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对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思考

2015-07-22蒋月侠李娟陈少锋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大学语文大学生

蒋月侠+李娟+陈少锋

经典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智慧沉淀,它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它不仅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典册。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功利化、娱乐化、视觉化时代的来临,当代大学生们却越来越远离经典。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大学生欣赏趣味、学习方式的新变化,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当代大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通过经典作品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价值重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已成为通识课教育者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尝试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新媒体时代古代经典作品遭受冷遇的原因

新媒体(New Media)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而言的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传播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媒介[1]。能熟练使用新媒体并深受其影响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特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及迅猛发展,也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由于缺乏筛选机制,导致海量文学作品涌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让人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量太大、太快,人们无法安静地沉浸在某个作品或文本之中,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浅显化、娱乐化。消遣性、娱乐性、快餐化的大众文化作品成为当前大学生们阅读的主要对象,而“提出并思考的人、人性、人生的大问题,试图给出解答或解决方案,并且永远对现实保持者理性批判态度”[2]的异常深刻且充满理性的经典作品则被边缘化,尤其是中国古代经典。有研究者曾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14所高校对大学生的经典阅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古代经典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即使在中文专业学生当中也仅有不到三成的被调查者对其最感兴趣,部分理工科学生在留言中表示由于平时专业学习压力大,很少阅读文学书籍,即使阅读也首选娱乐消遣型的,不愿选择费时费力的中国古代文学[3]。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调查统计后发布了“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该榜的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红楼梦》更是高居榜首,成为读者们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

当代大学生为何如此冷落蕴含着丰富人文意蕴的古代经典作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个:

(一)从主观上看,学习的功利性使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语文中的古代经典作品“无用”,因而不愿意投入精力深入学习。

通常来说,人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某门知识,多是因为对其有兴趣爱好或认为其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而对于认为无用或没有太大作用的知识,人们往往不容易产生学习的需要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当前整个社会的浮躁、功利又加重了人们的这一学习动机,很多人的需求是了解能够马上解决眼前问题的信息,而学习经典名著不可能会获得如此快捷而实用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缺乏兴趣甚至很厌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学生看来,学习这些作品,无非是使他们多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史哲方面的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生活以及未来的生存发展没有多少关系,属于学而无用型的。这些古代经典作品真的“无用”吗?当然不是。能够选入大学语文教材的这些古代作品无不是经过岁月沉淀的经典之中的佼佼者,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生活态度对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等具有潜稳默化的催生作用。不仅如此,作品中所涉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以及语言运用的特色等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沟通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而这又直接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产生重要影响。既然大学语文中的古代经典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却普遍认为这门课“无用”呢?其原因主要是古代经典的这些功能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不像专业课以及各类证书那么直接,所以学生们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功用。

(二)从客观上看,时代的“隔膜”以及教学效果的不如人意影响了大学生对大学语文中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

针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布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名著死活都读不下去?调查中不少被采访者表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名著与当代读者的“隔膜”,“语言晦涩、叙事繁杂,再加上高深的哲学意识与不同的时代背景,客观上也构成了阅读障碍”[4]。就拿古代经典作品中的语言来说,与今天的语言相比,不仅在语音、语法、词义等语言内部要素上发生了巨大改变,其所反映的外部事物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后人在学习前人作品时往往会遇到不少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通俗文学、大话文学、流行歌曲和偶像剧等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泛滥,当代大学生们更习惯于通俗化和娱乐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古代经典作品陌生而晦涩的语言,自然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学效果的不如人意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兴趣索然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在授课思路上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教学模式:作者生平简介、创作情况、课文的写作背景、内容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教学过程公式化、凝固化,课堂讲授信息量大而不深不精,语言严谨有余却生动亲和不足,凡此种种,使得整个大学语文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气。

“无用”和“无趣”成为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最直观印象,这种印象又从心理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加深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疏离。

二、有用与有趣:新媒体视域下古代经典作品教学的新思路

葛兆光先生在《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中曾说:“现在是急功近利、讲究实用的年代,那些看上去既不能增添技能又不能变成资本的古代社会与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一些‘包装和‘烹调才能使他们感兴趣”[5]。实际上,这不仅是一个功利化、实用化的年代,还是一个媒介化、视觉化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教师更应该大胆革新,善于包装,善于调味,使古代经典作品教学课变得“有用”及“有趣”。如何才能使这些古代经典作品变得有用、有趣起来?

(一)关注古代经典作品的当代性与应用性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真理要求”,具有超时间、跨地域的永恒价值,其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引起当下读者阅读的兴趣,持续不断地对当下情境中的读者发挥作用”[6]。因此,在讲授这些经典作品时,除了要关注其所蕴含的优秀的人文思想、进步的审美观、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语言运用的特色外,更要研究其当代性,包括文化的当代性、道德的当代性、情感的当代性、审美的当代性等[7],按照时代的已经变化了的精神、心理、人情风俗来理解经典、认识经典,对经典进行继承和创新,只有这样经典的精神财富才能永恒与不朽,才能使当代人继续对经典充满信心,成为当代人生命的源泉。不仅如此,对于经典的解读,教师还需要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关注其与当下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处事等方面的启示意义,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调动其学习兴趣。如通过对杜甫《又呈吴郎》中诗人“堂前扑枣任西邻”“只缘恐惧转须亲”等行为的解读,不仅使学生学习到杜甫“仁者爱人”的伟大精神,同时还要学习其如何在维护弱势群体自尊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帮助的高尚行为。而“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中所蕴含的委婉含蓄的劝说艺术,对学生今后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如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讲授《红楼梦》时,可以进一步将王熙凤的管理艺术、理财能力、薛宝钗的人际关系学等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古代名著的同时,开拓思维,增长职场实际生活经验。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介绍诸如王维、苏轼等这些文学家兼艺术家时要侧重对其艺术观的分析,多选讲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鼓励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挖掘创意。

(二)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经典作品的教学效果

当前,大学的教学对象大多已为90后甚至00后,他们是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作为“屏幕人”或“网络人”,游戏化、图像化的世界,轻巧、有趣的表达,大话式的网络语言是他们熟悉和热衷的,冗长的文本、艰深枯燥的语言往往令其望而生畏、兴趣索然甚至拒之门外。面对这样的一群教学群体,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接受习惯,与时俱进,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优化教学效果。如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本、图形、动画、音乐、声音、图像、视频有机融为一体,切合在新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如果精心制作的话,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讲解古典诗文时,诗情画意的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不仅能有效地展现诗歌所蕴含的意境氛围,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产生强烈的冲击,使学生在婉转美妙的音乐中体会作品的文字、意境之美。在讲解古代小说戏曲时,选取影视中重点片断,让学生与原著进行对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研读作品的兴趣。如《聊斋志异·婴宁》一文,尽管这是一篇文字优美、故事生动的小说,但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在阅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时,依然有不少学生因为没有读懂课文而茫然无知。通过对电影《婴宁》中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以及婴宁严惩西邻子等片段的播放,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婴宁天真活泼、憨态可掬、聪慧狡黠的未经人世浸染的自然本性,不了解这种天性随着婴宁走出山谷投入到人类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为顺应社会礼法而逐渐失落的过程,感受到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向往及对封建礼教压抑摧残人性的痛心。

虽然多媒体教学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信息量更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但在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尤其是声音、画面等直观手段,也容易使学生思考力、想象力受到限制,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避免对多媒体的盲目依赖,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师个人特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

(三)建立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开放性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媒介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也需要建立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知识为导向,但现在,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百度一下就能搜索到需要的知识,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答案。而且当前大学生携带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课堂上玩手机者也不乏其人,甚至屡禁不止。这种情况下,不如顺势而为,教师通过设置议题,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自己的设备,引导其去关注网络中丰富的语文信息。另外,大学语文教学的场域也应当是开放的,不局限在传统的课堂之中。课堂之外,教师也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终端、不同产品进行自主学习。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慕课倍受瞩目,尤其是微课,短小精练,符合当代大学生课余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学习的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地推动大学语文微课的建设与应用,将学生在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供学生课后学习参考。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QQ、博客、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飞信、微信等新媒体提供的各种新鲜、活泼的交流方式,交流资料、探讨问题,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丰富延伸课堂内容。

(四)运用故事化、娱乐化的教学语言,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欣赏趣味

在教学中发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媒介化、视觉化时代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大都会避开难懂难接近的东西,选择很快、很轻松能搞懂的知识信息。浙江工商大学曾对杭州16所本科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调研,发现78%的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很重要和比较重要,但阅读率并不高,其中语言晦涩难懂、内容与时代脱节是大学生拒绝阅读的主要原因[8]。相反大学生对于那些以经典为蓝本,运用改写、反讽、戏防、戏虐、调侃等手段进行“去经典化”的节目或作品却十分热衷。近年来以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为代表的“百家讲坛”电视节目以及以“杜甫很忙”为代表的网络恶搞文化在90后大学生中迅速走红,也正说明当代大学生并非不喜欢中国古代经典,只是他们更愿意在轻松、娱乐的情境下接受经典。美国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描述电视时代的大众文化时曾说“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9]。在当前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的社会语境下,一切都难逃被娱乐的命运,包括古代经典。教师若再以严谨、正经、刻板、晦涩的方式讲授这些古代经典作品,只会使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更加“敬而远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秉承兴趣原则与亲近原则,使教学语言故事化、戏虐化、娱乐化,化重为轻、化难为易、化艰深晦涩为网络流行,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使学生在好听、好玩、大笑的愉悦状态中完成对经典作品的解读。

结语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学习经典不仅关乎当代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更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而拒绝经典,受害的不仅是每个大学生个体,更是我们的社会和民族。新媒体视域下,教师只有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欣赏趣味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主动适应大学生的接受习惯,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们热爱中国古代经典,其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净化心灵等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大学语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4mooc057];宿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ZHC背景下的大学语文建设与实践”[szxyjyxm201259];宿州学院质量工程集体项目“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szyjnzx201203];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宋代杂体诗研究”[2011yyb17]。)

注释:

[1]林坚.新媒体对文化生态的影响[EB/OL].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6553/,2014-9-11.

[2]詹福瑞.大众阅读与经典的边缘化[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28.

[3]韩田鹿,林琳,贾彬,唐绎涵.当代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调查[J].出版发行研究,2010,(06):35.

[4]刘昆,张林涛.名著经典缘何“死活读不下去”[N].光明日报,2013-10-17,(05).

[5]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7.

[6]张曙光.经典阅读遭遇大众文化[J].名作欣赏,2007,(20):138.

[7]叶文举.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的当代性推衍[J].中国大学教学,2013,(01):70-72.

[8]梁春芳.大学生读什么书——杭州16所本科高校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J].中国出版,2009,(04):52.

[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蒋月侠 李  娟 陈少锋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34000)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大学语文大学生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大学生之歌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