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证归纳让课堂探究更精彩——以“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为例

2015-07-14

物理通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实验

徐 勇

(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新一轮课改以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师们在课堂上广泛使用的核心教学方法,然而许多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上却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缺乏创新意识,过分关注课前预设而忽视课堂生成,将探究教学程序化、模式化,不能因地因时制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发现,课堂有效实施探究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展开探究的角度也可各不相同,并先后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实施探究教学的方法.于此以一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作为案例展开分析,将我们研讨总结出的“反证归纳”探究式教学方法写出与各位同仁交流.

1 课例

在2014年一次校际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某青年教师A执教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一课,学习任务是通过实验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并学会利用此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A教师设计的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课前活动.播放《小兵张嘎》电影中的一个片段:胖墩玩皮影戏;邀请学生表演手影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教师设疑.在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都需要一个强光源发出光束,那么光束自光源发出后是怎样向前传播的呢?皮影和手影又是怎么形成的?

短暂讨论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如没有光,就不会出现影子,皮影和手影都是光向前传播时被物体挡住形成的.

教师设疑引导:如果在流动的水中插一竹竿,水能绕过竹竿而向前流动,那么光是否也能像水那样绕过物体向前传播呢?

(3)猜想:由于生活常识和小学科学类课程的学习,几乎所有学生都能一致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实验:教师介绍桌子上的器材[有导向地介绍:有烟蚊香、1个空烧杯、1个装有水(滴有少量牛奶)的烧杯、玻璃砖1块、火柴、蜡烛、激光笔、3个开有小孔的硬纸板、3个大夹子、1根细线],要求学生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寻找验证猜想的证据.

(5)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6)总结得出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案例分析

由于A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课前准备,利用提供的许多合适的器材,并加以思路上的引导,学生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分别验证光在玻璃中、水中、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猜想,并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课堂波澜不惊,结论水到渠成.但在听课中笔者发现有一些非常好的细节,却被A教师忽略过去了:其中一组学生在做验证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时,惊讶地发现当光从水的上方斜射入水中时,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当该组学生对教师提出这个疑惑时教师却没有作出任何解释,而是一味地按照预设完成教学任务推进课堂教学,回避并放弃了一个利用良好的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深度探究的机会.如此课堂貌似实施了成功的探究教学,但缺乏新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3 解决方案

在实施探究教学过程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但若总是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样一个程序操作每一个课题,既没有新意,又容易让学生走进一个固化思维模式,让本来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实验探究变得索然无味,变成了只是为论证而论证.研讨时笔者在想,如果A教师抓住学生这个提问,反戈一击,这堂课便会精彩纷呈,亮点多多.

研讨反思另设精彩个案如下.

(1)学生猜想到“光都是沿直线传播”时,教师演示一个实验:让激光从水面的上方斜射入水中,让学生看到光并不是在沿直线传播.由此开始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新的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一些光的现象,利用手边器材,寻找光并非总是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2)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找到一些日常现象:

1)隔着火堆观察对面人脸的时候总感觉人在晃动;

2)夏天在柏油马路上看到远方的路面变形了,而且感觉湿漉漉的;

3)光斜射到平面镜上改变传播方向;

4)一些学生在刚才教师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如果将激光灯略微远离玻璃砖,再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光束弯曲,甚至还有一部分又再次回到空气中.

……

(3)在上述实验及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猜想,并逐步修正:

由1)和2)反证归纳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3)和4)反证归纳出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通过修正,最后可以归纳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科学的角度创新了研究思路,这种“猜想—反证—修正—归纳”的探究教学方法虽不常见,但也是在学生现有的“发展区”内有效剔除学生不正确的观点,修正完善生活经验,进而上升为理论高度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将其称为“反证归纳式”物理探究教学.

4 “反证归纳式”物理探究教学

(1)“反证归纳式”物理探究教学的含义

“反证归纳式”物理教学,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几何中常用的反证法为手段,激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用实验反证并归纳得到更加完善结论的教学方法[1].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辩证利用,能让学生从表象的背面及时认知事物的本来特征.在上述“光的直线传播”这一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以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用实验的方式证明了光在有些情况下不是沿直线传播的,从而让学生知道了光沿直线传播也必须要有必要的条件才行.

(2)“反证归纳式”教学的主要流程

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例”,“反证归纳式”探究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1)设置情境,引发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为切入点,比如追影子游戏、皮影戏、手影等等,设置有生活情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出问题.根据现象提出与学生“元认知”有矛盾的问题,激发出新的思考.

3)猜想与假设.对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试探性的假说,尽可能从问题的各个方面阐述.

4)反证.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是实验结论是否能正确完整给出的一个“节点”,力图通过日常生活和实验现象对每一个猜想进行反证.反证可以由提出的若干种假设得到一些推论,再通过寻找推论与实际实验中的矛盾之处.如果被证明该猜想的推论与实验不符合,就被“证伪”,可以推倒该假想,提出新的假说.比如在“能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学生往往都能构想出“永动机”这样的模型,但事实证明这是并不存在的,从而淘汰“永动机”的假说,提出新的理论.有时推论会部分符合,在“反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通过实验来补充条件,使其成立.正如刚才“光的直线传播”结论的得出,完全是不断修正补充的结果.当然有时会出现猜想的“背面”也就是“反证”的推论完全能够被证实,这个“反证”的结果本身也就能成为理论.

(3)“反证归纳式”探究教学的优势

1)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基础.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可能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2].丰富的课外知识,多方位的信息储备能及时提供给自己所用,及时构成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反证归纳”踏上新的台阶.试想在本课中,如果学生对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规律没有一个基本认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瓶颈”,让学生从这个规律的背面证明补充呢?

2)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是实现“反证归纳式”实验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在物理教学中,需要从开始就加以培养.而类比推理、模型、控制变量法、反证归纳法、转换法等方法的教学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电阻”概念的形成教学时,我们用对比实验把铅笔芯换成铜线接入电路ab间,如图1所示,让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归纳得出,“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电流的大小还与导体自身有关”,进而从反面分析得出导体在容易导电的同时对电流还有阻碍作用,且阻碍作用大小不同.

图1

3)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能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适时的引导是要教师把握住合适时机,不突兀,不强迫学生接受;适度是指教师指点出关键点,如切入某个学生实验时指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现象或者结论,提醒学生关注最为重要的本质.

4)扩大了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范围和类型,将规律的建立与完善融为一体.在以往的规律性探究实验课的教学中,往往只是局限于概念或者规律的一般性验证,或者只是应过场式的规律探究性实验教学.而在“反证归纳式”课堂设计中,学生主动探究的“主动性”和物理“思维性”已经充分发挥,不仅有发现规律的实验性研究,还有生成性的理论思辨性活动,更主要的是将数学的“反证”和物理的“归纳”法使用得淋漓尽致.创设的探究情境更符合真实的“认知”活动,“仿真度”更高.如此设计,更能挖掘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让思维活动更具有“独创性”的创新特点.

以上的教学随笔给我们一个启示:学科教学并不是独立的,行走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课堂细节发掘出更具“兼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教学的理论素养,让我们的课堂探究教学更加精彩!

1 孙玉清.反证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2

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16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