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观统照下的现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5-07-22黄济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本目标课堂

所谓“生本观”教育就是要坚持学生立场,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学习需求”,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状态和阅读能力,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毕竟人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还具有好奇、求知、渴望得到认同的天性。因此,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这与“生本观”的思想不谋而合。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一、“生本观”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学习的自主性

生本观教育是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前置性思考”,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事前的要求和准备,没有学生事前的“准备性学习”,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形式的互动性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现在高中都是大班教学,班生数多,仅凭教师的讲课和个别学生的发言,很难顾及到全体学生,这与“生本观”教学背道而驰,也使不少学生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因此,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就必不可少,让学生在讨论中统一思想,并展开思维碰撞。

(三)内容的差异性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

由于学生的文本阅读是从自己的兴趣、习惯出发,加之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不同,这必然影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侧重点和深浅度不同,而这种具有生态价值的“元阅读”,就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结果的有效性

“生本观”教育强调高度尊重学生,改变教学中“目中无人”的状态。它不仅体现了正确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真正用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而且体现了正确的教师观,既承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又承认教师也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并且特别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先行者。由于是学生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课堂的质疑、讨论、解疑主要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因此,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比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要好些,这可以体现在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有效度上。

二、“生本观”教学的主要做法

(一)扣紧单元目标,明确自学方向

单元目标是教学的纲,引领着教师或学生的阅读方向,因此,尽管倡导“生本观”,但学生的阅读还是不能离开单元目标,否则,天马行空般的阅读,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必然会产生不少奇葩的问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的《林黛玉进贾府》与语文版的《宝黛初会》都在第三册,名称不同,内容一样。人教版的单元目标是“人物与环境”,“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而语文版的单元目标则是“熟悉的陌生人”。虽然两个单元目标的重点都是人物欣赏,然而,其措辞的不同决定了阅读的侧重点也不同。从单元目标可知,《林黛玉进贾府》虽然要求“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但其侧重点应该是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即要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而《宝黛初会》侧重点就在两人相见时的似曾相识,那种前因后果,那种心有灵犀。这样教学的重点和顺序就有所不同。

(二)拟定学习目标,理好学习重点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说:“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纲,也是学生拟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学生可以根据单元目标,结合不同文体的特征,通过阅读,拟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完成这个目标就是成功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与文本展开对话。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人教版的单元目标是“博观约取”,具体地说就是“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从单元目标可知,信息的抓取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如文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两句话显然和奥斯维辛的环境不相协调,就应该成为分析的重点。而“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这一要求,就使文章的标题成了难点。单元目标(新闻),标题“没有新闻”?“没有新闻”又为何要写?又如何冠以“新闻”?纳粹大屠杀已成历史,确实是没有新闻,然而面对人们的忘却,这就让作者感到“有写的必要”,毕竟每天来这里参观、凭吊、纪念的人们心灵都受到震撼,历史的一幕幕仿佛都在眼前,牢记历史,勿再演人间悲剧,这或许又是新闻的价值所在!这即扣紧了文体特征,又明确了文章的主题。

(三)展开文本对话,形成个性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它要求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结合自己拟定的学习重难点以及自己的人生体验,“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读出文中的“我”。

《荷塘月色》一文,“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段确实写得精彩,学生在此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语言特色等角度进行赏析自然无可厚非,然仅停于此就显得肤浅了,阅读的关键在于“文眼”,学生要找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就明白重点应是分析情,这景也是作者心中的景,所以要了解文章“情”的行文脉络(“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才可能有“时代说”、“家庭说”和“不必说”。

(四)生成阅读问题,引领学生发展

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教师的问题必须来自文本、来自学生、来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需要。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寻找答案。”

因此,这个问题的生成可能是学生根据文本自己提出,可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而提出,也可能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提出。这样的课堂就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教师往往很难预设。因为无论教师怎样刻意地追求精细的提问,完整地提供精确的答案,精心地设计每一句话的语言色彩,准确地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都仅仅是静态的“形案”,而“问题生成”的课堂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的总和的“心案”。这是一个在课堂中结合学生主体性、动态性和随机性的表现,随即形成弹性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将有形、静态的预设融入无形的、动态的教学,融入互动的课堂。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地思考和探索。

语文版第四册《窦娥冤》一文课后“拓展与思考题”中说“在第四折中,作者让窦娥以鬼魂形象出现,当面指控张驴儿和桃杌太守狼狈为奸、贪赃枉法,而使冤屈昭雪。从剧情发展和人物刻画的角度看,你认为作品在第三折结束好,还是在第四折结束好?”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生成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三折结束可以体现悲剧美,但窦娥的冤在第二桩誓愿已经可以体现,为什么如此善良的窦娥还要提让百姓受苦的第三桩誓愿?”紧跟着又生成这样问题:“窦娥既然把希望寄托在天地鬼神上,那为什么前面【滚绣球】中又要指天斥地?”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充分分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艺术手法,也了解了当时元朝社会的特征。看到学生心满意足的样子,笔者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了“窦娥绕道而走是为了婆婆看见伤心,可为何见面后她却跟婆婆说,在她死后,‘遇时节将碗凉浆奠,这不是更让婆婆常年伤心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问题有浅有深,但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诱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境界,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引导他们去感悟,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蔡伟潭.语文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黄济富  福建省柘荣县第一中学  355300)

猜你喜欢

文本目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