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与自然的别样光影

2015-07-25北寒

旅游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布兰德摄影家比尔

北寒

比尔`布兰德(Bill Brandt)英国著名的摄影家,以拍摄变形人物摄影最为闻名。他的照片通常是直截了当,并带有一些忧郁的气氛,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作品中“不黑即白”的调子,完全摒弃了丰富层次,黑白高反差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不像其他一些被冠以某种流派或风格的摄影家那样,很难用一个名号来定义布兰德一生。从纪实摄影到艺术摄影,从社会题材到风景与人体题材,布兰德的跨度之大,几乎无人能及。虽然不能对布莱德的摄影做流派和风格上的界定,但是他的作品本身却是有着一目了然的识别性的。

1904年5月2日,比尔·布兰德生于德国汉堡,他一生的绝大数时光都在英国度过,晚年则是居于瑞士疗养。自1945年起至1983年在英国伦敦去世,他一直以自由投稿人身份活跃于摄影界。1977年被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称号。

1925年,21岁的比尔·布兰德开始自学摄影,4年后赴巴黎投师著名摄影家曼·雷门下。虽然只学习了几个月,但是曼·雷的超现实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他对摄影的解释,他认为摄影可以泄露自我压抑下的潜在意义,而照相机就是最佳的捕捉利器。三十年代初,他回到英国,受到卡蒂埃·布列松等法国摄影家的影响,开始了他的报道性摄影生涯,并以自由投稿方式在伦敦为《插图周刊》、《图片邮报》等从事社会纪实摄影。不久,电影《公民凯恩》的室内场景和全面景深的视觉效果深深地震撼了他,这让其从此完全抛弃了纯纪录性的报导摄影。不过,他的做法却遭到了摄影家爱德华·史泰钦的厌恶,尽管如此,但布兰德并没有在意他的偏见,依旧坚持拍令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他说,摄影到现在还是个非常新的媒体,一切都必须敢于尝试,摄影没有法则,不是运动、不必为着什么使命,不管如何达到目的地,结果才是“该重视的”。

从社会纪实到变形人体摄影,一目了然认识他

最初,布兰德有意向人像领域发展,但1928年在伦敦东区摄下的街头即景成了他从事社会纪实的起点。他不仅以戏剧性手法记录下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并对因此产生的社会心态也有所披露。他曾赴英伦北部报道贫困的农村,也曾为捡煤渣维生的失业工人“立此存照”,这些影像以其深刻的内涵震撼人心。

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和二次大战伦敦被炸之后,布兰德从社会现实主义的题材转向拍摄风光、人体及肖像,但最著名的还是他的变形人物摄影。这得益于四十年代初期,他得到一架焦点固定、光圈比针孔还小的老式柯达木制负片照相机,并使用了早期生产的超广角镜头。他利用这架相机拍摄女性人体照片,发现这只镜头在近摄时有着强烈的光学畸变和大景深,这引起了他对变形人体摄影的浓厚兴趣,从此他开始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初期他在室内拍摄人体,后来将模特带到海滨拍摄,利用沙砾和礁石粗糙的纹理当做细腻光滑的人体的陪衬,突出了人体的柔美,让人过目不忘。这些夸张的人体影像,失调的比例及生硬的反差形成了很强的视觉效果。他拍摄远山,无限景深的远景,并与女性身体的细部放大的前景相呼应。这种对女性裸体的艺术探索,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镜头下的身体极度夸张与扭曲的表现,与人眼的正常视角不同,女性身体的延伸,蜿蜒与局部轮廓的凸显的表达,让人不自觉的就能看见绵延的远山与弯曲的道路。在比尔·布兰德的裸体系列中,自然的景色与女性的身体很恰当的融为一体,他发现了女性裸体的另一种美,这种与自然景色相呼应的美,比起之前人们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幻想显然更为平和。这种平和,造就了人体摄影的别样风景。

多主义的融合创新,诗意并且真实的存在

比尔·布兰德一生都没有放弃对现代摄影的探索,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或是新即物主义,都在他的摄影观念中得以提炼,并融入到他的摄影创作中。他在现代主义的摄影传统中深刻地挖掘蕴藏其中的无限可能,并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去贯通和表现。这是一种诗意并且真实的存在,让摄影在记录中变得更听从内心,更容易去打动别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布兰德做了两件显著的工作。他将大部分早期作品,重新印在对比度很高的像纸上,显示出更强烈的对比效果。此外,他还通过拍摄艺术家们的眼睛,重新表现他对超现实主义的见解。他先后拍摄了亨利·摩尔闪亮的眼睛、让·阿普悲伤的眼睛、乔治·布拉克慈祥的眼睛以及阿尔伯特·吉尔卡米提有着白睫毛的眼睛。在他们苍老的面部皱褶里,每只眼睛都在流转,并释放着自己的特点。这些作品好象在传达着一个信息,即每个艺术家都有着个性化的眼睛。

“不黑即白”直截了当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

比尔·布兰德的照片通常是直截了当的,并带有一些忧郁的气氛,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在过去经典传统盛行的时代,这样我行我素、夸张变形的做法是不多见的,他成了创新影像的英雄之一。或许,处在21世纪的我们在网络上已经见多了夸张的摄影手法,不过,在20世纪早期,布兰德等人却成为了先驱,并替无数后来的摄影人壮胆。布兰德对摄影的表现行为,不是在恶搞,而是借相机来试验自己的各种想法,并且在暗房作业中,用显影、定影以及辅助的道具,将自己内心离奇想法表现出来。他越来越多地使用高反差的相纸,使阴影浓黑一片,使高光更为突出。牺牲照片的细节和真实性,换取图案和形式的表现力。如果在今日,我们可以用photoshop来创意自己想法,然而在那个年代只有通过前期的设计和后期的暗房操作来实现。

看过布兰德的摄影作品之后,会发现一个很鲜明的特点。他的作品中“不黑即白”的调子,完全摒弃了丰富层次,黑白高反差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布兰德通过暗房技术,把原有的层次做了很大的增减曝光,让作品呈现出高度的反差。在他的多数作品中,我们很难清楚地看到灰色调子,更多的是利落分明的黑白表现。于是,著名评论家BraynCampbell在看到布兰德的摄影作品之后,对这种风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布兰德利用锐利的黑白色调来孤立物体,使它们脱离原有的寓意,并带起一种视觉兴奋感,他开启了一个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裂缝,并提供给我们一条跨过这条裂缝的管道。”

直觉和敏感,是创作者泄露出来的“心灵眼睛”

布兰德喜欢强调直觉,他认为太过于自省反而会阻碍与对象的沟通。直觉正是创作者下意识泄露出来的“心灵眼睛”,唯有它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他的独特见解,都让可以我们认识到比尔·布兰德的独辟蹊径是经过了怎样的历练。因为他和作品的出色表现,最终得到了摄影界广泛的认可,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摄影家。

比尔·布兰德说,作为摄影者一部分工作是比大多数人“看”得更热烈,他必须要具有新生婴儿或是初入未知国境的旅行者那样的眼光,并且保持其敏感及易受感动的特质。尽管大多数摄影家都不好意思承认这种好奇的感觉,可是没有这种感觉,就做不出完美的东西来。对比尔·布兰德来说,怎么观察对象,比怎么表现还要来得重要,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太忙了,太忧心、太急切于证明自己是对的,以至于不能凝视对象。我们看到了一件事就相信曾见过它,然而所看到的通常是自己的偏见、或者是过去的经验、或者是我们的期望。大多数人很少释放自己的思想,或是只为了看本身的乐趣——我们越是不这样看,事物的本质就会在我们身边隐藏得越久。”

猜你喜欢

布兰德摄影家比尔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送子上哈佛,华裔富商行贿千万
艺术侦探布兰德:我让被盗的毕加索名画自动归还
启航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吃书的狐狸
乔致庸的退与比尔·盖茨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