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晒高雄

2015-07-10沈岱桦

海峡旅游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浓旗山阿嬷

沈岱桦

如果要用一个字形容自己的家乡——高雄,我应该会选择“热”字。“高雄天气好热”,“高雄人好热情”,从天气到居民的脾气个性,几乎都脱离不了“热”。全境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太阳高温晒在肌肤上,是直截了当、不折不扣的热。

在南台湾这块土地上住着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南岛民族等,族群文化是很丰富的。因为求学和工作的关系,结交了好多生活在高雄的朋友,他们有些住在平地、有些住在半山腰、有些住在高山上、有些则是住在海边,夏天虽然一样炙热,但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故事。带路认识高雄时,我会想介绍几个不在市中心的乡里小镇,听听他方的故事。

到旗山,吃香蕉

回顾2013年,最常探访的地方就是高雄旗山。当时因为“旗遇香蕉王国”的策展任务,展区位置设定于旗山生活文化园区。从勘场、讨论、制作到布展,来来回回,有好几趟。

旗山,最初为平埔族群的垦地,清末开始有汉人陆续来此发展。日据时期实施都市计划,在现代棋盘式的道路上承载丰富的文化资产,尤其是贯通南北的中山路(旗山老街),经历了不同年代的发展足迹。

旗山香蕉有名的原因,可以从历史脉络探寻,台湾在日据时期开始大量种植香蕉,原本主要在中部,并以北蕉品种为主,之后南部也陆续推广。1925年台湾青果会社成立后,“台湾香蕉”大量外销日本,1935年间,外销量已达117.30公吨。旗山香蕉质量佳,产量也逐年攀升,1940年高雄州香蕉产量已凌驾台中州而成为台蕉主要产地。

战后,日本对香蕉输入采取外汇管制,1963年才开放自由化,从而再次缔造香蕉荣景。1967年香蕉出口外汇达6亿2千余万美元,超越米、糖,成为出口最大宗的农产品,台湾香蕉王国的美誉不胫而走,旗山蕉城则是最佳写照。

若从风土条件来看,因为旗山日夜温差大,加上楠梓仙溪(即旗山溪)冲积,种植香蕉的土壤为河川冲积土壤,含有高量的砂,造就出优异的种蕉环境。初期,香蕉是以竹篓做外包装以利运送,每篓规定装蕉48公斤,因旗山竹子的产量多,所以香蕉产业也带动竹器业的发展,而竹篓制造除旗山本地自给外,更包括周围乡镇如内门等地,许多家庭皆设立简易工厂,大量制造竹篓供应香蕉业。1960年代末期,台湾首度尝试改以纸箱包装香蕉输日,并在高雄三号码头兴建一座香蕉冷藏库,即是现在的香蕉码头。

自从1970年起,香蕉产业萎缩,使旗山失去有力的经济来源,也失去重要农产集散地的优势。幸而近年台湾休闲旅游逐渐受到重视,旗山丰富的人文历史和香蕉王国的小镇风华,为旗山带来旅游人潮,使旗山成为小而美的文化旅游景点。来到这里,除了品蕉,也别忘了吃个香蕉冰,消暑一番。

在美浓,看腌渍

小学作文课的经典题目《如果我是XXX》,现在回想,这真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题目。有人会写发明家、老师、画家、小虎队、外星人、一只猫、动物管理员等,但好像都没想过当植物蔬果这一类的。例如,《如果我是一颗西瓜》、《如果我是一粒蒜头》、《如果我是一朵波斯菊》……

会想到这些,是因为如果选在冬日来到美浓小镇,看到蔬菜们被主人用各种晒的方式,在竹竿、在埕前、在空地、在桌上,晒得很舒服。食物的日光浴,很自然地就可以在转角遇见,而这些食物的主人,也都很满意地帮食物转身,在冬日暖阳下争取最佳日晒时间。这些画面,看起来真是疗愈,如果我是萝卜,应该会蛮享受的。

美浓的朋友告诉我,每年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底是美浓出产白玉萝卜的时节,会在二期作物收割后播下,除了撒下萝卜种子外,也会撒下黄豆、红豆等豆科作物。冬日的农村其实很忙碌,尤其是还有后续的食物日光浴。

食物日光浴,是客家人保存食物的一种方式。先透过日晒去水气之后,再用自己的配方或祖传的比例“马杀鸡”食物,捏捏捏,揉揉揉,水份一一褪去,农家妈妈提示盐巴、糖、米醋,是腌渍萝卜的基本配方。美浓客家人生性惜物,萝卜叶也会收集起来,制作成梅干菜。

日光浴、马杀鸡之后,就是靠时间等待了。把食物浸在时间里,静待发酵,时间会回报咸甜回甘的层次滋味。美浓朋友逗趣地说,等初二回娘家,女儿贼就可以把妈妈的好滋味偷运回夫家。

在编辑《风土痣》“种子”专题的时候,希望能收集一些农家自留种的故事,便请教当地“野上野下”工作室的好朋友大头。从大头写的稿子里,读到很多有趣的发现,例如福菜阿嬷即是一例:梅雨季到夏天的多雨期间,是它的生长期,在美浓市场上可以看到用稻草系着整把的福菜,虽然属于野菜,却出自同一个福菜阿嬷的田。现在在美浓的种子行问不到福菜种子,所以福菜阿嬷一定是自己留种!柯南式地推论了一下,决定寻觅这位福菜阿嬷。福菜阿嬷的田是在美浓山边会冒出地下泉的地方,水养的福菜感觉很嫩,但不认识它的人可能会以为是长了草又积水的休耕地。或稀疏或密集的福菜和小草共生,在田的一边却有一排整齐的福菜,像树一样隔一大段距离才有一丛,最中间已经伸出紫花。果然这是福菜阿嬷的用心安排,特地种来要留种的。因为福菜种籽不好收集又很贵,自己留比较妥当。

偏偏福菜果荚成熟期在多雨的七八月,害怕果荚随时会爆开,早晚都带桶子去接福菜种籽,看到快爆的果荚就要采,“比头发还小喔!万一爆开就沉入水里,捞不到。”采下来的果荚要拨开、洗、过滤、晒和冷藏保存,才能完成留种。将过程说完一轮,福菜阿嬷有感而发说:“也是啦,一汤匙五百块也是有道理。”

在美浓,总是遇见很多精彩的风土事物,不管是腌渍物、自留种或是清脆的野莲。地图上,美浓就在旗山右边。族群分布上,美浓以客家族群为主,旗山以福佬为多数,左邻右舍的饮食文化差异很大。

桃源梅山部落,吃红肉李

红肉李,每年端午前后盛产,采收期短,一年一会,产区以高雄桃源区、那玛夏区为多。红肉李,又名血根李,是可粗放栽培的温带果树,在台湾许多中海拔以上的部落里,皆有栽种。去年差不多在这个时节,和朋友一起上山摘取李子,认识住在玉山登山口的“梅山部落”。

部落位于桃源区,在高雄市东北部,是全市人口密度最低、面积最大的区,全境均为山坡地,平地少。循着荖浓溪上游前进,入村的山口会陆续行经荖浓、宝来、桃源、梅兰村。抵达梅山村招牌处,有一条小路往下走,即可遇见这个小而美的聚落。这里是少数八八风灾(2009年发生在南部的严重水灾,又称莫拉克风灾)后,完整保留的山上聚落,居民以布农族为主。

“mihumisang uninang”,那天族人朋友开口对着我们如此说。“平安,见到你真好!”是其汉语的意思,在八八风灾后遇见彼此,能开口道出这句话,是感恩的。特别在短短的问候语之中,隐藏着人在不可逆的自然环境中对存活的期待。

在布农部落里,尊称男性长辈会在名字前面加Dama、女性长辈则是加上Gina。当日带领我们采摘果李的Dama Buing,身手敏捷,擅长野地观察,再陡峭的山坡地势都难不倒他。尤其当他在大家面前,轻松地用头部扛起整篮红肉李时,力气之大,令人啧啧称奇。

小小的红肉李,每逢采收期间都会遇上梅雨季节,山区道路运送风险之高,熟果容易在运送过程中因碰撞而导致卖相不佳,因此市面上的红肉李多是于七八分熟即进行竿打下树,交给中盘商进行后续加工。

朋友请Dama、Gina给红肉李多一些停留在枝头的时间,让果皮有多一点接受南国日光浴的机会,果皮颜色会由红转紫,果肉口感也从脆硬状态转化成Q弹软嫩,香甜滋味带着微酸,这也是时间的回报,如同美浓的腌渍物。

私房高雄·好地方推荐

回到小树的家,读绘本

还记得《风土痣》首次展览“吃一片风土”,是在邻近文化中心的“小树的家绘本咖啡馆”,这是一位温暖的朋友所开的店。朋友叫琼文,但更多时间大家都喊她“小树妈”。琼文高高瘦瘦,总是身穿工作服,在店里忙进忙出。她所招呼的朋友不仅是大朋友,也有好多小朋友。

琼文很会说故事,从她口里说出的绘本故事,一字一字慢而清晰,却很有穿透力,不自觉就会跟着进入绘本世界。“小树的家”不定时也会举办展览和讲座,有时候说旅行,有时候谈创作,不同讲者总是带来不同的冒险,也带给听者往前突破的勇气。这个空间很简单也很有生命力,挑一本绘本配着咖啡好好阅读,也是一种旅行高雄的方式。

上微风市集,买菜交朋友

每周六,高雄在地的小农都来到妇幼馆相聚,有的来自美浓,有的来自六龟,各自带着自己栽种的农作或加工的农产,以一周一会的方式和消费者见面。市集不定期会安排讲座或农事体验,不同季节会看见不同的时令蔬果,更有机会多认识一位产地的农夫朋友。

新移民的南洋妈妈在市集里,卖着自己家乡的食物,她们透过食物解乡愁,而我们则有口福享受南洋妈妈们的好手艺;本地妈妈在市集里边挑菜边说笑,也把自己腌的萝卜拿出来卖,她们透过市集交朋友,而我们则有口福享受友善耕作的食材。这一处很值得来,而且是周六上午限定。

猜你喜欢

美浓旗山阿嬷
Qishan Mooncakes旗山矿月饼
阿嬷,生日快乐
一间阿嬷的灶KA,滋润四口人家
旗山
日本演员讲述在北京隔离的日子
旗山侠隐庄园
邵武有旗山 熠熠生光辉
圣斗士阿嬷
美浓:再出发 新跨越
美浓客家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