的路途全是爬坡,我们几个女同学总把父母给的早点钱悄悄留下,以便下午回家时能顺路吃碗凉粉,有时能幸运地碰上父亲单位的牛车,就可以搭便车回家。老县城的街就几百米,从街头就能看见街尾,由于县城人家少,大家都很熟悉,我最怕随母亲上街,从街头到街尾都是熟人,每见到一个熟人就要停下来,张家长李家短善意地说说笑笑很长时间。街上卖凉粉的就三家,我们几个学生很能影响客源,到了谁家那里的凉粉就卖得快,所以街上卖凉粉的大妈都想讨好我们,见了我们的父母净是夸奖的好话。

广播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是每个西盟人最熟悉的旋律,也是西盟县城广播站的固定节目,每天早晨和下午响遍县城的每个角落。我认为广播是西盟的一大亮点,我从小就是听着佤山广播长大的,先是汉语、佤语、拉祜语各一遍的地方新闻,后是国家新闻。在那个手表、闹钟、收音机、录音机是奢侈品的年代,即使是广播的大喇叭就装在家背后,也从没觉得吵,反而广播成了生活作息的“闹钟”,信息的“发布器”,每天早晨的广播是起床的“号角”,下午的广播则是暮归的“号令”。在广播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的时候,停电或转播人员的失误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果早晨的广播没响我准迟到,一次,工作人员失误把广播时间由平时的六点半提到了五点半,害得我和妹妹急急忙忙跑到学校硬等一个多小时才进教室。听广播也是人们的一大乐趣,不仅可以通过广播很快知道每天县里或国家发生的大事,甚至播音员们背后的故事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比如播音员传出的“不好意思,刚才是麦克风掉下去了”等等。现在,广播仍然可以算作西盟的一道风景,人们听着广播,漫步勐梭湖畔,或者闲步大街观赏特色建筑群,享受幸福的生活。

用品

在西盟生活,有三样东西是不得不预备的——伞、火盆、电炉。西盟是云南省降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一年四季几乎都有雨。商店里最畅销的就是伞,无论到谁家都有大黑伞或雨衣,出门少了伞或雨衣,就像没带钱包一样。记得上学时,由于人小伞大,我们经常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有时一阵风吹过来,伞经常“翻鸡”,而喜欢打闹的孩子也以此为乐,这样损伤雨具的行为难免惹来父母的责骂。由于雨季长,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阳光,西盟湿度很大,现在老县城很多建筑上的霉斑就是见证。由于湿度过大,当时家里的家具、衣物、米等发霉已是常事,所以城里几乎家家都有火盆、电炉用于取暖、烘烤衣被,农村用“火塘”减轻湿度。现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盟的雨季缩短了,降雨量也大不如前,火盆、电炉已经看不到踪影,而伞则成为爱美人士的遮阳用品和装饰品。

老师

“老师,老师,阿佤的亲人,您把文化带上山,阿佤人民热爱您。”这是我的一位学长写给老师的歌,它代表了我们一代代佤山孩子的心声。在我心中,老师是佤山最敬重的人,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黄成英的老师,在黄老师那里,我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那天,黄老师和往常一样戴上她的老花镜,让我们翻开课本,这时仍然有很多同学在悄悄打闹。但是,黄老师的朗读声和满脸的泪水渐渐吸引了我们,特别当她念到人们在表达对周总理深深的思念之情时已泣不成声,而教室里一下子静得可以听到针落地的声音,我们仿佛置身于长安街……若干年后,我和女儿、丈夫走在北京长安街时,回想起那间简陋的教室里发生的那一幕,泪马上涌出来,心中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感激:是什么让这些老师放弃内地优越的生活,把青春、生命献给了阿佤山?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盟商品经济仍不发达,别说肉,就连蔬菜也很少能在街上买到,县城几乎每户人家都自力更生自己种菜,这可苦了这群年轻教师。开始去老师宿舍,我们还取笑老师只吃腌菜汤,后来发现他们每顿都吃腌菜汤,才知道老师买不到菜,碍于情面又不好向学校反映。之后,我们开始将家里多余的蔬菜送给老师。

越来越多的游人慕名而来

改变

去年一部由佤山本土演员自主创作和演绎的剧目《佤部落》红遍大江南北,观看这部舞台剧给我的震撼不是炫目的舞台背景,也不是热情奔放的舞姿,而是揭下神秘面纱,追求美好生活的阿佤魂。小时候就去过寨子里的阿佤人家,记得他们茅草房里除了火塘、锅、木拉(佤族木刻盘子)和变了色的被褥,最多还有一头牛,几乎就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寨子里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就是酸笋煮稀饭和水酒。

旧时的阿佤人,很少与外界来往,习惯了“有饭大家吃、有酒一起喝”,吃光喝光、没有积累的生活,只有借贷而不能买卖是自古的“定律”,改变这些习惯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已经兴起,而主导佤寨的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动员下,一个佤族寨子里有户人家杀了自家养的猪去卖,结果猪肉没卖出还让寨里其他人笑话了很长时间。

如今的佤寨,在政府的扶持下,整齐的砖瓦房代替了茅草房,农家乐、小卖部随处可见,在县城做生意的阿佤人越来越多,看着他们用带着佤族口音的汉语老练地和别人讨价还价,我不禁感慨万千。还有更多的阿佤人选择了走出大山,前几年到深圳出差,乘地铁时旁边坐着一对时髦的小姑娘,仔细听她们好像是用佤语交谈,忍不住一问才知是从西盟去打工的佤族姑娘。

改变已经悄然发生并且还在继续,而那些曾经或困窘或美好的回忆已然成为永恒,见证着我们成长的足迹,也见证着西盟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刘瑜澍)

猜你喜欢

佤族凉粉县城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佤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太原古县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来一碗凉粉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楠溪江白凉粉
凉粉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