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探讨

2015-07-20韦艳红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心源性尿量休克

韦艳红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对其进行氧疗、药物治疗、机械辅助治疗进行抢救,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氧疗、药物治疗、机械辅助治疗进行抢救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数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心率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尿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氧疗、药物治疗、机械辅助治疗进行抢救,明显降低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有助于血压、心率、尿量恢复正常,安全,有效,应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治疗探讨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心肌梗死是心肌长时间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1]。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60例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对其分析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6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60例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0岁。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和胸痛病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患者40例,陈旧前壁急性下壁心梗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配合治疗,临床资料统计学无差异(P>0.05)。

1.2 方法

立即协助患者改变体位,取坐位,双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氧流量一般6~8 L/min,湿化瓶中用20~30%的乙醇。病情严重者可通过面罩呼吸机进行给氧治疗。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迅速正确的使用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吗啡3~5 mg,每隔15 min重复应用一次,连续2~3次。呋塞米进行快速利尿,20~40 mg静注,每4 h进行一次,可迅速利尿。硝普钠为动静脉血管扩张剂,一般剂量为12.5~25 μg/min,硝普钠见光易分解,应现用现配,使用避光输液器,溶液应用与保存不应超过24 h。硝酸甘油可降低回心血量,一般从

10 μg/min开始,每10 min调整一次,每次增加5~10 μg。采用毛花苷丙稀释后静注,首剂为0.4~0.8 mg,2 h后可酌情再给0.2~0.4 mg。在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检查电解质、血气分析等。观察患者神智、精神状态、皮肤颜色、温度及出汗情况。医务人员应保持镇静,熟练操作,忙而不乱,使病人产生信任和安全感。避免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面前讨论病情,以减少误解。必要时可留一亲属陪伴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尿量情况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经过氧疗、药物治疗、机械辅助治疗进行抢救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数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和尿量变化情况

患者心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心率,患者尿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患者是由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口阻塞引起的一条或多条血管官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2]。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急性缺血达20~30 min以上,就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心源性休克,这也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控制心源性休克对于抢救患者具有重要价值。大量临床资料显示,氧疗对于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经过氧疗、药物治疗、机械辅助治疗进行抢救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数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而患者心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心率,患者尿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尿量,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临床上血管扩张类药物多种多样,可选用硝普钠、硝酸甘油静滴,严格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在应用输液泵控制血管紧张剂的滴速,根据血压调剂剂量,更加安全、有效,有助于迅速纠正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症状[4]。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在应用血管扩张剂扩张血管的同时,应用利尿剂迅速利尿,减少心脏前负荷[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氧疗、药物治疗、机械辅助治疗进行抢救,明显降低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有助于血压、心率、尿量恢复正常,安全,有效,应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润坤.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2):119-120.

[2] 汪砚雨,段洪强,董平栓,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0):2257-2259.

[3] 刘保夫.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2):120-121.

[4] 王清嵩,张立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81,83.

[5] 晏景红.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93-194.

猜你喜欢

心源性尿量休克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谨防过敏性休克
勘 误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