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9年丢不下的“大院孩子”

2015-07-22春风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院里邻居们大院

春风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39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

在河南郑州,有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陇海大院。39年前,“大院的孩子”高新海不幸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从那以后,一座大院便被凝聚成了一个大家庭,邻居们自发分组,照顾高新海的饮食起居。几个走得近的小伙伴,更是成了守护着高新海的“八大员”。春去冬来,老的走了小的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大院人从未丢下或遗忘过高新海。在陇海大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年夜饭必须到高新海家里去吃。大家只有一个目的:要高新海活着,高兴地活着。2013年,陇海大院的故事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2015年2月27日,这座大院又荣获201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它也是迄今为止,“感动中国”历史上唯一以院落形式入选的候选人。

院子花开,一年又一年,不变的是那份邻里情。

生命最黑的路,“大院”的人为你点盏灯

在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的陇海路上,有一座建于1913年的陇海大院。这座大院最初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新中国成立后,陇海大院被改为当地铁路系统老干部宿舍,住的几乎都是郑州铁路局的职工。大院里环境优美,一代代铁路人在大院里长大,邻里间和谐友好,彼此就像亲人。

高新海便生于这座大院,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从小就喜欢踢足球,是郑州铁路局“火车头少年足球队”的主力门将。同住在一个大院的常思军和樊石头是高新海在足球队里最好的小伙伴。

1971年,年仅20岁的高新海和大院里的许多年轻人一起下乡插队,他被下放到沟赵农场。1976年春天,高新海在一次劳动中淋雨感冒,然而仗着平时锻炼的好身体,他发着高烧依然坚持工作,没想到病情恶化,转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同在农场插队的几名大院里的邻居在得知他的情况后,连忙请假赶来,带着他从乡下赶回城里看病。

高新海的父亲当时远在乌鲁木齐铁路局工作,母亲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幼小的妹妹。邻居们知道后,纷纷帮衬一把。高新海高烧不退,邻居们背着他到郑州的医院求医问药。听说省外的大医院有专家能治这种病,几位邻居立即从单位请了假,背他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一路上邻居们十分照顾他,吃饭、住宿、联系医院,什么事情都替他安排好。在高新海住院时,邻居们轮流在病床前守着他。别人的病床前都是三两位亲人陪伴,而高新海的床头却是十几位邻居。

王家新曾是大院里的居民,几年前搬出大院,和妻子在外面做生意,然而他的心却一直记挂着大院里的老邻居。得知高新海生病急需医药费,当时远在合肥出差的他带着妻子,连夜打车赶到郑州,送来2000多元医药费。邻居们竭尽全力地帮着高新海,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希望能把他治好。

经过专家的奋力抢救,40余天后,高新海终于退烧,但他的胸部以下却完全失去了知觉,从此失去了行走能力,只能瘫痪卧床。

在生命的最低谷,邻居们像亲人一样陪在他的身边,看病、报销、工伤认定等一切事情都帮他办妥,不让他操心。

从一个健康帅气的小伙子,忽然间变成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命运的残酷落差让高新海一时难以接受,他甚至想过自杀。邻居们明白他的苦痛,每天都去陪他。那个年代大家过得都不富裕,却毫不吝啬地给他买来各种水果和营养品。邻居们一有空就去高新海的屋里坐坐,给他送吃的喝的,喂他吃药吃饭,陪他说话聊天。邻居们不离不弃,用真情一点点捂热了高新海绝望冰冻的心,支撑着他从黑暗中慢慢走了出来。

高新海的几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为了能让他再站起来,坚持为他做康复训练。4人一组,两人架胳膊两人拉腿推背,轮换扶着他做下蹲训练。训练期间,高新海几度休克,但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邻居们也没有放弃。在每天坚持不懈的锻炼下,高新海的手部和胳膊慢慢恢复了知觉,上身也可以轻微活动了。

看到高新海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担心长久下去他会被闷坏,邻居们于是做了一个木头的小推车,每天推着他到处走走。这个办法果然有效,经常出门转转,高新海的精神好多了,脸上也有了笑容。

几年后,高新海的病情渐渐平稳,坚持不断的康复训练也让他的双臂恢复了力气,木头小推车被换成了手摇三轮车,可以更方便高新海外出。又过了几年,邻居们凑钱给高新海买了一辆柴油三轮车,将三轮车的控制系统改造成了一个手柄,可以供残疾人驾驶。三轮车除了作为他的代步工具,邻居们还想让他跑跑客运,多与外界接触,增加社会认同感。高新海的生活日渐充实,不过他只跑了一段时间的客运就停止了。后来,高新海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大院里赶着去办急事的邻居们,谁急着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能够回报邻居们,高新海感到无比开心。

身边不离“八大员”,只为你好好活着

就在高新海一步步走出不幸的阴影,重新找回生命的光明时,更大的打击却接踵而至:1983年,高新海的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他的母亲患了结肠癌;1997年,他的大哥患了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在10天内相继去世,留下了他孤零零一个人。以后的路一片黑,高新海绝望了。

邻居刘叔知道高新海的难处,他把院里的邻居都召集起来,悄悄地开了一场“院会”。还没等刘叔开口,大家便纷纷表示:“新海是咱院里的人,就跟我们家人一样,大家谁也不会不管他。今天大家都表个态,老的走了还有小的,只要大院还有人住,就不会丢下新海,再难咱陪他一起走。”大家都点头同意。

此后,大家自觉分组照顾高新海。一批又一批的邻居每天在高新海的家中穿梭不停。从菜市场回来的大妈刚给他送来一把蔬菜,逛完超市的大姐又送来几斤水果;邻家的大哥来陪他下完一盘棋,楼下的孩子又来给他唱新学的童谣。热心的邻居们对高新海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什么时候该吃药,家里什么时候该换煤气……邻居们比他记得都清楚。

为了更好地照顾高新海,院里的邻居组成了一只“八大员队”。“勤务员”常思军外号常三,是郑州铁路公安处警卫支队的支队长,他18岁和高新海做了邻居,高新海在家中排行第三,他就管高新海叫“三哥”。怕高新海一个人在家里太闷,他还为高新海买了一台电动麻将桌,经常找几个邻居陪他打麻将消遣。“护理员”樊石头是高新海的小学同学,10岁那年他和高新海一起进入了铁路少年足球队,高新海是守门员,樊石头是队长,两人在足球场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高新海患病后,樊石头主动承担起了护理高新海的任务。每天早上7点,樊石头都会准时来到高新海的家中,扶他起床,帮他洗脸刷牙,整理房间,就像高新海的专职保姆,因此被邻居们戏称为高新海的“护理员”。今年65岁的樊石头已经照顾了高新海39年,他对高新海说:“老三,有你就有我,有我就有你,咱俩不是我给你送走,就是你给我送走。“卫生员”周喜荣已经在陇海大院里和高新海做了53年的老邻居,她是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高新海行动不便,周喜荣就承担起了为他检查身体,打针换药的工作。

周喜荣的儿子任韬今年26岁,从小他就跟着妈妈一起去高新海家里,看着妈妈和大院里的叔叔伯伯们细心地照料高新海,小小的任韬也被感染了,他像陇海大院的其他人一样陪着这位高伯伯聊天说话,关心他、照顾他。现在的任韬也像妈妈一样在医院工作,他继承妈妈衣钵,分担了照顾高新海的责任。在郑州机务段工作的孙豫生做得一手好菜,他挑起了“炊事员”的工作,平时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总会特意给高新海送去一份。陇海大院的老邻居们有个约定,每年的正月初四都要一起来到高新海的家里,陪他好好过个年。这个时候,“大厨”孙豫生就会使出拿手本领,做出几大桌子的团圆饭。

在郑州市二七区一马路办事处工作的井勇除了是陇海大院的社区主任之外,也是高新海的专属“联络员”。8年前,井勇来到陇海大院社区工作,陇海大院里珍贵的邻里情让他无比感动。他尽职尽责地为大院里的居民们做好服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陇海大院里的故事传播出去。2008年起,媒体们开始陆续关注陇海大院。有记者来采访,一般都是井勇安排接待,邻居们笑称他为陇海大院的“新闻发言人”。

外号“老扁”的赵新义有一手理发的好手艺,他是高新海的专职“理发员”;因为在工作中眼部受伤而提前退休的王志平人称“瞎毛”,他主动承担起了陪高新海洗澡的任务,是高新海的“搓澡员”;平日里不善言辞却心思细密的贾留成几乎每天都会去高新海的房子里坐坐,高新海的屋子里缺些什么,他打眼一看就全有数了,一瓶酱油、一个水瓶,无论大小,下回出去买东西,总会悄悄给他补齐,而且从来不要高新海1分钱,成了名符其实的“采购员”。

有了这“八大员”,加上满大院的亲人,高新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39年不间断的爱,唯一一座感动中国的“大院落”

2014年初,根据城建规划,陇海大院要进行拆迁改造,几百户人家不得不暂时分离,3年后安排回迁。大院的邻居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把高新海安顿好。社区为了照顾高新海,帮他联系了郑州市最好的养老院,一个月8000多元的护理费也帮他解决了,不用他支付任何费用。然而高新海却不愿意搬进去,他说:“搬到了养老院,邻居们想来看我就不方便了。”

根据他的意愿,社区将他安排到了幸福路5号院。幸福路5号院也是一个老铁路家属院,虽然只是一个临时的家,邻居们可没少费心。大家特意将高新海的房间安排在一楼,门口的台阶被改造成了一个倾斜的缓坡,方便他开着三轮车进出。在他的床头还装着一个扶手,方便他起身时攀扶。

然而这间屋子里最特别的,是它有一扇永不上锁的房门。每天天一亮,就有人陆续来到高新海的屋子里,帮他穿衣起床,洗脸刷牙。虽然离开了陇海大院,但是邻居们的心没有分开,高新海一直是邻居们的牵挂。从早到晚,这扇房门不断被人推开,老邻居们也从不见外,站在房门口招呼一声:“我来了。”推开门就像回到了自己家里。

在这里,没有谁把自己当客人,穿衣梳洗,买菜做饭,打扫卫生,邻居们包揽了一切杂事。有一些搬得比较远的老邻居,专程坐公交、地铁赶来看望高新海。虽然家是新的,但亲人们还在。

“护理员”樊石头的家搬到了西大街,因为离高新海远了,他特意买了一辆车,每天送完老伴上班,就开到高新海家。退休后他的时间比较充裕,只要一有空,他就来陪高新海聊天解闷。高新海什么时候该吃药、什么时候想喝水,他比谁都要清楚。

“瞎毛”王志平因为眼部有障碍而行动不便,但这并不妨碍他来看望高新海。王志平养了一只蝴蝶犬,每次一出门,蝴蝶犬不用招呼,就带着他直奔高新海家。蝴蝶犬死后,他又养了一只金毛犬。后来金毛犬丢了,没有了引路的小狗,王志平出门更加不方便,可即使这样他也要来看望高新海。从王志平的家到幸福路5号院,平常人要走20多分钟,王志平却要花上2倍的时间。只要能看到高新海,跟他说说话,王志平心里就觉得踏实。

对于陇海大院里的老邻居们来说,帮助高新海并不是他们的负担,相反,他们从高新海身上收获了快乐。患病之前,高新海是一个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青年;患病之后,他经历了多次人生的打击,却没有因此沉沦,仍然能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对生活充满感恩。大院里的邻居们有什么烦心事,都喜欢来找他聊聊;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想想高新海,就会觉得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陇海大院给了高新海无尽的温暖,他也回报给了大院邻居们可贵的精神和宝贵的信念。

“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陇海大院”精神感动着高新海,也感动着无数人。2008年,陇海大院荣膺“感动中原十大爱心群体”称号,2010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1年获评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成为“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4年获得“感动中原”年度集体奖。

2014年5月22日,一部特殊的电影在河南奥斯卡影院全线上映。这部电影名为《好好的活着》,是根据陇海大院的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陇海大院的邻居们多年来尽心照顾高新海的感人事迹。电影中的主人公高地的原型就是高新海,而电影中的许多角色,就是取材于陇海大院里的左邻右舍。

2015年2月27日晚,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以690多万票荣登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榜首。39年的真情守护,从青春年少到华发苍苍,不离不弃铸就大爱传奇。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39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当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宣读完这段颁奖词后,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领奖台上的邻居们露出了淳朴的笑容。他们一起组成了陇海大院这个爱的大家庭,用他们的真诚与温暖感动着所有人。

陇海大院的老邻居们有一个约定:等新的陇海大院建成后,他们都要回迁,再做好邻居。高新海和邻居们一样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高新海说:“我虽然没有自己的小家庭,但陇海大院就是一个大家庭,比小家更温暖。”

(责编/邓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

猜你喜欢

大院里邻居们大院
恐龙的“邻居们”
“幸福大院”可以有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它的邻居们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尘埃
金龟子配音有妙招
那个人
崔家大院
The Blind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