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浅析

2015-07-20包敏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课件文本目标

包敏

自2001年出台新课标到现在,有效课堂教学这一论题理论发展的流派很多,研究者甚众。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未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还在维持低效的教学状态。专家学者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上探讨较多,但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并不足。因此,本文以有效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依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结合实际课例,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多种策略,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改理念,进一步丰富有效教学的理论内容,对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现状

新课程改革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培养的目标,并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但在目前的环境下,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理解有偏差、对新课程的教法不熟练、对新课程的课例积累少等原因,导致执行起来效果不佳。

(一)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的偏差

1.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偏废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随意割裂文本,导致学生对文章整体感受模糊。一片精彩洋溢的文字居然简化为几个生字词、几个修辞句、几段背诵段。忽视文章源流,教教材就局限在课文本身,学生对文章的作者、背景、题材等文学常识一无所知。究其缘由,就是考与不考,故为与不为。

2.语文学科基本特点把握不足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文知识多样、语文能力多极、教材形式多样。语文学科不仅要进行德育,还要进行美育和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品德、陶冶情操、熏陶美感。这就需要丰富地解读文本,有效地开拓学生视野。不然学生阅读局限书本、理解不够到位、作文捉襟见肘、学习效果不好、学习兴趣全无。

3.合作学习互动环节流于形式

新课程下的示范课似乎千篇一律都离不开“探讨”这一环节。现实多是只求把课堂搞热烈,气氛搞活跃,让学生有话可说,为避免冷场在课堂极尽鼓动之能事,行章就草,浮光掠影,虚情假意掩饰了语文课的真正内涵,实现通气掩盖了学生的本真发挥,绘声绘色抛却了学生的个人感受。

(二)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误区

1.缺乏对文章整体内容形式的观照

语文课本质上是教者文学素养的体现,是学生、教师对文本的渗透、理悟、潜移默化,找准一个切入点,与学生产生共鸣,探讨、理解文章阐释的观点以及蕴含的思想内容,而不是找几个具有辐射性的问题广泛讨论,草草了事,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思辨性、逻辑性,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文本教学中去。

2.缺乏对作者意图价值取向的揣摩

在今天,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激剧的变化。阅读前人的作品,对于作者的价值取向,既有认同、接受、赞赏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义和碰撞。这是很正常的,体现了阅读的本质:即历史性读物总是在不断更新的阅读中生成出永不完结的意义。

(三)教师对学情估计的不足

1.模糊学生学段特点

阶段性不清,各年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语意,轻语言。

2.没有关注全体学生

语文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质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很多教师还没有习惯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就草草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应该能思考性地倾听学生并与之交流,从深层感受和理解学生,引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清晰和准确,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语文作为百科之母也不例外,单元目标约束篇目目标,又细化为课时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所以教师要在通读课标、熟读课文、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有章可循。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1.对话活动的有效性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中小学,听与说课堂教学中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学生学习语文也应该具备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

2.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以合理的小组设置为前提,以科学的运作过程为基础,以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为归宿,以有效问题的探讨为保障的。

(三)落实有效的教学环节

有效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我仅选出教学设计、媒体使用、教学反思三个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1.有效教学设计

要设立细化目标方便落实。教学设计中要重视课时目标的设置,因为课时目标是有效教学课堂实施的蓝本。虽然在课堂上有生成,即我们预设不到的情况发生,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包括对学段要求的把握、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思索、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课文重点的甄选等方面来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并细化到每一课时,落实到每一举措上。这里的单一目标是细化、分层的教学目标。譬如,识字应包括字的音、形、义的识记。读文应包括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有效课堂教学中“效”简而言之是实效。我们对于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衡量标准就是看是否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要求、是采取何种方法达到这些预设的标准的。所以细化的目标有可行性、方便落实、便于考查。

2.有效媒体使用

一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和预设中充分考虑到的课堂生成制作带有超链接的课件,消除课堂过重的引导痕迹。二是带有统领性的问题可以出示在课件上,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一些零散的问题不必一一罗列。要让学生学会看课本,用课本,在文本中自主地提取有用信息,而不是直接在课件打出已经由教师甄选好的答案或语段。三是有效地利用语言直观、图片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不是不加选择只要跟文章沾边就放在课件,破坏语文课的语文味。四是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应该注重语文双基的落实、文本重难点的凸现,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求落实。五是要注意课件的呈现由时间、空间限制往往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不下印象。对于文章的重点、难点应该设计一些板书,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课文。

3.有效教学反思

反思的源头也许开始于《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修身,每日反思而有所得。教师树人,每日反思而有改进。那么教学反思什么呢?当然是针对自己的课堂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事实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求总结经验、形成参照、发扬优点、捕捉问题、改进缺点、综合分析、系统思考,指导自己的教学。一堂课后,教师可以思考自己教学中是否做到了一下几点:首先,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说达到了,标志是什么?如果说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接着,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后续教学的打算有哪些?然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我在课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最后,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以后需要关注什么?

三、结语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积累、听读的理解和说写的运用,而且在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自学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开发,更加在于对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中集中体现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意志行为的影响和传承。要让学生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的枝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孕育出赋有历史的浓郁芬芳和现代的流光溢彩的果实。以语文课本为钥匙,语文课堂为窗口,逐渐渗透给学生:中国语言的精炼和广义、中国人思想的博爱与争鸣、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的思想。从而,激发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他们探索语文学科的奥妙,鼓励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长淮新村小学)

猜你喜欢

课件文本目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