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为无上福田

2015-07-09何飞

收藏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母亲

何飞

历代以来,忠孝节义属于传统伦理道德范畴,是古代儒道两家礼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义故事古往今来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尊老爱幼、和睦亲友、崇尚诚信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孝义故事图画以雕塑、石刻的形式传承已久,在我国的民间流传了近两千年。据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晚期,这个时期的孝义故事大概只有十多种。

系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在唐代已经初步形成,以说唱的形式在民间传播。宋、金、辽、元时,中原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二十四孝故事流传就更为广泛了。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这类故事的壁画、石刻泥塑、瓷器及纸品等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地区有多种形式,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相同题材的二十四孝故事,其表现的图案也不尽相同,然其主要的内容却是相近似的。

明清两代以后,成熟的二十四孝故事体系的涉猎面愈来愈广,出现了《后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又有把历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及不同地区的二十四孝故事汇集成《百孝图》、《一百二十孝图》、《二百四十孝图》等。

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倡导尊老、敬老、助老、互爱的传统美德,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伦理文化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二十四孝”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了“孝”的内涵,使“孝”这个道德观念嵌入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形成了我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认可,让我们每个华夏儿女都深知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不孝敬父母是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是为社会大众所唾弃的。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不仅需要的是对“孝”这一道德观念的认可,更重要的在于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使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阶段更进一步发扬光大。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收藏的带有题榜的二十四孝浮雕砖,约为北宋初期(公元900-1000年)雕刻而成,保存至今,且品相完好,实属难得。砖雕图案中的人物以圆塑技法为主,融浅浮雕、线刻和绘画技法为一体,将故事情节、人物、器具等刻画得神情并茂、栩栩如生,并刻有人物姓名。这在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雕塑装饰中是较为少见的,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保护价值。

舜子行孝惊天

舜是史前人物,传说其性情温和孝敬。但其父亲思想顽固,母亲性情刁蛮,弟弟为人傲慢。三个人都不喜欢舜,常常想陷害他,生活中总是为难舜,一有机会就用木棍击打他。而舜不但不恨,反而孝亲更甚。他的这种孝亲行为感动了苍天。舜一个人耕耘于历山,每天都是辛勤劳作,天委派大象为之耕,群鸟代之耘。尧皇闻之孝贤,以天下让之。

曾母啮指呼儿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代鲁国人,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曾参学识渊博,在学术上不但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同时还自成一体。少年时,常采薪山中。家有客人到来,其母无措,盼望曾参快快归还,就啮其右指,参忽然感到自己右臂非常疼痛,于是负薪速归,其问母何故,母曰:“有客来无措,所以啮指呼唤你。”母子心形相连,感应至深。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之一。闵损早年丧母,后娘对亲生二子衣内以棉絮,予闵损衣以芦花。一日,闵损跟随父亲驾车,因为感到特别的寒冷而失手,父亲非常愤怒,斥责鞭打闵损,这时闵损衣服里的芦花飞出,其父问其原因后,欲逐出后母,损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受感动,免于驱逐,母悔改从贤,待三子如一。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郑国人,从小讲孝道。十岁时,父母亲都已年事衰老,且都患有眼疾,有人说食用鹿乳可治。于是郯子身披鹿皮,头戴鹿角进入深山,混迹鹿群中,想取鹿乳供奉双亲,为父母亲治疗眼疾。猎人视以为是真鹿,正要用矛刺之,郯子掀起身上的鹿皮,并告以实情,狩猎者敬其孝行,便赠以鹿乳,并护送郯子出山,父母饮鹿乳,眼睛复明。

老莱子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侍奉二老至亲至孝,及至老莱子七十岁后依然不称老,经常穿着五色彩衣,学孩童嬉戏于庭堂前,以博取父母亲的高兴。一天,老莱子因取水上堂失脚跌倒,惟恐父母心疼,于是就顺势躺倒在地,学作婴儿啼哭的样子。千方百计让父母欢心,笑口常开。当时的楚国国君听说老莱子的孝行后,聘之为官,世代传为美谈。

鲁义姑抱侄弃子

战国时,齐国派兵攻打鲁国,征战途中看见前面有一位妇人领着两个孩子,抱小携大,正在匆匆逃奔。待骑马的武士追到时,妇人却抱大儿放弃小儿躲避。武士觉得非常奇怪,追赶上问是何原因。妇人说:大孩子是夫兄的儿子,小孩是我的亲子。抛弃私爱。齐兵闻听,敬其为义姑,都说在鲁国一位普通的妇人都可以做到这样,鲁不可攻,鲁国得到一时的安宁。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西汉千乘人,年少时失去母亲,独自养父。父亡无力埋葬,借钱安葬父亲,并对债主说:“若无钱,当以身作奴。”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领妻至钱主处,钱主说:为我织绢千匹抵债。十天后织足绢,债主放夫妇二人离去。行至相逢处,妻子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债,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言毕飞腾而去。

田真哭萌紫荆

田真,西汉时人。田真共有兄弟三人,父母去世后田真三兄弟意欲分家自立。三人出门后,见屋前一棵茂盛的紫荆树,三荆同株,接叶连荫,忽然枯萎。田真见状伤感非常,劝喻兄弟三从宜合不宜分,他说:“木犹欲聚,况我同胞兄弟,反要分离。”听罢田真的话,目睹此情此景,两个兄弟也非常伤感,重新检点分家的行为。自此兄弟和睦,相好如初。

鲍山背母趋熟

鲍山又名鲍出,字文才,东汉时人。早年丧父,自己单独和母亲居住在一起。妆时天下盗贼并起,衣食无着落,便与母亲一起逃难,趋熟就食,哪里庄稼熟了就走到哪里。道路艰险,车骑不稳,用筐笼背母避难,备经险阻。一天,路遇盗贼持刀欲砍,鲍山苦苦哀求说:你如果杀了我,老母亲就无人供养了,于是盗贼止手,免于劫杀。乡里人称鲍山为大孝子。

姜诗孝感天地

姜诗,东汉人。妻庞氏,夫妇奉母至孝。母亲平时好饮江水,又喜欢吃鱼。为了满足老人的生活要求,姜诗经常去六七里外汲江水、打鱼,夫妻劳作,不辞苦。他们的这种孝行感动了上天。一天,在他们的房舍侧忽然涌出一眼清泉,味道如江水一般,而且每天还跃出两条鲤鱼,让其就近取之以供母亲用。这就是由于自身的精诚感动了苍天的孝感之故事。

丁兰剖木为母

丁兰,东汉河内人,自幼丧母,从未对母亲行事奉养,常思念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便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侍奉之如生,凡事和木母商议。一日三餐先敬亲而后食,出行必告,终年不怠。丁兰的妻子戏以针刺木母手指,木母眼泪双流,手指出血。丁兰很是奇怪。后来了解到了实情后,很是愤怒,坚决不原谅妻子的错误,将妻子休弃,仍供亲如一,终年不怠。

郭巨为母埋儿

郭巨,东汉河南林县人,奉母至孝,有子。母常减食喂孙,身体日见衰弱。郭巨对妻子说:贫穷不能供养母亲,儿子又分食,将儿埋掉节食奉母,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拗,于是便随郭巨一起掘地三尺,发现地里埋有黄金一匣,有数百两,上有铁券书:“赐孝子郭巨”。于是,夫妻二人持归奉母育儿。此虽孝心感动天地,然埋儿之举,不宜效法。

蔡顺为母采椹

蔡顺,东汉人。少年时便丧父,此后一人侍母至孝。当时正值东汉王莽之乱,天下蒙难,年年饥荒,奉母不足。蔡顺拾桑椹供养母亲,并以不同的盆器盛装起来。有人看到很不理解,便问蔡顺这是何故。蔡顺回答说,黑者已经熟了,味道甜美,这些用来孝敬我的母亲,红者还没有熟透,味道不好,这些我自己食用。闻者敬其孝,赠以米肉,以示敬意。

赵孝宗将小替大

东汉时,王莽篡政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饥则自相残食。赵孝宗一家隐于山中。有一天赵孝宗的哥哥不幸被在山中流窜的饿贼捉住,饿贼欲食其肉,赵孝宗闻听后,急忙把自己捆起来去见饿贼说:“他多日没有饭吃,饿瘦了,不如我胖大,愿意交换。”饿贼闻听后,很是感慨赵孝宗的义举,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羞愧无比,于是将兄弟两人都放回家。

曹娥泣父投江

曹娥,年十四岁,东汉人,家住会稽上虞。曹娥的父亲不慎溺水而死,曹娥悲痛万分,终日沿江号泣,连续十七日,昼夜不绝,但终不能追寻到父亲的尸骸。于是曹娥自己也舍身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此事在当地流传甚广,皆称曹娥为孝女,并立孝女碑,建孝女祠。还将其所居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

元觉劝父孝祖

元觉又名原谷,东汉人氏。在他年十五岁时,祖父年老体衰,父母非常厌弃,常欲抛弃不再供养,元觉苦苦劝说,父母依然不从。其父母作绷床抬至山野处弃之,元觉随父母去,将绷床拖回。父亲问他:“要此不祥之物做什么呢?”元觉回答:“拿回去等你们以后老了用,就不再做了。”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遂载祖父归养,尽责尽孝,元觉堪称孝孙。

陆绩怀桔遗亲

三国时,吴国人陆绩,年仅六岁便随父去九江拜见当时的大将军袁术。袁术用桔接待他们父子二人。陆绩取三枚桔子放入自己的怀中。临别告辞时,怀中的桔子堕落到了地上。袁术很是奇怪地问他:“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为何?”陆绩跪地回答:“带回家里去孝敬我的老母亲。”袁术当时感到惊奇不已,敬仰其孝心。长大成人后,陆绩以多学多才,孝义闻名。

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代人。王祥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为其找来继母。其继母因体弱多病,需要食用生鱼以缓解病情。当时正值天寒地冻,河流冰封。于是,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河上。最终把冰封的河面用自己的体温暖化开,鲜活的鲤鱼也跃然而出。王祥把新鲜的鲤鱼送回家中供继母食用。继母果然病愈。晋武帝即位,敬其孝贤,拜为太保之职。

韩伯愈洒泪行孝

韩伯愈,魏晋时人。犯有过错后,他的母亲以手杖击打。这时韩伯愈泪如雨下,痛哭失声。伯愈的母亲很是奇怪,便问道:“以往你犯有过错,我责打你时,你从来不哭,今日为何痛哭流泣呢?”伯愈回答说:“以往我犯有过错时,母亲责打我,时时感到疼痛,所以不哭;而今母亲年老力哀,虽然也是用手杖责打,但不能让我感到疼痛,所以我才伤感下泪啊。”

孟宗哭竹生笋

孟宗,魏晋时人。孟宗自幼丧母,继母平时最喜爱食用新鲜的竹笋。一年的冬天,继母生病,想喝用竹笋做的汤。时值冬季,大地一片枯黄。孟宗走入竹林,只见林中叶落、草枯,无计可得,抱竹而泣,其孝行惊动了天地。不一会儿,地面上忽然开裂,渐渐地生出了鲜嫩的竹笋。见此景,孟宗大喜,赶快采集了新鲜的竹笋回到家中,作汤奉母,母亲病愈。

杨香女为父扼虎

杨香女,魏晋时人。十四岁时,有一天,随父亲在田间割稻,忽然田地里窜出一只猛虎。只见这只猛虎将其父拽去,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杨香女勇猛地冲了上去,用尽全身的力气,死死地扼住老虎的脖颈,宁死不放。老虎被扼住了脖颈,难于呼吸,拼命地挣扎,无奈杨香女扼住不放。最后,老虎不得不放开了杨香女之父仓皇而逃,父女无恙,脱难而归。

王武子妻割股供亲

王武子,唐代开元年间河阳人氏。壮年时从军,征涉湖州,十年不归。王武子的妻子在家侍奉老人及尽孝道。家中非常贫困,于是王武子妻便日夜织履,养家糊口,艰难度日。王武子的母亲久病不愈,有人说,老人的这种病“若得人肉食之,病才能好。”母亲问道:“到哪里才能找到人肉?”王武子妻听到这种说法后,立即割取自己身上的肉作羹,奉送婆母。

刘殷哀父得粟

十六国时,赵国人刘殷,七岁时父亲便不幸去世,刘殷痛不欲生,哀泣终日。他的孝心感动了仙人。于是,仙人托梦于他,并告知,在他家西边篱笆下有粟米若干,请他自己挖出并食用。刘殷醒后便按照梦中仙人的指点,到自家西侧的篱笆下挖掘。果然看到地下埋藏着粟米若干。刘殷将其取出,看到封箱上还清楚地刻写着铭记:“七年粟百石,赐孝子刘殷。”

刘明达卖子救母

刘明达,不见于其他《孝子传》及史籍,唯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刘明达家有妻儿老母。是年天灾,饥荒四起,家中粮食不足以养活一家老小。面对这一状况,刘明达很是焦虑。特别是看到老母日渐消瘦,儿子长大,正值能吃的时候。于是就在逃荒的路上把儿子卖给了一位王姓将军。刘明达的妻子见儿子被卖掉,连声呼唤,儿子已远去,肝肠寸断,遂身亡。

(责编:高功)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母亲
母亲的债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拾葚异器
给母亲的信
武艺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 卖身葬父
二十四孝 涤亲溺器
新“二十四孝”:别让祝福只停留在朋友圈
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