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及对策

2015-07-16秦艳峰

科技资讯 2015年6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职业女性心理健康

秦艳峰

摘 要:职业女性是个特殊社会群体,对整个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从她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中,可以看出未来妇女发展的方向。职业女性的主要精神需求体现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人生价值的充分体现两方面。满足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既需要职业女性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用人单位和社会为职业女性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氛围,以便更好地发挥职业女性的光与热,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职业女性 精神需求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53-02

职业女性是个特殊社会群体,对整个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从她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中,可以看出未来妇女发展的方向。当今社会处于瞬息万变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职业女性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与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相比,职业女性心理压力更大、心理问题更多、心理负荷更重[1]。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关注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日益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

1 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

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往往要开展各种活动以满足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享用,这就是精神生活。当今社会之所以要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其中重要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是因其主观欲望和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持自我精神世界存在和发展方面的要求,它表现为职业女性从事精神生产活动和追求精神享受,是激发和调动职业女性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因此,社会应该对女性的精神需求给予合理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这样,她们的积极性和创作性才能得到有效调动。可以说,关注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既是职业女性的主观愿望,同时也是社会各行各业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人的精神需求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对人格平等、信息沟通、知识获取、休闲娱乐、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同样也是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而其中对于当代职业女性而言,更为迫切的精神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职业女性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

拥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职业女性往往能够引领时代潮流,这固然是令人羡慕的一面。但同时她们要承受的压力并不比男性同事少。社会对她们的要求也较男性多,既希望她们有男人一样果敢坚强的性格,又希望她们保留女性温柔细致的一面。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就往往习惯于用事业、家庭双重标准来要求女性,这显然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2]。这种来自于工作、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过多的压力令她们身心俱损,使她们在美丽的外表背后显得又有些脆弱,近年来职业女性心理障碍、亚健康发生率普遍增高。职业女性要游刃有余地承受各种压力,首先需要的精神需求便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况的职业女性通常具备几点特征:即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职业女性必须学会调整心态和情绪。目前的社会是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优胜劣汰是基本法则。女性必须敢于直接勇敢地面对,及时化解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心态。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积极、自信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

其次,职业女性需要充分体现人生价值。

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是职业女性精神需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女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她如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社会的发展使许多职业女性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冲突。职业女性通常都受过高等教育,学历、能力、心理素质等都相对较好。但她们在追求事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不得不扮演“家庭主妇”角色。”[3]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女性由于生理和身體结构方面的原因,在精力方面普遍要弱于男性。职业女性不仅要承担工作任务,而且要处理繁重的家庭事务,特别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绝大多数的家庭基本上由母亲来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这必然使职业女性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冲突。许多职业女性既不愿放弃自己的追求目标,又不肯耽误家庭事务,希望做到两者兼顾、两全其美。但这种追求,在我国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是需要极大的付出的。作为职业女性要扮演好职员、妈妈、妻子、儿媳、女儿等各种角色,在精神需求方面就需要正确的角色定位。所谓正确的角色定位,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竭尽全力,量力而行。首先确保履行各方面的基本义务,扮演好各种角色,但不需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各方面都要做到优秀,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某些方面做到优秀就可以了。盲目自大或者妄自菲薄都不是可取的做法,人们往往会因此丧失适合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职业女性首先要学会自知,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尽可能真实的掌握自己的各种情况,这样遇事时才能避免主观臆断。在对于自己的优缺点要在清楚明白认识的基础上,要对自己的长处予以充分肯定。制定目标时力求从现实和自我的实际状况出发,不可不切实际。要敢于承认差距,正确定位,扮演好各种角色。

2 满足职业女性精神需求的相应对策

满足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既需要职业女性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用人单位和社会为职业女性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氛围,以便更好地发挥职业女性的光与热,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就职业女性自身而言,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只有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此外,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缺乏周围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人们遇到挫败时承受能力会大大下降,甚至难以适应。所以,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借助周围人的力量,在人际关系上用心经营,争取与周围尽可能多的人建立互信。那么职场上人人之间就会充满更多的温馨和关怀。

其次,勇于承担责任和善于学习。在工作中,要勇于担起工作责任,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拈轻怕重,就易避难;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逐渐树立信心和威信,从而获得成就感;要自觉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承压能力;要保持坚强的信念,承担事业和家庭中的各种责任;要克服过于感性的弱点,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面对得失,要理性地加以区分,既不可轻易放弃,更不可草率决定。因而,职业女性要具备知识涵养和道德修养,要求职业女性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再次,适度进行自我调节。职业女性要掌握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不宜长期进行紧张的工作。可时常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能调节情绪,消除心理障碍,这对消除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对职业女性而言,加强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就用人单位和社会而言,可以在以下这些方面多做工作:

第一,成立俱乐部,为女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更快的生活节奏和更重的社会压力,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成立各种类型的俱乐部,缓解职业女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为她们提供培养健康心理状态的场所与机会,通过俱乐部满足职业女性渴望获取知识、朋友和各种信息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为女性职工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供方便。俱乐部可以带有一定的赢利性,以便提高服务质量。俱乐部中可以开设各种培训班,丰富职业女性的业余生活并缓解压力,比如开设瑜伽班。瑜伽能够充分发挥女性阴柔之美,从而把女性带入至美境地。同样,这项运动也有双重功效:不仅可强身健体,还能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此外,要想不被烦恼所扰,获得精神上的健康和解放,保持积极乐观情绪,休闲体育的方式也是职业女性可以采取的一种有效途径[4]。

第二,定期召开女性论坛,探讨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在职业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用人单位可以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女性论坛,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做专题讲座,共同探讨职业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也给职业女性提供各抒己见的场所与机会,及时了解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关心她们的工作与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一些重大难题,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在读书、绘画、文学创作、科学研究等活动中,女性通过自我兴趣的探索,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新知识,并获得自我展示、自我认识的机会,有利于自我的重新定位与评价,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加速自我的发展。”[4]

第三,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应得到广泛关注,政府方面,可制定政策提高职业女性地位,为女性创造好的政策环境;妇联则要充分发挥作用为她们创造好的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使她们工作在充满爱、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用人单位则应提供平等、安定的环境,充分考虑女性生理等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強度,保障其基本权益,“要考虑到男女性别的差异,尤其要考虑到女性在人类再生产中、在家庭生活中,已经付出了比男性多得多的代价,为妇女提供更加广阔的社会劳动环境,提供适合妇女特点的社会劳动机会。”[5]用人单位要注意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制定工作业绩指标时,不可脱离实际,管理上更不可不讲人性。职业女性精神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社会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支持与关心,后者更能有效地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注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职业女性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王志峰.职业女性心理压力及自我解压探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8):111-114.

[2] 罗亚莉.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7):27.

[3] 唐银辉.现代知识女性面临的双重压力及其成因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2.

[4] 董笑妍,吴莹.现代职业女性心理健康与休闲调适[J].现代交际,2011(1):10.

[5] 蔡晓红.职业女性的心理素质与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界,2006(4):120.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职业女性心理健康
从蔡鸣喈之死看五四时期职业女性的困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媒体时代媒体功能转变研究
知识型员工精神激励研究
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八闽职业女性制服秀
中国职业女性的先驱:茅丽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