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诗酒论性情

2015-07-20张涛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寄寓将进酒酒杯

张涛

饮酒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陶渊明和李白的作品无疑是其中最闪光最璀璨的部分。将二人的饮酒诗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比较阅读,感悟到他们饮酒风格不同,诗歌风格不同,但他们都追求自由,追求人生“真”的境界。解读诗歌,启迪人生,找回我们业已丧失的精神家园。

诗歌解读陶渊明李白饮酒诗横向阅读在中国诗歌史上,饮酒境界最高的当属陶渊明和李白,前者被称为酒圣,而后者则被称为酒仙。由于两位大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和人生观不同,所以我们从饮酒风格、情感寄寓和行为意义等三方面进行了阅读,以便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的诗和李白的诗。

一、饮酒风格的不同

同样嗜酒好饮,二人风格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袁以涵曾经撰文指出,一个是慷慨激昂,一个是冲淡平和;一个有摇山撼海的气魄,一个饶田舍闲逸的风味。袁以涵的评说应该是恰当的。

陶渊明饮酒,是在一个避开人世喧嚣的地方,酣畅淋漓地痛饮一番,然后全然睡去,待他醒来,领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奇趣。尔后又邀来种田的老人,与之“且共饮”,酒杯内,恬然一番祥和;而李白则是大手笔大气派!试听其《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陶渊明、李白的饮酒风格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有个性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陶渊明是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盛行的时代,王朝的动荡崩溃,门阀制度的黑暗腐朽,官场的尔虞我诈,使众多的寒门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也选择了隐逸,并毫不犹豫地归园田居操持起为儒家所鄙视的稼穑之事。归田后,他得到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安逸,精神上的自由。领悟到人生真意、人生滋味——自然平淡。所以此酒饮的心胸的宽广和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从容。而李白生活在盛唐,在李白身上存有中国诗人未曾有过的雄放气象。这种气象在李白身上具体表现之一为个性的狂放不羁,“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同时李白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人,“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心中的郁闷、愁苦和着狂放不羁的个性一同糅合在酒杯里,迸发出来的必然是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也必然是那种摇山撼海般的气势。

二、寄寓情感的不同

生活在酒杯中的文人,酌进酒杯的味道是不尽相同的。陶渊明、李白二人从酒杯中喝出唯一相同的滋味便是自由。这一点在他们诗作中均有所体现。陶渊明在辞官后慨叹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李白则在众多诗篇里向世人告白:自由是他的生命,拒绝权势,喜欢流浪。

陶渊明的杯内杯外是一个人,其人生是最真实的。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朱子在《语录》中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些话评的精当极了。其实,陶渊明在《归去来辞序》也正显示了这点。归田后的陶渊明心中只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逍遥自适的“真”境界。而这种理想一半寄寓在劳动中,另一半则放在了酒杯里。

李白酒后展现给我们的一个是放达的李白,一个是愁闷的李白。他的知心朋友杜甫诗《饮中八仙歌》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酒杯中的李白是何其潇洒,何其阔达!然而从他的酒杯中传出的不仅仅是这一种声音。“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时的李白少了陶渊明的那种洒脱,多了几分愁绪。酒不再是享用品,而成了一种工具——销愁的工具。酒杯内是狂放不羁,酒杯外则累于朝廷;酒杯内好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酒杯外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酒中寄寓的情感怎一个愁字了得?里面有豪气仗义,有得意放荡,有愤恨,有希望,却少了陶渊明的那份纯真、平淡。

三、行为意义的不同

中国诗歌史上,真正把酒好诗紧密结合起来的,恐怕只有陶渊明和李白二人。但真正悟得酒中深味的恐怕又只有陶渊明一人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第五)在一个丽日蓝天的上午,陶渊明面对着南山采撷菊花,领悟到了“悠然”的奇趣。第七首:“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嗷嗷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在那个日入鸟归的黄昏,陶渊明畅饮于东轩下,得以啸傲天下。他一直用酒来追求和享受一个“真”的境界,从中悟得人生真谛。事实上他也达到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包括李白。

李白饮酒的动机很大程度是“销万古愁”,结果反倒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并未悟得人生真味。值得庆幸的是李白并没有沉湎于酒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似乎刺激了他的某根神经,激发了其战斗精神,与统治者彻底的决裂了,让我们感觉到李白正一步步走向陶渊明。

总之,在发生信仰危机的今天,我们重提两位古代伟大的饮者诗人,品诗酒,论性情,解读他们的精神世界,对重新构建我们业已丧失的精神家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寄寓将进酒酒杯
一年明月始今宵
将进酒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将进酒》的“三气”
李白《将进酒》的狂放美
啤酒和酒杯的讲究
“斗卮”并非大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