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2015-07-22陈丽媛

江汉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三省城市群长江

陈丽媛

在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长江论坛”2015年4月8日在武汉东湖宾馆成功举办。在论坛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会上,与会专家和领导就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意义重大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指出,城市发展到今天,竞争不是单个对单个,单体是无法崛起的,而是“群”对“群”。城市群是近50年来大国城镇化的主要趋势,美、英、日、法等发达国家中单个巨型城市逐渐被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网络状城市群所取代。2030年前中国城镇化的三大重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通江达海、联结东中西的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一旦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并将市场统一起来,将形成带动超过1/5国土面积、约6亿人的发展新动力。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载体,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岸线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要借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东风,按照建设“文化长江、生态长江、经济长江”的思路,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湖北段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指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具体化措施,为中部地区、特别是湘鄂赣三省加强合作,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操作平台,将显现出巨大的聚合带动效应。湘鄂赣三省联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正是因时顺势之举,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形成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还对“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有7个人口净流出省份,其中5个是中部省份,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调研估计2014年来自湘鄂赣农村在全国城镇务工的农民工有3000多万,如果将这3000多万外出打工农民工返乡就地城镇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率可以上升到77.8%,高于目前长三角城市群71.5%的城镇化率和珠三角城市群76.2%的城镇化率。

国家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湘鄂赣三省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联成整体,构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这无疑是顺应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主动参与全球化的经济合作竞争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在会上介绍说,“欧洲的两大城市群是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城市群以及西北欧城市群;北美的两大城市群一个是波士华城市群,另一个是五大湖城市群。东亚也有两大城市群,分别是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模来看,说它是世界第七大城市群也毫不为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重点在长江流域和中部地区,这两个领域的交叉就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中国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增长极。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在中国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的战略组合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非常明确的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支点作用。但是,中游城市群地区由于转型发展,水土流失、工业污染、城市污染状况不容忽视。李培林强调,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水田园相依,森林覆盖率高达60%.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以上,水资源、生物质资源、耕地资源丰富,生态屏障、环境容量、人居环境优势十分明显。李培林表示,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发展中尚未形成合理城市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城市功能定位不清晰,低水平重复建设仍较普遍,城市建产业结构雷同,自身优势发挥不够,各城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产业基础和特色,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城市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实现优劣互补。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指出,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来看有很多优势,第一个是独特交通区位优势:第二个是科技教育优势;第三个是要素成本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很充足,工资成本比较低;第四个是生态和资源优势,从资源来看,腹地广阔,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包括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产品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第五个是三省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有更多的利益诉求,经济合作密切。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行政分割、基础设施落后、同质化竞争、合作机制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报告中提出目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重点产业分布分散,各成体系,三省千亿级以上产业重叠的有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三省处于同样的发展水平,竞争比较大,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相比,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经济量小,融合对接的力度不够,组织保障相对松散,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高大上”,区域合作不健全等问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阻碍。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城市群协同发展。许多专家一致认为,协同发展是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关键。秦尊文提出建立城市群协同协调机制:一是建立中央与地区上下联动机制.成立部际领导机构:二是建立三省政府之间平行互动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多方参与的机制,特别是要发挥民间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四是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包括制定专项规划。潘家华也认为,消除同质竞争、协同创新、均衡配置公共资源是城市群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题在于所有优质资源都在北京,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定要避免这种格局的发生,而且需要将三个中心城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进行适度疏解。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分析认为,当前,“中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市之间未能形成良好协作关系,基础设施不健全,区域一体化水平还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要通过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做优做强城市、完善区域互联互通、区域之间错位发展等措施,推动中三角城市的协同发展。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贾耀斌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领导小组,并在国家发改委设立指导、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专门机构。同时,建议湘鄂赣三省尽早建立主要领导定期对话、会商制度,以及跨区域的省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进三地一体化发展。

第二,加快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纽带和支点作用也是一项备受关注的工作。徐匡迪表示,除了长江以外还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铁路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铁路,依托沪昆铁路、京昆铁路、京九铁路、二广铁路轴线形成多中心网格化的发展格局,形成覆盖中部所有50万人口以上城市快速铁路网。在机场方面,徐匡迪建议加快武汉国家门户机场建设,建立第二机场:强化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发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作用,增加国际国内运输航线,完善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之间的航班密度,增加国际和国内运量。

第三,加大城市群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李培林指出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最能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和高度,要构建以长江干流和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走廊。潘家华表示,我们需要从污染物控制、资源利用和生态补偿三个方面来作出努力,要将生态建设不断延伸,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以及全过程。同时,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还在于执法,有法不依,再好的法治也无法发挥作用。秦尊文提出要借鉴欧洲兰斯塔德城市群建设“绿心”的成功经验,将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地区打造成“中国绿心”,构建多中心城市群。目前湖北碳市场成交量占全国总量的五成以上,市场参与度、投资者数量和省外引资金额均居全国第一,建议在此基础上建成全国碳金融中心,占领金融制高点。国家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四点建议:要为全国跨区域环境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要为全国大河流域整体开发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示范;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第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和升级转型。黄群慧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要联手打造世界级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高端装备、汽车、光电子三大产业;同时进行内外联动,合理分布产业发展格局;用高科技技术、工业创新、业态对接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水平的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包容性、可持续性、有质量的经济发展。同时,提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主要是产业园区,一方面要提升国家级产业园区协作水平,另一方面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承接产业转型的示范区。周小棋建议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重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猜你喜欢

三省城市群长江
长江掠影
区域联动护流域
豪华的龙舟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
长江8号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