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

2015-07-09

月读 2015年7期
关键词:刘禹锡公正诸葛亮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尚书·洪范》

偏:不公正。 党:偏私。 荡荡:宽广无边的样子。 平平:治理

有序。

处事公正,没有偏私,仁政就能够顺利推行;处事公正,没有偏私,国家治理就会井然有序。

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政事。纣王的叔父箕子见此,苦心谏阻,反被纣王囚禁起来。周武王伐纣时,箕子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陵川棋子山)隐居。周朝建立后,武王求贤若渴,求访了隐居的箕子,在向他请教治国的道理时,箕子说了上面的话,强调公平正直、不结党营私是圣王治理天下的关键。唐朝时,大臣房玄龄在回答太宗皇帝问政时,也引用这句话来强调公正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处事公正是国家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任何社会形态的国度,如果缺失公正,就会像大厦失去根基一样,必然倾斜甚至倒塌。古代如此,现代亦然。这句话常用来强调公正对于国家治理的重

要性。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礼记·孔子闲居》

天无私地覆罩万物,大地无私地承载万物,日月无私地照耀万物,遵奉这三种无私精神来勤劳劝勉天下,这就叫三无私。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向孔子请教古代圣王的德行如何,孔子回答说:“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又问什么是“三无私”,孔子就用这句话回答了他。孔子所说的天地日月,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化身。孔子认为,大自然不偏向任何人,给万物以同等的发展机会,显然是公正无私的典范,古代的圣王就是向大自然学习,把这种精神贯彻到自己的治国实践中去,因此能够成就大业。

依据天理来阐述公正的道理,反映了自古以来人民对公正社会和美好生活就深深向往,并认为这是天道规律,不可违背。公正,作为深植于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也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体现在对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循规律,践行公正,以公正促进国家的富强。这句话常用来阐释公正无私的内涵。

不虚美,不隐恶。

——《汉书·司马迁传》

不妄加赞美,也不隐其恶行。

司马迁写的《史记》比起《春秋》一书有更进步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作者敢于面对现实,真实地记载历史事件,不像《春秋》那样为尊者讳,为贤者讳。这种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得到了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肯定。他在为司马迁作传时,评价《史记》一书,说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精神最可贵之处,当描写帝王将相等人物时,司马迁能做到这一点,尤属难能可贵。他的这种秉笔直书精神,为后世历史学家所敬仰和追求。

其实,不仅写史要做到客观公正,我们评判其他任何事情都应该端正态度,实事求是。如果仅凭个人好恶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曲直,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是片面甚至错误的。这句话常用来强调要公正叙述、评价事物。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语

水面是最平的,所以能够以其为标准,校正本身歪斜的事物;镜子是最清晰的,所以长得丑的人照镜子,不会因镜子把丑相映照出来而生气。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罢免了大臣李严的官职,将其流放。但由于诸葛亮执法公正,李严自觉情真罪当,并不因而怨恨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李严伤心过度,竟然病死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评论这一历史事件时,用“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来解释李严的行为,以及赞扬诸葛亮的公正风范。

本句以不好的事物能够被水和镜子照出缺点,而不会心存怨恨为比喻,说明只要执法者能够做到公正无私,犯罪者即使受到处罚,也不会心生怨气的道理。在三国时期,蜀汉的法律是比较严厉的,李严、廖立等大臣都受过诸葛亮的重罚,但他们没有怨言,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执法必严,且对事不对人的结果。这句话常用来表达公平执法的重要性。

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

杜司徒:指唐代史学家、政治家杜佑,官至司徒,著有《通典》。

竭尽精诚,可以杜绝别人的怀疑猜忌;秉公办事,可以制止别人的谗言诽谤。

唐顺宗永贞年间,刘禹锡等官僚士大夫发起了一场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革新运动。最终,这场运动归于失败,刘禹锡也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但是,朝中有人仍不放过他,不断向皇帝进谗言,想置其于死地。宰相杜佑多次暗中加以保护。刘禹锡得知此事很是感动,就写了这封信,回顾了自己与杜佑一同为官的往事,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赤诚之心。其中提到的这句话可以看作刘禹锡为政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处事的一贯

态度。

以赤诚之心对待他人,得到的是信任;遇事秉公办理,获得的是良好的口碑。在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两者不可或缺。这句话常用来强调待人真诚、公正处事的重要意义。

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之不学。

——宋·朱熹《经筵讲义》

从天子到平民,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学习。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提出无论皇帝或平民都需要学习的观点,并强调学习具有改变气质秉性的功效,认为全民学习可以使国家“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主张给全民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朱熹的观点,既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教育观的继承,也是其自身公正态度的一种体现。

朱熹所强调的这种公正,在今天来说也是有意义的。虽然我们的文教事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充分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身处老少边穷地区的少年儿童,常因经济原因不得不辍学。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就有必要让全民在教育上获得公正的对待,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句话常用来表达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明·郭允礼《官箴》

属吏可能不畏惧我的严厉,却一定会畏惧我的清廉;民众可能不服膺我的才能,却一定会服膺我的公正。

这是明嘉靖年间无极县知县郭允礼所作的“居官座右铭”。据考,明代官俸微薄,但官员们却收入不菲,因为他们的主要收入不在于俸银,而在下级官吏的馈赠。上收下送,这样一级一级地收受馈赠,排到“七品芝麻官”的知县,便直接搜刮民脂民膏。有感于此,郭允礼在任所题书了这则官箴,并镌刻于石,立于衙门前,名重一时。郭允礼不仅是这则官箴的创作者,而且是身体力行者,他为官清廉,治政有方,政绩卓然。

这则官箴之所以近500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赞,是因为它反映了为官从政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深情呼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这句话常用来表达清正刚直、执法如山的执政理念。

(选自《生生不息——从传统经典名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刘禹锡公正诸葛亮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诸葛亮喂鸡求学
名家谈教育
赏牡丹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刘禹锡与《陋室铭》
不公正
大公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