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庐剧的改革与传承

2015-07-13安徽省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237010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黄梅戏剧目戏曲

张 娟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 237010)

漫谈庐剧的改革与传承

张 娟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 237010)

庐剧起源于皖中地区门歌,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纵观庐剧发展至今,虽然历经磨难,但体现出的是庐剧不断自我调整。与现代媒介技术相结合,深入群众是庐剧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研究庐剧的历史旨在提出传承和保护庐剧的新举措。

创新;现代传媒;庐剧

庐剧起源于皖中地区门歌、大别山山歌,原名倒七戏。从现有的历史记录来看,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从理论上规范了庐剧使用的地方方言和唱腔系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代表剧目。2006年庐剧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纵观庐剧发展至今,虽然历经磨难,但体现出的是庐剧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更新,自我适应的一个过程。当前由于出现种种问题,庐剧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与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面临着严峻形势。

在庐剧改革的道路上,思维必须活跃,应该勇于迈出变革的新步伐,不能因为害怕传统的庐剧表现方式被改变就不去做任何改动,只要庐剧这门艺术能够继续流传下来,能为更多观众甚至是青年观众所熟知,就是对保护和发展庐剧有益的。套用《杜鹃啼血》导演赵士鼎的话说就是“庐剧的唱腔在发展。我的任务就是要把现代的,观众喜闻乐见的,新潮的,揉进新排的剧目中去。继承是必需的。必须在庐剧的基础上进行继承。”

一、与现代媒介技术相结合,适应当今传播方式的变化

借助现代新媒体手段走出去,有效的发挥传媒与载体对戏曲传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脑,电视机,影碟机进入千家万户。庐剧传播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传播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目前音像市场很少见有关庐剧内容的光盘,进入淘宝网首页输入“庐剧光碟”关键词都无法找到相关的商品。应立即着手对庐剧优秀剧目和折子戏进行录像,制成影音光盘投入市场,或者可以通过网站公开发布。一方面可以让群众更加便捷的欣赏到庐剧艺术,只有知道庐剧才会进一步喜欢庐剧。另一方面,为庐剧录音录像,可以给演唱者、表演者提供范本,具有示范的作用。使庐剧一代代的传承不至于偏离方向。

电视深刻影响着千家万户,可以与电视台合作举办与庐剧有关的综艺节目,为百姓提供展示自己庐剧唱法的舞台,既为庐剧的传承选拔青年人才,同时也带动全社会学唱庐剧的风气,推动庐剧艺术进入各家各户。例如1999年,河南电视台创办的《梨园春》栏目,以“弘扬河南戏曲文化,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追求个性、铸造精品”为宗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优秀的电视戏曲节目。不少地区成立了《梨园春》艺术团、《梨园春》戏迷俱乐部,戏迷茶座等,使豫剧在群众中得到了普及。

也可以尝试在电视剧或者电影中穿插庐剧优美唱段。庐剧声腔艺术别具一格,有着独有的特色。只是由于传播途径受限,以至于很多人还都没有欣赏过,通过电影,电视剧的途径传播让更多的人可以初次了解和认识庐剧。《刘老根》《马大帅》的电视剧对东北的二人转艺术的普及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热播的电视剧让全国人民第一次开始接触二人转,从而喜欢上这门艺术。另一方面,在银幕上演出的是经过媒介包装过后的庐剧,可以超越舞台的限制,有更强的表现力。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剧场之外,在家中就可以欣赏到庐剧艺术。

1956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正式公映,使黄梅戏的传播突破了以往只能借舞台形式欣赏表演的时空局限。以此为标志,黄梅戏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她不仅标志着黄梅戏由传统的语言传播、印刷传播发展到电子传播,更重要的是,黄梅戏通过银幕走向了海内外,接受者范围得到空前扩大。

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当今网络时代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庐剧的声音,与戏曲的专门网站或与较大的网站合作,通过网络做宣传,抢占微博,微信等新兴的网络平台。让武克英、丁玉兰等老一辈庐剧艺术家开通微博,通过微博发声为庐剧造势。在这样新兴的平台上向受众不断介绍讲解庐剧的历史,庐剧的文化。

二、深入群众当中搞创新

著名庐剧演员丁玉兰说过:“庐剧是合肥人的本土艺术,就像人人爱吃的咸鸭子骨头一样,越嚼越有味”。所以虽然目前庐剧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庐剧没有消亡的原因所在。人们对庐剧剪不断的情结注定了庐剧艺术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庐剧在民间传唱广为久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从群众基础看,庐剧艺术植根于民间,具有浑厚的乡土气息,得到皖西、皖中和长江两岸广大流行地区人民群众的钟爱,他们视为精神上的财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搭台唱戏,群众对庐剧艺术的需求经久不衰。

首先,优秀庐剧剧目的创作离不开广大群众

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像《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这类深受观众好评,让人津津乐道的优秀剧目。群众的生活是戏曲创作的来源。庐剧的创作应多深入基层调研,了解观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观众对庐剧的传承和改革有什么样的建议等等。只有多深入群众,多了解他们的故事才能有丰富的创作灵感,才会创作出符合群众口味的作品。

其次,庐剧艺术要进入寻常百姓家,回归到群众中去

戏曲艺术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还需要有懂戏、爱戏的观众。观众群体的萎缩将制约戏曲艺术的发展。在农村,文化欣赏总的说还比较贫乏。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日渐富裕,农闲时间也逐渐增多,对文化和艺术享受的需求也日渐强烈。

虽然村镇上有不少通俗文化娱乐活动,但能直接看到舞台上的庐剧,特别是省市级剧院名家名角的演出,对他们来说仍不是一件易事,目前很多经典的庐剧剧目,还没有走到老百姓中去。如果没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农村根本请不起。每逢佳节来临或有什么庆典活动,剧团应该多进入乡村为百姓送戏,让乡间农民同样能够欣赏到。我们能否像科技下乡一样,把一些经典的剧目做成光盘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在家中也能看到好戏。这样群众对戏曲的欣赏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也能从优秀剧目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同时注重培养青年一代观众,如送戏到校园,为大学生讲解庐剧的起源和戏曲常识,将庐剧知识写进教科书,让学生了解戏曲、了解庐剧、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推动庐剧进街道社区,努力争取传媒的支持宣传,向社会各方面传递庐剧信息,让更多的人熟悉庐剧,热爱庐剧。

[1]余亚飞.庐剧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04(04).

[2]方小安.庐剧音乐的发展及改革[J].安徽新戏,2001(03)

[3]阚俊松.庐剧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安徽文学,2008(10)

[4]罗涛琦;对戏曲与市场的思考[N];安徽经济报,2001.11.

张娟(1983年5月-),女,籍贯:安徽六安,本科,职称:中级。工作性质:戏曲演员,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传承人。

猜你喜欢

黄梅戏剧目戏曲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舞台剧目
戏曲从哪里来
黄梅戏《中国梦》
《广西戏曲》
黄梅戏《祝福》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