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精彩留给学生

2015-07-20刘新全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8期
关键词:师生生命语文

刘新全

曾经有人问:“‘语文课,上不上一个样。是不是个真命题?”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至少说明,一定有大量的“上不上一个样的语文课”存在,人们在批评这类语文课的同时也是对洋溢生命活力、追求生命体验的语文课的期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有责任使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身风采的舞台,使课堂洋溢生命活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精彩留给学生,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孕育生命的乐园。

一、合作学习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基石

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要把精彩留给学生,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倡导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兼顾尊重生命自由和生命的个性差异,这就是生命课堂的核心。经过多年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一定的改进,以发挥其功能的最大化。

1.互补原则

目前,很多班级中的学习小组的成员是固定的。笔者认为这样的安排弊大于利,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情况、性格爱好等“异质性”会渐渐同化甚至消失,这不利于组内差异互补。所以,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重新安排学习小组成员。

2.多样原则

学习小组的形式应该多样的。因为学生的世界不仅仅是课堂,他们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课外生活能够提供课堂无法模拟的情景,教师正可以好好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本就不该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学习小组除了课堂上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更加个性化的组合方式。比如,可以以寝室为单位组建学习小组;可以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织在一起,组成学习小组;可以选定一个“课题”,根据“课题”的需要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同学组织在一起组建学习小组等。

3.实用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服务。而有些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有人听课,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运而生”,无人听课,小组合作学习就“偃旗息鼓”,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常态化。即便是必须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其效率也不高,所以我们必须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里,教师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师一定要破除小组学习是学生单方面学习的误区,更要明白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应是一个参与者。教师不能主宰课堂,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当做一个教学流程,把教师的答案当做权威,漠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这样会使学生抑制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失去合作的兴趣,使合作学习失效;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保障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其次,课堂时间有限,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位学生明确地提出合作的目的和要求,而教师也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能够密切配合才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够展现自己的精彩一面。

4.适时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真正展现学生的风采,关键在于小组合作时机能否适时地介入。这样的时机有时是可以预设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课堂生成的稍纵即逝的。因此当学生遭遇思维瓶颈时,教师如能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思考瓶颈的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为了教学服务,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交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展示自我的精彩。

二、凸显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课堂的核心

1.让师生一起走进生命课堂

生命化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教师既要有主导意识,也要有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意识与主体意识是有机融合的,教师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发挥不好或发挥不出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难顺利地开展学习活动。此外,学生要清楚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他们自己展开的。只有做到师生双主意识和谐共振,也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学习,课堂才会有生命的活力。这样才会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使用一种教学设计而产生的教学时单方面(教师或学生)主宰教学而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

当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文本引发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时,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也会得以焕发,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发展。

2.让教育教学环境充满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

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使课堂具有生命感。即关注人自身,重视师生德行的培养、人性的完善和生命的呵护,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使语文教育回归生命的本原,把生命教育的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联系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孕育生命的乐园。

而目前在高考巨大压力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已经浸染了功利化的味道。现在很多学校在班级里张贴的激励性标语,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目前激烈的竞争形势的裹挟下,有些标语似乎已经变了味道,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勤奋加心态,必成高富帅”、“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现在多流汗,考后少流泪”、“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等等。诚然,高考是件大事,事关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几乎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但高考必须是这样沉重甚至“血腥”吗?这些标语能否真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些标语对涉世未深的高中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影响?高中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高考吗?当我们语文老师在这些标语下面带领学生品读“王维、陶渊明、苏轼……”时,是不是会有些别扭呢?

一个小小的标语的功能尚且已发挥到极致,更别说周周雷打不动的大谈特谈成绩的班会课,考前的动员会,考后的成绩分析表扬与“批斗”会。如果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唯一指向成绩,那么学生学习的目的自然会受到巨大“深远”的影响,进而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前,我们培养的学生可能是“高分低能”,而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也许是“高分低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在面对困境时显得脆弱、冷漠、自私、极端,现在在学生身上发生的类似这样的悲剧可谓不少,这里也有我们的一部分责任。

学校也许不能改变社会大环境,但至少我们可以在学校、班级内部营造爱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校期间体验生命,关怀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把班级日志记载的每一天大事小情编辑成册,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足迹成长,这是记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里有他们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命。

归根结底,构建生命课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让每一个学生都尊重自己的生命,理解所有生命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师生生命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