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一个切入点,激活一堂语文课

2015-07-14陈建忠

科学中国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切入点主旨文本

陈建忠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寻找一个切入点,激活一堂语文课

陈建忠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它是在告诉我们语文文本解读的多样性。

这也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几乎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客观事实。那一千种的教法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选择怎样去教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循规蹈矩,从背景、段落划分、段意归纳、语言赏析到主题探究,面面俱到,这样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和课堂教学的低效。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呢?

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文本上做文章,钻研文本,找准文本的切入点,靠它去引领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从语言文字上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读透文本,使阅读教学更富实效。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近阶段与同事们集体备课过程中得到的种种收获,特别是基于如何找准文本切入点、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探讨,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实践与反思。

一、从文章的标题入手

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的体现,一般情况下我们能从标题刊出文章的主要意思,描述的主要情况,以及解释的中心思想等。标题的制作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可想而知其具有的意义有多重,标题的形式内容不同,所表现的内容也就不同,一般情况写从标题中,能表现出所描绘的事物,所属发的内容等。而且还可以从题目中看到文章的主旨,从而加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中,根据题目的设计我们就能知道文章所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文章通过对荔枝的描述,以及引用大量的古诗词来阐释荔枝的珍贵与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样在《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根据题目设计这样的问题:大自然会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研究它有什么意义?

我曾看到一篇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开始就请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并亲自板书“愚公移山”四字,书写过程中特意突出“山”字的大和“愚公”两字的小,让这四个字形成更为合理的排列。紧接着便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这四个问题分别从“山”“人”“过程”“结局”等方面指向记叙文的各要素,成为阅读这篇文章的有效抓手。这样的文本切入不但使学生正确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建立起了对文本的整体感,也为引出下面重点要教的内容进行了预热。

二、善于抓文中的“文眼”

“文眼”它可以是文章中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细节,或是一个矛盾点、争议点……,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深入文本,去发现和抓住它。

如《背影》一文就可以抓住“泪”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文中的重点就是写到作者的泪,第一处回到家时“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处看见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处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拭干了泪”,第四处看见父亲的背影混入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五处结尾读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遇到动情处,五处细节描写,分别为伤心之泪、感动之泪、担心之泪、牵挂之泪、思念之泪,从而感受到作者父子情深。

例如在一次《范进中举》的习题课讲解中,我把讲解的切入点放在了范进的岳父为什么是一个屠夫,作者在这一设置的过程中有什么安排?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否结合这篇文章的人物特点联想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这样的切入点,也显然区别于其他老师授课的切入点,学生一听到这个问题,第一感觉就是要重新的阅读课文,并且分析他的人物形象。学生们通过相互的合作对问题进行分析,从“屠户”这一职业特点入手,分析出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现象以及个人的精神状况、有些同学甚至还联想到了《水浒》里郑屠这一人物形象。有时候老是应该去善于发现文章的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就能发现新的事物,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从文章的主旨句深入

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记叙文,一般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书法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这些文章的主旨句就常常是一些抒情的句子。老师只要做到将主旨句找出来,并对其加以分析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就能使课堂的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并且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以鲁迅的《故乡》为例,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从全局出发理解文章的内容,即小时候的故乡与长大后的故乡。、然后,抓住文章的主旨句。再对学生进一步引导:“小时候的闰土与长大后的闰土有什么区别?故乡的美好在哪里?“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看书,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为什么要如此行文,对作者的情感思路也就清晰了。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这篇文章蕴含着多种主题:首先对于盲孩子我们作为正常人应该帮助他们。其次就是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生活,感恩生活,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你。再就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主动去帮助他人,同时得到自身的升华。

四、以插图为切入点

课文中所配的插图也是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个部分,就可以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拐杖。与文字相比,色彩艳丽,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插图更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思考。

在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考虑到学生们对当时战争的感受过于抽象,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于是就让学生先通过插图自主创设情境,从图中找出诗歌里所提到的人物。这样的按图索骥是富有趣味性的,学生们自然表现的兴致勃勃。他们很容易的判断出那两个守在门口,横眉怒目,气势汹汹的是“吏”,而站在他们对面手指比划着的清瘦老太是“老妇”,牵着马站在一旁正关注着事情进展的应该就是作者本人,躲在屋内、靠窗屏息静听的则是“老妇”的儿媳。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老翁”早已“逾墙走”,自然是不可能出现在画面中的。

当然,解读文本的切入点还可以选择其他途径,但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都必须建立在教师本人对文本智慧的阅读之上。因为唯有智慧的阅读才能产生智慧的教学,教师才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进而设计出高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高屋建瓴,思维容量大,能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切入点主旨文本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浅谈圆锥曲线问题的切入点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主旨演讲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找准工作切入点 在做实上下功夫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