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控震源在煤田勘查中的应用

2015-07-16张寅丹孙海川

地球 2015年9期
关键词:出力震动震源

张寅丹  孙海川

[摘要]利用可控震源技术对甘肃省肃北县某勘查区进行找煤勘查,在勘查区典型地段进行试验,证实了可控震源技术在该区的有效性,得出了适合该区的施工参数,在精细施工的前提下,对资料进行解释,最终推断出该区地层的赋存情况,提供参数验证孔位,研究结果为后续的钻探和找煤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可控震源 试验 地质成果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286-2

0引言

近年来,如何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取得较好的地震勘探效果成为勘探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钻井困难,使用炸药震源存在困难的地区。可控震源技术因不受成孔限制已被广泛应用于煤田勘查中。本文通过对甘肃省肃北县某勘查区的应用分析,总结了可控震源在该区找煤勘查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可控震源激发特点

炸药震源虽然是一种理想震源,但施工的危险性大,成本费用高,更重要的是在无法钻井,严重缺水地区(如戈壁、沙漠),使用炸药震源存在严重困难,另外,有时不同爆炸点所产生的脉冲不一致,影响记录面貌的一致性和稳定性[1]。可控震源则克服了这些弊端,它采用小震源多次激发,以适当的低功率在地表持续较长时间地向地下激发信号,将所得到信号做垂直叠加,来达到寻找各种地质目标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有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激发频率和振幅可以控制等优点[2]。

2实例分析

2.1勘查区地质

勘查区属青藏区向新蒙区过渡的荒漠地带,为中低山及丘陵区地貌,海拔标高一般为1400~2000m,昼夜温差悬殊,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勘查区内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和新近系覆盖,区内地层自下而上有:中侏罗下统芨芨沟群、中侏罗中统沙婆泉群、中侏罗上统沙枣河组,白垩系下统老树窝群,新近系上新统苦泉组,更新统及全新统。其中沙婆泉群为含煤地层。

2.2勘查区地震地震条件

本区浅层第四系分布广泛,以砂砾石、砾石、亚沙土层覆盖,厚度不大,多透水而不含水。在厚度较大的洼地及沟谷处赋存孔隙潜水,水位埋深均小于3m,含水层厚度0.5~3m,这些地段浅层地震地质条件一般。区内还有很多比高在10m左右的沙丘存在,沙丘松散层对地震波有较强的吸收作用,不利于地震波的传播,此外区内浅层普遍存在的沙砾石对激发孔的成孔带来一定的困难。总体上来看,本区的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差。

根据邻区地震勘探经验,该区主要煤层,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较大,可以形成良好反射界面。煤层反射波多以复合波出现。但由于该区煤层不稳定,变化大,本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一般。

2.3工作方法

勘查区施工采用可控源地震勘探方法。施工前做了充分的参数试验,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2.3.1出力大小试验

地震勘探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地震波要有足够的能量,以查明地下数千米范围内地层的构造形态。为了保证地震波有足够的能量,震源出力大小至关重要。本次试验以两次震动,扫描长度14s,扫描频率20~110Hz,检波器5串拉开,组内距1m,组合基距4m,出力75%、85%做对比(图1),单炮记录上深层反射波层位上无明显区别,但在记录面貌上出力85%的相对于出力75%的略有改善。

2.3.2振动次数试验

以扫描长度14s,震源出力85%,扫描频率20~110Hz,检波器5串拉开,组内距1m,组合基距4m,1次、2次、3次震动做对比(图2),记录上2次震动相对于1次震动在记录面貌上有所改善,且2次震动的地震初至波相对于3次震动更加清晰。

2.3.3生产参数确定

通过试验分析及结合勘查区地质特征,最终采用以下施工参数:

①激发:扫描长度14s,震源出力85%,震动次数2次,扫描频率20~110Hz。

②接收:采用60Hz检波器5串拉开,组内距1m,组合基距4m。

③仪器:采用加拿大产AriesⅡ型数字地震仪,采样率1ms,记录长度2s,记录格式SEG-Y。

④观测系统:中点激发,道距10m,接收道数120道。

2.4资料解释

利用以上地震采集参数,通过精细施工,获得了较好的地震资料(图3)。全线主要发育3组反射波,由浅至深依次命名为T1波、T2波、T3波。

T1波:在180~300ms之间,以2个正相位,1个负相位的形式出现,振幅较弱,能量变化较大,连续性较差,但总体而言,全线基本可以连续追踪识别,初步分析认为T1波可能为新近系底界反射波。

T2波:在190~410ms之间,以2个正相位,1个负相位的形式出现,振幅较强,连续性较好,是该线上能量较强的反射波,全线可连续追踪,初步分析认为T2波可能为侏罗系内部反射波。

T3波:在420~690ms之间, 表现为一个弱负相位,波形不稳定,连续性差,其上部为平行状反射,下部为乱岗状反射,全线大部分地段可连续追踪,初步分析认为 T3波可能为基底反射波。

3地质成果

3.1新生界覆盖层形态

勘查区内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和新近系覆盖,地形起伏变化不大,区内新生界地层自邻区钻孔揭露自下而上有:新近系上新统苦泉组,更新统及全新统。

通过分析地震时间剖面,桩号5200以北,新生界厚度变化不大,约为320m,桩号5200以南,新生界厚度变化在85~320m之间(图4)。

3.2断层控制

在时间剖面上,构造变化和断点表现为同相轴错断、分叉、强相位转换、振幅变弱等。根据以上现象结合本区地质资料进行精细、全面的解释。本区解释断点1个。

DF1断点:位于测线的3770桩号附近,断面北倾, T2、T3波错断,T2、T3波所对应的地层落差分别为360m、85m,测线上断面视倾角为65。(图5)。

3.3验证钻孔位置

由图6可以清晰看见在桩号5850附近,T1、T2、T3波波组特征明显,对应的地层发育平缓,埋藏相对较深,建议在桩号5850位置进行钻孔验证,进而获取地震波组所对应的地层属性。

预计在320m左右见T1波对应的地层,480m左右见T2波对应的地层,990m左右见T3波对应的地层。

4结论

本次找煤勘查中,利用可控震源技术是有效的,即提高了施工效率,又节约了成本,取得了较好的地质勘查效果,为解决地震成孔困难地区的地震勘探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出力震动震源
画与理
确定性地震动空间差异对重力坝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
一种可控震源出力的近似计算方法
“止”字变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