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体育生人文素质视域下的第二课堂建设

2015-07-22王卫英

学周刊·下旬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第二课堂建设

王卫英

摘要:本文介绍了提升体育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指出第二课堂是提升体育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分析了体育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现状,并就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便有效提升体育生人文素质提出了建议:以提高人文素质为目的,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持久长效为宗旨,加强管理,完善机制;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科学规划,合理引导。

关键词:体育生 人文素质 第二课堂 建设

一、提升体育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方面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提高体育生的人文素质尤为迫切。

(一)提升体育生人文素质是体育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提出了“君子不器”的人才理论,意思是君子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而要成为和谐发展的人。通过专业教育,可以让人成为某一特定用途的工具,但是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学习文学、历史、艺术、道德伦理等人文知识,培养自己助人、自强、自律人文精神和高雅的情操。体育生如果只注重专业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则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体育工作者,不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体育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文化修养、价值追求,这些集中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

(二)提升体育生人文素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碰撞下,大学已不再是一片净土。多元社会思潮下,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加强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体育生重视专业技术训练,文化基础薄弱,使社会上形成了体育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缩窄了体育生的就业空间。体育生只有全面提高体育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人才,适应择业要求,提高就业质量。

(三)提升体育生人文素质是高校体育生现状迫切要求

体育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可谓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体育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中时有一定体育特长,而文化底子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走不进普通院校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单招生”,文化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走进大学后,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体育体能消耗大、训练任务重,很难静下心来学点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类知识。专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人文素质持续走低。长期以来,人文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体育生缺少良好的语言表达力和文学美学视野、理性思维及文化积淀,做事鲁莽、冲动、偏激,学生中存在吸烟、酗酒、斗殴等不良风气。只有加强人文教育,弥补体育生人文素质的短板,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体育生的人文素质。

二、体育院校第二课堂的开展现状

第二课堂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体育院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提升体育生人文素质有效途径。笔者了解调查发现,目前体育院校第二课堂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对于第二课堂德育功能的认识不足,因而重视不够

第二课堂大都处于从属和补充的地位,用于丰富调节学生的业余生活,可有可无,因而从领导到教师对第二课堂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方面,参与第二课堂大多仅凭一时兴致,盲目参与者居多,对第二课堂重要性认识不足,主体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参与范围小。

(二)活动开展规范性、系统性不强,质量不高

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体育类活动的多,文化性活动少;校内的活动多,校外的活动少;重复性的活动多,创新性的活动少。因而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互补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形式上看,活动大多基于自发性、偶然性,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没有一定的规范系统。加之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知识获得或能力提高有限,很多活动“虎头蛇尾”,或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三)活动开展缺少评估激励机制

第二课堂在管理上比较松散,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估标准对其进行衡量。活动的优劣得失没有评判,不利于总结改进提高,也不利于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人文视野下的体育院校第二课堂建设

(一)以提高人文素质为目的,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体育院校学生工作领导、一线辅导员要认识到第二课堂重要的德育功能,认识到第二课堂在提高体育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对第二课堂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大力支持。要将第二课堂活动列入工作计划,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引导学生转变对于第二课堂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第二课堂是展示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广阔舞台,增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性、自发性。

(二)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科学规划,合理引导

1.丰富活动内容,加强人文内涵。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安排上,要注重人文内涵,拓展学生视野,传递人文精神。例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传播人文知识;创建一些人文社团,活跃学生文化生活;举办人文类竞赛,如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摄影比赛、文艺演出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开发中外节日的人文精神,如,世界读书日、地球日、教师节、母亲节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2.创新活动形式,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第二课堂活动只有不断创新,体现时代感和现代气息,才能吸引渴求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可以多尝试一些新的活动形式,比如“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一些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营造学术氛围。同时,增加体育院校学生和普通院校学生的校际交流,通过“走出去”,让体育生发现自身人文素养的不足,自觉学习弥补。比如,实体场所与网络阵地同步:既要利用好校园宣传栏、教室、宿舍等营造人文氛围,也可尝试拓展网络阵地,利用微博、微信、QQ等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创新意识。再比如,可以尝试学校安排与学生策划相结合。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由学生自主策划一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3.加强活动指导,提高活动效果。为改变第二课堂活动虎头蛇尾的无序状态,提高活动质量,增加专业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比如完善第二课堂活动导师制度,安排一线辅导员、学生工作者或任课教师对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指导,提高活动质量,使学生真正从第二课堂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也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三)以持久长效为宗旨,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为保证第二课堂持久长效开展,必须加强管理,建立明确规范的评价体系,把各项内容以制度文件的形式细化,改变自由无序的状态。定期开展活动总结交流会,促进第二课堂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其次,要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参与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计入工作量,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人文素质培养。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培养方案,明确学分比例要求,同时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成绩列入综合测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晓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剖析河北省高校就业第二课堂现状.科教导刊[J].2011(6).

[2]耿子健 蔺 丹.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第二课堂活动溶合模式初探.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12(5).

[3]连静.完善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素养——谈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8).

[4]杨育林.我国普通体育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新乡教育学院学报[J].2009(9).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第二课堂建设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