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两党布局2016年“大选”“四个坚定不移”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5-07-21王克燕

黄埔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选王金平朱立伦

王克燕

最近,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围绕2016年“大选”,各自布局,推出最有胜算的候选人;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台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是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行动指南。

国民党展现团结再出发

2014年,国民党“九合一”选举惨败后,党内弥漫着消沉低迷之气,在马英九辞去党主席后,党内更是群龙无首,党主席位子一时成为“烫手山芋”,乏人问津。在此情况下,朱立伦应党内众多呼声,站出来选党主席,并以高票当选。

国民党在朱立伦的带领下,大刀阔斧地推进党内改革,特别是在“立委”补选中稳住了国民党原有的盘面,慢慢使国民党声望止跌回升。马英九充分肯定了朱立伦任党主席后的作为。展现出国民党团结一心的好气象。

但接下来国民党内的团结却起了变化。2月25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中常会上宣布,考纪会制度已做调整、新任考委也已产生,王金平确定为国民党员,并无疑义,无需再针对本案委任律师,承受原诉讼之必要。至于原考纪会对王金平所做的处分,交新考纪会研议依新订的考纪制度处理。

马英九对朱立伦处理王金平案结果不满,并迅速发表个人声明,痛批此举令人失望、不能认同,并强调面对大是大非的司法关说争议,不能乡愿和稀泥。马之声明可谓对国民党中央和朱立伦的尖锐批评,对王案毫无妥协之意。而国民党发言人仅以“高度尊重马英九的意见”简单回应。

台湾有媒体曾报道,对于王金平“党籍案”,马英九与朱立伦本是“没交集”,朱立伦主张“家和万事兴”,马英九坚持“大是大非”不能退让。朱立伦原本打算以不承接诉讼方式,让此案“自然消失”,算是很高明的方法,对马、对王都能下台阶,但马英九却不接受。

在这段时间内,岛内的政治生态和执政版图也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九合一”选举,岛内“绿化面积”扩大,与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不无关系。国民党党内不断自省,有党员说,党籍案的争议延烧迄今,已经让国民党自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党内“立委”也都不乐见党的内伤继续扩大,应该赶快让此案落幕。

对于朱立伦终于确认王金平党员身份无疑义,国民党“立委”廖正井指出,马英九应尊重现任主席,“马不检讨自己,却说这些话非常不妥”。他还说,王金平没经过调查就被开除党籍,如果今天马王互换角色,“马做何感想”?国民党“立委”卢嘉辰则说,希望马英九释怀,聚精会神在“大事”上,党的事情交由朱立伦处理就好,朱立伦绝对能够圆满处理,并兼顾法律、人情与党,“就让朱放手一搏”。国民党“立委”吴育升认为,朱立伦如此处理王金平“党籍案”,是考虑政治现势、不得不然的决定,贯彻“家和万事兴”理念,具有政治智慧,也是党内都可以接受的决定。

现在台湾的政治生态及政治现实发展对国民党实在不利,也就是说,国民党现在团结一致,还不一定能扭转当前低迷而被动的局面,更何况目前党内高层还纠结于王案而闹不愉快?

2016年台湾地区“立委”和领导人选举已拉开战幕,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已明确代表民进党出征,国民党目前还没有明确而有力的参选人,也就是说,国民党内部的整合并未完成。而当前在台湾社会甚至国民党内部,有一种看衰国民党的不利因素,那种不战自败、失败主义之风在国民党内蔓延,这对国民党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灾难。在这种局面和政情下,国民党更没有分裂的任何资本,更没有内讧的本钱。

国民党高层特别是马英九只有审时度势,着眼全局,抓大放小,摒弃前嫌,消弭“马王政争”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朱立伦一起,把当前的危机转化为重生的生机,团结国民党,改革国民党,重塑国民党,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才不会被打垮、被边缘化,才能走出低谷,重新建树,重新赢得民众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国民党的价值。

可喜的是,目前国民党正朝着党内大团结的方向发展。

朱立伦宣布不再承接王金平党籍案的诉讼,引发了马英九的不满,取消了与朱立伦同放天灯的行程,外界解读马朱关系恶化。但是3月2日下午国民党举行立法关系研讨会,马英九、朱立伦、王金平均到场同台。朱立伦在致辞时表示:党是大家庭,彼此尊重沟通就能找出最大的共识。“立委”也批评马英九要顾全大局,国民党要实现大团结。马英九认真听取“立委”意见,并表示听进去了。

3月30日,国民党“立委”举行晚宴,名为团结餐会,实为帮“立法院长”王金平祝寿,马英九、朱立伦、王金平都到场,展现党内大团结。

4月11日,马英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上任时,他就已向朱立伦说过,并鼓励朱立伦到大陆访问,要维持两岸关系,以党辅政。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4月12日表示,目前规划率团参与5月在上海举行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国共论坛);至于“习朱会”还在进一步了解与商讨。

朱立伦出席“国共论坛”,有其自身的考量,就是要更进一步凝聚蓝营力量,让更多的蓝营力量归队,重振国民党士气。朱立伦除了下大力抓好对国民党自身的整合和改革外,积极与大陆开展党际交流,打好“两岸牌”,是他要走的另一步棋。这对于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想登陆却登不了陆来说,凸显了国民党两岸政策的优越性。而朱若能亲自出席“国共论坛”,实现“习朱会”,且获得重大会见成果,那将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将会更进一步提升朱立伦在党内及岛内的政治影响力和威信,从而提振国民党士气。如此,朱的人气也将在党内大大提升,届时,拥有高支持率的朱立伦代表国民党参选2016,便水到渠成。

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虚无缥缈

越临近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就越受瞩目;与此同时,台湾内部出现了一些有意淡化、忽略“九二共识”的价值与作用的声音,甚至称其已非两岸资产而是负债。前不久“美国在台协会”前执行理事施蓝旗曾强烈质疑蔡英文“仍缺乏足以维持台海局势和平稳定的方法”,并强调民进党必须了解“九二共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能闪躲。几位民进党大佬则是纷纷在媒体面前表态,前主席许信良说“‘台独从来就不是民进党建党初衷,亦非民进党主流”,前“行政院长”谢长廷说,“现在正是调整两岸政策的最好时期,否则民进党即使2016执政也不能稳定”。而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还打模糊战,她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两岸论述重要,论述的后面怎么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来的时间点很重要,时间到了就会讲,我一旦讲了就是做得到,我习惯是这样。”1月21日,蔡英文在“中国事务委员会”上,提出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三个有利”和“三个坚持”大方向,即“有利于国家自由民主发展;有利于区域和平安全稳定;有利于两岸互惠互利交往。坚持政府决策须充分民主和透明化;坚持交流过程须多元参与和机会平等;坚持交流成果须维护公益和社会共享”。充其量只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原则,并未论及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主体。“三个有利,三个坚持”只是梦呓般的命题,难以说服台湾民众,难以说服海峡对岸和国际社会。

4月9日,民进党召开“中国事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蔡英文对两岸议题发表谈话。她表示,作为一个积极为重返“执政”做准备的政党,愿意负责任地说明处理两岸政策的态度和基本立场,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也就是维系台海和平及持续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这是两岸关系的核心,也是民进党重返“执政”后致力的目标。

蔡英文提出“维持两岸现状”基本原则,已可视为其两岸政策主轴。看似四平八稳,仍被质疑模糊,且民进党内对于如何与大陆交往,也存不同意见;走在平衡木上的蔡英文,显然还在摇晃。

相较4年前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及“台湾共识”,“维持两岸现状”虽然较容易理解,却也了无新意,如果不能具体说明未来的策略与做法,说了等于没说。尤其,所谓“现状”是否包括“九二共识”,更是各方不会放过的核心焦点。

身为2016参选人,蔡英文有义务清楚说明两岸政策。但蔡英文11日却忙着反驳陆委会(陆委会10日晚对蔡的“维持两岸现状”说法表示,缺乏具体实质内涵,此一核心问题无法模糊以对),跟国民党大打口水战。

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连自家人都形容4年前是“为模糊而模糊”,如今虽有进步,却还处于“为具体而模糊”的阶段。蔡英文与其忙着反驳外界质疑,不如把政策说得具体明白。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的主张。

蔡英文在民进党执政的8年期间,先后担任陆委会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长”,蔡英文当时负责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制定,绝对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力。民进党当局于2002年提出“台湾中国,一边一国”、2003年提出“公投制宪”、2004年提出“正名”、2005年提出“中华民国的四阶段论”,并且于2006年“终止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运作”。2006年底再提出“台湾独立”、“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正常国家决议文”,并准备“入联公投”绑大选等主张,同时将公营事业及外馆“正名”。当时陈水扁与民进党当局的这些主张,被外界解读为在逐步消灭“中华民国”,而背后最关键的决策人士,就是担任过陆委会主委及“行政院副院长”的蔡英文。在蔡英文担任政府要职期间,民进党当局一再推出消灭“中华民国”的政策,并被大陆认为是在推动“台独”分裂活动,使两岸关系呈现空前的紧张状态,同时也伤害了美国和台湾之间关系。

2008年5月18日,蔡英文当选民进党第十二届党主席,从幕后走到前台,围绕两岸政策、两岸主张,蔡英文躲避、转折,玩文字游戏,逆民意而动,行“台独”之实。为了争取和维护她的地位,她打着“台独”这张牌,利用2008年11月5日到6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第一次访问台湾这一时机,不断煽动民众,发起“围城”行动,制造暴力冲突。2011年2月23日,有意代表民进党参选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蔡英文强调两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论调,强调台湾与大陆彼此不同,但两岸有共同的责任和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掌握繁荣发展的契机;6个月后,宣称“‘九二共识不存在”,抛出“台湾共识”,作为与中国大陆交往的基础,只有抽象原则,没有具体政策,被民进党内批评是无实质内容的“空心政见”。“空心蔡”之名由此传开。台媒更指出绝大多数民众不了解蔡英文两岸政策的真正意涵,更无法取代“九二共识”。

2012年,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以百分之三的差距功败垂成,失利后的蔡英文坦言,民进党正是“输在最后一哩路”,接下来,更透过民进党的败选报告直言,“民进党在过去以至将来,都要面对一个很严酷问题,就是要如何面对大陆,要如何加强处理两岸问题的能量与能力,才会得到社会对民进党的信赖”。可以说,民进党到此时才认识到,能否得到台湾选民的信任,最重要的条件是一个稳健、对岸可以接受的两岸政策。当年11月,她在出席“2013台湾投资高峰论坛”开幕式时就两岸议题发表“新看法”。她表示,两岸互动须从旧思维和旧模式走向新思维新模式,必须建立全新互动与沟通模式。她指出,两岸关系日益密切,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最佳触媒,也为两岸关系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嗅觉敏锐的香港《大公报》就此评论指出,此次“新看法”可视为蔡英文近5年来关于两岸关系较为温和的讲话,显然是为了参选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做准备。

2014年5月,回锅民进党主席后的蔡英文在两岸议题上不再潜水。7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详谈其两岸立场,一番“大陆调整论”让舆论哗然。在那次采访中,一方面她宣称无意调整“台独党纲”,认为两岸关系的建构不一定要从“台独党纲”着手,至于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怎么进一步处理看看再说;另一方面则称,大陆最怕“押错宝”,只要民进党打好2014年11月“九合一”选举,“连大陆都会朝民进党方向来调整;如果他们觉得2016年最有可能赢的是民进党的话,他们会自动去创造那个条件”、“大陆一调整,美国人就没有什么好讲的”。台湾媒体在引述国台办发言人“大陆反对‘台独分裂图谋的立场是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不会有任何妥协”的明确声明后评论说,这可谓是就蔡英文对大陆政策错误研判的当头一棒。7月,蔡英文明白推行她的“台独天然”论,她声称随着台湾民主化,台湾已建构深厚的“台湾意识”,这个认同台湾、坚持独立自主的价值,已变成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遂在民进党党代会上用5分钟的时间冻结了党内有关“冻独”的提案。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分析指出,借由天然成分所营造的“台独”氛围,犹如饮鸠止渴,最终恐将是“台独”势力自身被肢解的动力。台湾前“立委”、国民党中央委员邱毅在“观察者网”上著文称:不交待两岸政策,蔡英文赢不了。文章写道:蔡英文已宣布角逐2016年“大选”。依她在民进党内的共主地位,取得2016年大选门票已毋庸置疑,但两岸政策、“台独党纲”、“两国论”与“九二共识”的关卡,蔡英文不仅在大选中躲不掉,即使运用“话术”来回避,执政后也要面对两岸政策问题。

2月15日上午,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央领表登记参选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初选,党内定于一尊的态势愈来愈明显,包括高雄市市长陈菊、台南市市长赖清德、桃园市市长郑文灿等实力派人物,都迅速跳出来表态支持或祝福,台中市市长林佳龙还说,“相信蔡主席有能力领导台湾,实现第三次政党轮替”。

猜你喜欢

大选王金平朱立伦
朱立伦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