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巍山:一座活着的古城

2015-07-25胡巧云

大理文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巍山古街古城

胡巧云

有人说,一座城会令你念念不忘,大抵是因为那里有你深爱的人抑或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而这里却是一个例外。

白云深处,群山起伏。一座古老而又朴素的小城,生生不息的地方,在日月不停的轮转中,绝世独立地安然在辽远的滇西南一隅,深邃,旷远,宁静,无争。走进她,无一不被她深深吸引。他们说,这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地方;他们说,这是一个让人此生心安的地方:他们还说,这是一个追寻千年遗梦的地方……

这,便是被世人称之为“一座活着的古城”——巍山。

巍山,云南省最早设置郡县的地方之一,春秋战国时属滇国。西汉时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将此设为洱海区域四大县之一,名为邪龙县,属益州郡,蜀汉时期属云南郡。唐代,六诏兴起,巍山属蒙舍诏(又称南诏)领地,始祖细奴逻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19年)在巍山建都,后经逻盛、盛逻皮、皮逻阁数十年的发展,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皮逻阁统一了六诏。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迁都大理太和城。显赫一时的西南政权,历时二百五十四年,传位十二代,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至此,白南诏始祖细奴逻在巍山建立大蒙国到其孙皮逻阁即位被唐朝册封为云南王,南诏王朝在巍山长达90余年。《中国通史》里有记载,“南诏是以乌蒙大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月辉隐遁,太阳升起,连绵不断的哀牢山脚下,巍山古城以她博大宽广的胸怀,默默守护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舒缓温淳的时光伴着幸福安宁的日子,让小城里的人们拥有了一种气定神闲,安然泰若的气质。白云过隙,沧海一粟,那些时光深处未曾远去的安详,那些红尘凡俗里从未被世人打扰的安宁,在巍山,这种日子一晃便是成百上千年,对于世世代代的小城人民来说,这种与古城相依相伴,相始相终的情感,终将成为隽永。

生活在巍山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在于生活的简单与悠然。对于我来说,每天得以平静坦然地穿行在宁静的古城中,看日出日落岁月悄然无息,听风过古城一雨洗前尘,这,是我白认为此生最幸运的事。

只是,每一个早晨,当温暖的阳光大片大片地洒落在雄伟的拱辰楼上时,立于古楼广场上的我总是有种莫名的感动,这样的感动,经常会让我陷入对古城历史的想象与追溯,隔着时空的珠帘.那些不经意的关于古城古老岁月里的印记,一一在眼前浮现。

南诏时期,巍山设蒙舍镇,开南县。元初改蒙舍千户所,明改为府,清改为蒙化直隶厅。1913年改为蒙化县,1954年改为巍山县。

光阴回转,西汉元封二年,巍山古城初建。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城池在古老而又极具王者福气的南诏故地拔地而起。后来,随着大批明军的到来,巍山设卫屯田,将原来的土城扩建,并用砖石砌成四面城墙的明代风格城池,规模宏大,形如方印,共建有二十五条街,十八条巷,全长十四公里。古城大街小巷纵横交错,以星拱楼为中心成井字状建设,形成独特的棋盘式格局,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蒙化志稿》(清梁友檍纂)中有记载“明洪武二十年,设置今治,始拓而大之,甃以陶壁,周围四里三分,计九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三尺二寸,厚二丈,砖垛石墙,垛头一千二百七十有七,垛眼四百三十建月门,上树谯楼,东日总武,南日迎熏,西日威远,北日拱辰,北楼高二层,可望金川,下城月城,备极坚固,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印柄。”可以想象,当时建起的古城有四座城门,门上建楼,东南西北分别叫做忠武、迎熏、威远、拱辰,门上建有楼,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驰道,城门外设有吊桥,北门城楼有三层,外建小月城,城中心处建星拱楼为印柄,向四面延伸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如此算来,占城据今已有614年的历史。遗憾的是,东南西三座楼在岁月的沧桑中已毁,只剩下北城门也就是如今成为古城中心的拱辰楼,以及原来的印柄星拱楼,见证着巍山昔日的辉煌。城墙四周的护城河,驰道和吊桥,都在历史的变迁中消怠不见,只能偶尔在一些年长的老人口中,想象或还原一下昔日占城的风采。原来的北街和南街,则成了如今贯穿两座古楼的中轴线,她仿佛是古城的主血脉,涓涓流淌着的活色生香,让古城虽历经六百年沧桑却依然是一座鲜活的古城化石。

当你无论是从拱辰楼还是星拱楼一脚踏进这条古街时,相信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明清时期的古老集镇,又或是错进了某个影视城的拍摄基地。蓝天白云之下,泛着淡淡清辉的青石板路面让绵长的古街愈发显得古朴清幽,两旁明清风格的古民居紧紧相连,黛瓦白墙,褐木青砖,出阁架斗,挑檐雕花,大小不一的建筑虽然都是两层结构,但错落有致,交替起伏,无不彰显着天人合一的自然,无不述说着古人凝重久远的智慧。

漫步古街,阳光从瓦蓝瓦蓝的穹顶上下来,懒懒地照在人的身上,那些爬伏在屋顶上的青葱苔藓,攀结在格子花窗上的细密蛛网,还有那些被时光打磨出粗砺青色的石砖,是古城苍茫岁月里不可复制的痕迹,是古城延绵不断的最有力的生命象征。

突然想起那些个为了开发旅游,整齐划一建设出来的城市,虽极尽做古做旧做儒雅,终究复制不出那种百年时光浸润之后的味道和韵致。

岁月悠悠,古街漫漫。每一间老店铺,就是古城里的一个老故事,那些个老茶馆、古玩店、书刻碑店、纸烛店,甚至老裁缝铺、老剃头铺、小吃铺,讲述的是小城里的百年过往,刻画的是小城里的风雨沧桑。

推开店铺旁不起眼的木门,你会惊奇地发现,古街上的古民居都是前铺后院的建盖方式,紧紧相连的房子看似是一体,其实是各自成一院。这一道道不起眼的木门之后,暗藏的是古老建筑的博大精深,那些“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特色的院落里,是巍山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家家庭院整洁,花草盎然,兰香清幽,咸菜飘香,你会发觉古城里的每个日子都是闲淡而真实的,或许,此生做那挂在古老宅院门前鸟笼里的一只鸟,应该都是幸福的。

随着在古城里游走,时光已经停驻,或许你会流连在古老的古董店里久久不肯离去,又或许立于谁家门前品读古风遗存的对联,也或许就着一碗盖碗茶沉醉在老茶馆里不愿醒来。此时的我们,不过是这方圆三平方公里偌大棋盘里的一颗棋子,任时光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久远的历史情怀里,慢慢品味。

古城巍山,一枚光阴河岸上沉睡千年的时光琥珀,寻着时光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久远了的历史与不曾磨灭的辉煌,正是造就她别样气质与独特魅力的根本所在。而古城仅存的两座古楼:拱辰楼与星拱楼——巍山古城的灵魂,恍若百年光阴中的两位禅者,在时光的对弈中丈量着古城的一切悲欣。

拱辰楼原为三层,南明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守道熊启宇改建为两层,城楼建于高8.5米的砖砌城台上,楼下为城门洞,楼面阔五间,宽25.76米,高16米,加上基座8.5米,通高24.5米,下为城门洞。城墙上方由28根大圆柱支撑,为四面出檐的重歇山顶式二层楼房,楼四周设廊,整个建筑气势宏伟、浑厚,虽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却依然有一种王者的霸气。踏着旧城阶,抚摸着斑驳的老城墙登上古楼,一种浓浓的历史惆怅便会在心中纠结,古老陈旧的石条铺就的地面,一字排开的青灰色古城垛,让古楼越发显得凝重。也许,古楼才是巍山历史兴衰的最好见证者,胜者为王,历史总是这样的无情。想当年曾经站在古楼上的王臣将领们,想必也是感慨万千的。悬挂于古楼南面檐下的“魁雄六诏”大匾,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蒙化同知康勃所题,显示了唐初蒙舍诏在当时洱海区域六诏中的强盛地位。悬挂于北面檐下的“万里瞻天”的古匾,出自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任蒙化直隶厅同知的黄大鹤之手,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的四个字,不仅抒发了站在拱辰楼上远眺几万里山和云的本意,又引申了远隔京城万里做官,依然不忘京城乾隆皇帝恩典的喻意,可谓一语双关、用心颇深。

“一水抱孤城,烟缈有无,主杖僧归苍莽外;群峰朝叠阁,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流放云南,三游蒙舍时留下的美好印象。其实,立于拱辰楼古城垛前向远方眺望,所见之景完全如杨慎所书。8.5米的高度,古楼唯我独尊,登楼之人犹入云天,迎着徐徐凉风,舒畅开阔,神清气爽。极目远眺,连绵起伏苍山在天与地的尽头,淡淡的积雪若隐若现,文华山翠峰叠障,满目青黛,点点村舍炊烟袅袅,瓜江环流。一溪之外,良田美景五彩琅琅,巍巍宝山莽莽苍苍,文笔塔独立秀美封川。

华灯初上,天慢慢的越来越灰,越来越暗,俯身看城楼下延绵的古街,街灯依稀点亮,小城越发古色古香,一路悠长,让人不觉今昔何昔,此时的古城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娓娓地向你道着曾经所有的辉煌和沧桑。

穿过拱辰楼洞开的城门,便是北街。在距离拱辰楼600多米远的地方,就是与拱辰楼遥相对望的星拱楼。星拱楼,顾名思义,就是众星托起的意思。巍山有句俗话“巍山有座星拱楼,半截出在云里头,初一去上香,十五才下楼”。

虽然俗语说的有些夸张,但由于星拱楼造型细而高,所以显得特别高耸。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巍山读书风气甚浓,星拱楼就此建起。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重修,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毁,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将领左参军马国忠重建。楼通高11米,由木结构城楼与砖石结构基座两部分组成。基座面阔、进深均为18.7米,通高6.3米,基座石砌,四向贯通,门洞作券顶。楼作亭阁式,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梁架,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9.75米,楼底层四周设廊,上、下四周皆置七彩斗拱,屋面四翼角飞檐高翘,弧度柔和,加之饰以高空花脊,门窗透雕,使得整个建筑古雅华丽,精巧美观,秀丽飘逸、玲珑剔透,宛如古典灵巧的美人。星拱楼的上檐北面悬挂“星拱楼”字匾,在下檐的东南西北四面分别悬挂“瑞霭华峰”、“巍霞拥鹤”、“玉环瓜浦”、“苍影盘龙”匾额,从字义上概括了巍山古城四面美景。北边面对的是苍山,便是“苍影盘龙”:西边是瓜江为“玉环瓜浦”:东边靠着巍宝山,宝山上有仙鹤,是道教圣地,便是“巍霞拥鹤”;南面是文华山,相应的就是“瑞霭华峰”。乾隆年间,巍山被御封为“文献名邦”,当时人们对魁星非常崇拜,就在星拱楼上供起了魁星,故星拱楼又叫“魁星阁”。

如今,古城昔日的繁华与简朴依然在这里演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楼下的那些人与事,常年保持着经年不变的传统和生活。这不,古街沿坎上卖米粉的大妈,正与身后店铺里制作擀面的媳妇扯着家常,老奶奶坐在草墩上打盹,抽着烟袋的大爷在茶铺里观棋不语。人们在星拱楼之下穿梭往来,不绝如缕,十字拱门青灰色的壁砖上,依然粘贴着具有古文风范的欣告、启事和讣告,那一张张落在红、黄、白上的繁体墨字,正在悄悄讲述着小城里所有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一座用土与木材构建而成的城池,在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与岁月的磨练之后,造就了一群生活恬静悠闲的人,她的沧桑与宁静,悠远与凝重,古朴与现代,安详与生动,一再征服着世人,特别是古城标志性建筑的两座楼——拱辰楼和星拱楼,或许,已经永远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

猜你喜欢

巍山古街古城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安居古城
巍山喜迎60华诞
春秋古城一日游
巍山小吃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