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逼格”头衔的发明者是美国

2015-07-25杜修琪郭子健

新城乡 2015年7期
关键词:头衔副总裁总监

杜修琪 郭子健

理论上,VP可以有无数个,某些企业甚至把劳苦功高的老员工也加冕成VP。但翻译成“副总裁”后,就立刻造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好错觉

黄宏和侯耀文的经典小品《打扑克》若放到今天,恐怕要重新编写剧本。该小品中黄、侯拿名片当扑克比大小时,比副经理大的是总经理,比总经理大的是董事长。但现在你掏出一张亚太区总经理名片很可能会吓死一大堆小公司的董事长,而马路边穿着皱巴巴西服的推销小弟,掏出的名片上很可能印的是客户经理、咨询经理、公关经理之类的头衔。

最狠的是你走进写字楼,随时会遇到冠有“回收专员”、“卫生顾问”等头衔的清洁工。

中国特色的CEO

今天名片上能见到的各类经理、CEO、VP、董秘,其实都是美国人的发明。

19世纪中期,美国企业股份制完善后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诞生了职业经理人阶层,manager一词被普遍用来称呼各部门的管理人员。

董事会决策+经理人执行,很长时间里是美国企业的标准管理模式。但20世纪60年代后,企业规模扩大出现了决策层与管理层脱节、制度层级过多等问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于是,以CEO、COO、CTO、CFO为代表的大批“首席”诞生,扁平化的职务网络取代了垂直管理的单一结构,团队效率大大提升,大部分创业公司每人一个“C头衔”即可开工。

在中国,高逼格的“C头衔”正好满足了1990年代末一批企业家急于展示“国际化、现代化视野”的需求,但中国人喜欢的显然是“首席”,对背后的制度设计却没什么兴趣。不但各类“C头衔”的分管工作暧昧不明,有些公司高管还会兼任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等多个职位,大权在握的感觉反倒更加强烈。

“C头衔”的时髦降温后,VP(副总裁)又成为中国人的新宠。在美国体系中,该职位向上对CEO或总经理负责,分管不同部门,一个大企业几十个VP非常多见。实际上它只是某一部门或职能的负责人,理论上可以有无数个,某些企业甚至把劳苦功高的老员工也加冕成VP。但翻译成“副总裁”后,就立刻造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好错觉。

为中国商人贡献“逼格”的不只美国,英国人也有功劳。在英国企业中,VP对应的职位是Director,翻译成中文就变成了“总监”。90年代港资南上,照搬英国制度的香港让大陆第一次接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总监”立刻开始流行。

使用洋头衔的官方解释大多是“与国际接轨”,不过接轨的也只是头衔——CEO们自己改头换面后,管理的公司很多仍是“地方”模式。春兰集团的CEO陶建幸不但兼职党委书记,还在2002年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为什么会“头衔通胀”

爱面子的当然不只是中国人。《经济学人》曾提及,据领英网2005-2009年会员数据显示,副总裁头衔者数量的增长比普通会员快了426%,总裁则是312%,首席官头衔的膨胀率为275%。快餐化的封官加爵导致的是商业交往的混乱——拿到一张VP、经理的名片,你根本无法判断其在公司中的实际地位。

“副总裁”泛滥后自然会贬值,所以只能在形容词上动脑子,比如加上地域类的“亚太区、大中华区、全球”后,一个小主管瞬间变成封疆大吏,而加上“常务、高级、执行”后,头衔的拗口程度立刻会让人肃然起敬。

对于这种世界级的普遍现象,《经济学人》将其概括为“头衔通胀”。而中国人之所以表现得更加“通胀”,也许得益于自身的“优良传统”——太平天国末期,洪秀全就曾一口气封了几千个王,连马夫、仆人都有王爵,这激起了众多老王的强烈不满,为表区别,只能为小王们生造了一个“上小下王”的新字。

不过,也有一些国家没有趟这潭浑水。

典型的是日本,日本人能通过名片清晰判断对方的实际地位——日本企业等级泾渭分明,部长、次长、课长、系长、组长依次对上负责,员工的晋升年限甚至都基本一致;公务员同样如此,新人通过考试后被分为甲、乙两个等级,甲等晋升较快,乙等晋升较慢,一生的仕途基本确定,通过官衔就能大致判断其年龄和学历。

与美、英同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唯独日本没有出现头衔通胀?

有这样一种解释,作为一种非货币性荣誉激励,头衔在热衷创业的环境中才有通胀的可能。而日本很少有成批的创业企业,多数的新产品、新项目开发都是在大企业内部进行,员工前景稳定,自然不需要各种头衔的精神加持。

贬值是大势所趋?

不过,并非所有的行业都头衔膨胀。真正需要高大上冠名的,往往都是和陌生行业频繁打交道的职位。如保险推销员,基金销售等,有迫切的高大上头衔需求,因为名片上的职位,是短时间内对方判断自己的唯一标准。而比如银行内部,负责与行业内其他银行交往的同业部,常常只称作同业部主任,因为同行之间十分清楚主任这个朴素名称背后的实际地位。

今天创业正方兴未艾,这些创业企业更是头衔膨胀重灾区。毫无资历的小企业要想在进入市场后获得平等地位,册封高档次称号就是最便宜的方式。大部分初级创业公司内部,最低的职位都是总监。

不过,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头衔通胀则属于美容美发行业。

高级、特级、督导、导师,技术总监、创意总监、发型总监、形象总监,理发师们也许昨天才刚从某三线城市的理发技校毕业,但只要冠以上述头衔,顾客立刻就会觉得自己的脑袋得到了重视。

头衔通胀在未来似乎是大势所趋——2014年9月11日,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呼吁“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这是否意味着头衔将会全面贬值?倒也未必,至少有一类头衔不但不缩水,反而会增值。2015年1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很明显,你名片夹里的各类CEO、VP也许可以扔掉,但“党委书记”最好妥善保存。

猜你喜欢

头衔副总裁总监
『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解读:IN/OUT的内观与反思
废除多余头衔
有教授头衔的长征老战士成仿吾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
“简单好用,玩得开心” GOLD NOTE营销总监Tommaso Dolfi
奇瑞请来新设计总监,是不是宝尚未可知
上汽集团副总裁张海亮辞职
高级别的
安富利副总裁麦考伊谈公司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