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手”市场美院毕业展不再“高冷”

2015-07-14王嘉祎

中国收藏 2015年7期
关键词:牵手美院毕业

王嘉祎

现代舞表演、快闪打击乐、时尚走秀、四散的彩色粉末......6月1日晚,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毕业季”盛妆开幕,一改往日毕业展的“高冷”格调。在从以往的不到一周延长至一个月的展期内,846位毕业生的近2000件作品首次同时段呈现,不仅供人欣赏,更等待着与买家“牵手”。此次央美毕业展的“整容”,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美院毕业展与艺术市场的“联姻”。

毕业展成了“艺博会”

本次央美“毕业季”不仅加入了一场热闹的SHOW TIME作为开幕式,其展览形式本身也有了大变化。以往毕业生要轮流在同一场地、不同时间段举办毕业展,如今所有专业的毕业生创作都被一次性呈现,并同时段面向公众开放。自此,毕业展不再是主题划分明确的成果展,人们会在同一个展厅中一眼望到雕塑、装置、影像、油画等各类毕业创作,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气氛使毕业展看上去更像“艺博会”。今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山水相望”亦采取了相似的形式,校方首次让LED大屏亮相开幕式,在一场夜晚的光影盛宴后,是2125名毕业生的3500余件作品的大规模展示。

规模的加大、展期的延长使得毕业展社会关注度也明显提高。据悉,此次央美“毕业季”开展的前10天内,其日均参观人次近3000,周末更是逾万。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学术性强、布展主题清晰、空间相对宽松的毕业展,往往因其“高冷”的格调而使一些艺术圈外的大众不太敢“近身”,加上展期较短,就更显得门可罗雀。相比之下,如今不分专业、不分时段、展期更长的毕业展,虽然也有主题性弱、布置显杂乱的弊病,却在社会影响力上更胜一筹。

对于展览模式的变化,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刘礼宾认为:“以往分门别类看作品的方法早就过时了,而且是有问题的。把所有种类的毕业作品放在一起展出,反而消除了艺术形式间的隔阂。”不过,针对此次央美变毕业展为“毕业季”,刘礼宾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校方把毕业展装扮有点太“炫”了,看起来和当代艺术本身的追求可能有些相悖。同时他也认为,扩大宣传能更有效地将学生推向社会,因为“毕业”其实就是“走向社会”。

高调“牵手”市场

据悉,此次央美“毕业季”在开展后的短短10天内,部分展区的作品就被抢订一空,一些高校创作团队也屡屡收到加盟邀约。在迈出校园前,毕业生们在学校的助推下已开始进行他们各自的市场对接。“在毕业生由学生向艺术家转换角色的节点,我们学校需要做足‘营销’文章,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作品被各类机构所收藏,还要让人才为社会层面所了解与认识。”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表示。

在位于央美图书馆的绘本展场内,所有参展作品均已收到了出版社的版权合作意向,如果顺利,它们将很快成为正式图书出版。此外,该展场一角还特意增设了创意衍生品销售台,一个上午可以售出上百个标价数十元不等的小物件。另外,在临时搭建起的帐篷美术馆内还有家居产品设计专业的150名本科毕业生设计的创意家居品展示,展览名为“创意150”,这些设计作品大多已收到来自商业工厂的合作意向,一些设计团队更是收到多份加盟邀约。

事实上,高调“牵手”市场并不是出现在央美“毕业季”上的新现象。早在2013年6月,清华美术学院就在本科生毕业展中特别举办了VIP专场,邀请了今日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唐人艺术空间、偏锋新艺术空间等16家艺术机构到场,希望以此定向推介校内毕业生的作品。

艺术与市场的“联姻”一直都是艺术圈内的敏感话题,近几年各大美术学院与市场的高调“牵手”更是引来了不少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毕业生不应急功近利。那么,毕业展模式的变化是否会加剧美院毕业生创作的商业化问题?对此,刘礼宾认为,毕业生创作的商业化和毕业展的展览方式本身没有多大关系,这是近几年的普遍现象。“商业化当然不太好,因为很多学生会以入驻798艺术区的一些画廊为目的进行创作,这就使他们的创作缺少观念的独立。但我认为这和展览的方式没有关系。”

据了解,如今很多藏家都会直接去毕业展购买作品,一些知名的艺术收藏机构也会每年派出代表去观看各大美院的毕业展,希望从毕业生中发现好苗子,并在参考美院老师的推荐后,从中选出数人为他们做推广。从收藏者的角度来说,博览会式的毕业展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798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告诉本刊记者:“事实上,很多美院里的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和一些艺术机构合作,学校里的老师也知道这种情况,因此毕业展与市场接轨也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配合,这样能帮助他们很快融入市场。”

更贴近当下社会

本刊记者在央美“毕业季”展览现场看到,观众往来众多,且大多是结伴而来,不仅有学生、老师,也有一家几口。展区内对于作品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孩童的笑声也时时传来,一种轻松而愉悦的气氛四溢。同时本刊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一件毕业创作旁的信息牌上都标有毕业生的联系方式,而在央美美术馆内的一组装置作品中,一些毕业生的微信账号更是直接呈现于一部部手机屏幕之上。

艺术来源于社会,但一直以来,其创作者往往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悄然躲避着人群,更视商业为“大敌”。现在,艺术毕业生们似乎很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得到关注,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快和艺术市场接轨。这种变化从而何而来?

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机构改革与学校不断扩招,美院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据了解,不仅是美院本科生,连硕士甚至博士生在毕业后也往往会面临“难找工作”的困境,找到和所学专业吻合的工作就更加不易。此外,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美院学生,尤其是油画系学生,画材开销相当大,如果没有能支持自己继续创作的资金,一毕业就很可能将面临改行的危机。在北京,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很多美院毕业生在创作的同时,还要负担高额的租房费用,生存压力不言而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段正渠认为,面对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毕业生考虑市场是正常的。“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为了要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画画的时候或多或少就会顾及市场价值。当他们迎合市场的时候,主体的创造力、审美趣味势必要受压制。但反过来看,这种变化也说明现在的毕业生更加贴近社会,即使是一个展览,也和社会关联得更多。”

猜你喜欢

牵手美院毕业
桑坤利作品选登
乐志婷作品
毕业季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张建霖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毕业歌
如果我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