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导入谈语文教学

2015-07-20何明霞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8期
关键词:林黛玉悬念设置

何明霞

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我想这句至理名言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合理的,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必定包含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导入;一堂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必定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入。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让我们的导入更加有特色、更加有吸引力。

一、名人名言法

名人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代表着时代的主流。他们的评价或者阐述代表着人们的趋势。他们的名言经过历史的淘洗,沉淀成一个个哲理。名人往往成为学生膜拜的对象,名人的评价或者阐述对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我们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用名人名言导入。魏建宽老师讲《有赠》时导入: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一个人就是他所吃下的东西!在我个人的阅读史上,有一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同学们分享的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七月派”诗人曾卓的诗歌 ——《有赠》。用一句看上去有些名言导入,让学生充满期待。名人名言导入法还有利于建立文本与文本、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脉络,便于联想和想象,可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回馈。

二、问题点拨法

孔子说:“不愤不屈,不悱不发,举一隅不经三反,则不复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往往会产生许多的疑惑。如果我们能尽早的寻找学生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一定能刺激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章磊老师在讲《定风波》时导入,用一副对联:遥想赤壁周郎,酾酒临江,千古英雄出少年;老夫弩射天狼,泼墨湖广,留待后人笑我狂。教师问:联中写的是谁?(苏轼)从什么地方看出?(赤壁怀古,赤壁赋,江城子。通过问题的导入,不但让学生认识了苏轼,而且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及背景。问题导入就像一个一个的信息环,一环扣一环,让学生紧跟着信息,一步一步的进入我们设置的信息源,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文本,点燃学习的激情。

三、时代背景法

在高中教学中,有时理解一篇文章要紧密联系当时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理解文章才能顺畅和合理。我在讲《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导入时,就运用了背景导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短片和展示了一些文化大革命是的图片,通过视觉和听觉让学生感受了文化大革命疯狂和罪恶。进而指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条狗都逃脱不了历史的残害,感受巴金老人人性的反思和忏悔。人物和事件都带又时代的特征,都烙上是时代的印记。通过时代的整体特征,然后分解到个体的方式,感知文本的情节和人物,可以直击文本的本质,让学生看清文本所展示的人物及主旨。

四、情节故事法

故事情节的趣味化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学生想知道的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可以很好的引入课题。特别是小说,前后联系,因果循环,环环相扣,更能让学生心动不已。我再讲《林黛玉进贾府》的导入是从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特别要注意林黛玉进贾府之前的情节,是母亲去世,贾母可怜林黛玉,要接外孙女到府上长住。所以敏感的林黛玉在刚进府是那样小心谨慎,主要源于她感觉自己是寄人篱下。我感觉这个情节对体现林黛玉的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典型情节是勾起学生兴趣点的基石,它的存在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的天堂,他们在故事中徜徉的同时更深层次的感受文本的独特魅力,这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导入方法。

五、情感意境法

情感共鸣法,其实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或一些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和教师在一上课就能统一情感,找到心与心交流的触点。特别是在诗歌的导入中,用美好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意境。翁丽雯老师在讲解《采薇》时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的故事哀婉凄美。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古老的歌谣!一段优美的开场白,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文明的春天,真感受那份回家时的喜悦。情真意切,效果极佳。人都是情感的动物,如果触发了心灵的触点,我们可以沉浸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非常乐意去接受一些符合这个氛围的文本。在这个情感共鸣的时候,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刺激感染学生细心、耐心的感受文本给他带来的享受。

六、历史地位法

一篇文章在历史中的地位,容易让学生认识文章的重要性,很容易让他们肃然起敬,心怀敬意,从而更专注的学习文章。特别是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让文章更加丰富和深沉。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通过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一回里批道:“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乱自下生出;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臣民”的家天下时代,这句“乱自上作”,无异于石破天惊的一支利箭,猛烈地射向道貌岸然的统治阶层。老百姓并非是祸乱天下的根源,而“居庙堂之高”的王侯将相们才是祸国殃民的始作俑者。通过金圣叹的评价,揭示了《水浒传》的主题。一方面解决了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又导入新课,可谓一举两得。

七、悬念导入式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导入的一种方法。即设置问题,令学生思考,激起思维的波澜,造成“欲知又止,悬而未结”的情境,然后考试新课的讲授。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们通过感官知觉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在观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这种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能给人以意觉上的不完满感,因此,在导入中巧设悬念,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动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这就是设置悬念导入法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学生越惊奇老师设置的悬念就会越想知道,思维就会越积极,这样设置悬念导入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预热环节,应是丰富多彩的。导语的设置关系到很多的问题,如学生的学情和教师的素养,所以在设置时一定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的兴趣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为“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

猜你喜欢

林黛玉悬念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