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爆竹

2015-07-13

文理导航·趣味课堂 2015年1期
关键词:瘟神燃放烟花火药

爆竹的传说

爆竹又称鞭炮、纸炮仔(客家话),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农历新年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诗歌

自唐朝以来,诗歌涉及爆竹的现象便出现了。唐朝诗人张悦的《岳州守岁》道:“桃符堪辟恶,竹爆妙晾眠。”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惊醒,连声称赞“妙”,可见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薛能也在《除夕作》中吟道:“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就是说施放爆竹还有融洽邻里感情的作用,称得上是一种新式的社、会学理论。

王安石《元日》中著名的诗句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它是从晏殊的“夜寒凝爆燎,春风入屠苏”演化得来的。

明人沈宣有阙《蝶恋花·除夕》很好地体现了当日除夕的风情:“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爆竹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著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多么美好的除夕夜生活。

温馨提示

请您要记住安全燃放烟花爆竹啊!有未有!

亲!大意燃放烟花爆竹会引起火灾啊!

新年楼房着火多恐怖啊!有木有!

发生火灾会火烧连营的!

发生火灾的家庭你伤不:起啊!

不要因为大意燃放成为折冀的天使啊!!!

猜你喜欢

瘟神燃放烟花火药
炼丹的意外收获
燃放烟花吓死鸟儿?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战瘟神
赞抗疫工作者
大疫
没有应和就没有独白
“火药弟弟”
天津实施最严烟花“禁放令”
北京:五环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