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处不胜寒

2015-07-09刘志成

中华奇石 2015年7期
关键词:石界石友赏石

刘志成

短短三十余年,无数赏石爱好者积极投身于观赏石的赏玩实践,为发端、发展于中国的赏石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致力于赏石艺术研究、传播的理论工作者,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赏石理论的建立进行着可贵的探索。中国观赏石协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完成了赏石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中华赏石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的赏石事业在经历了数次大的波动之后,是到了该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一下石界的风风火火、起起落落的时候了,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探讨石界当前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赏石实践与美学理论建构的关系

中华赏石历史太长,以至于我们至今仍停留在对传统赏石理论和实践的解构层面。我国群众性赏石活动的实践历史虽短,却如火山喷发,势如破竹,使得投身于赏石洪流中的理论工作者遭遇了赏石实践研究与理论建构方面的尴尬境遇。

现代赏石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国门的洞开,使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的社会步入全面开放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带来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多数人有条件追求自己的爱好和审美需求,由此拓展了审美视界和审美领域。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观赏石这一自然馈赠于人类的产品,它那形神肆意、色相丰富的形式美,却包罗着世间万象。人类的审美感觉只允许我们去体验它、发现它而无法去创造它,其间凸显出的艺术性极大地焕发了赏者的审美激情,观赏石自然美与文化艺术的两重性,感悟着爱石之人,为追求美的愿望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激发起无穷的求知欲。两者的相互激励得以使观赏石蕴含巨大的魅力,进而演绎出国人波澜壮阔、经久不衰的赏石浪潮。

近十多年来,石界经历了几次赏石理论的大讨论,每一次理论的讨论,似乎都热衷于纠结在具体的个别概念的争辩上,而忽视了关注、研究庞大的最基层平民百姓爱石、玩石的社会、历史动因及主体的内在情感体验。笔者以为,建立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赏石理论学科体系,需要一批在美学上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在观赏石领域有专门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这样才真正符合赏石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称谓。如果说赏石审美学是一堵高墙,那人的本质规定性则是这堵高墙深厚而稳固的基石。美学,说到底是人学,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广大石友的赏石实践,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宝库,认真吸收西方先进的美学思想,从厘清审美学高墙中的每一块砖入手,才能最终建立起赏石领域的理论大厦,真正迎来中国赏石艺术的下一个春天。

主流赏石与大众赏石的关系

经过数十年的沉淀,赏石存在着向主流化和平民化两端平行发展的趋势。主流赏石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两种收藏方式,一是高起点地瞄准精品石,不失时宜地收藏;二是深知观赏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量地囤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回过头来评价,事实证明他们具有长远的眼光。其中以收藏为主的主流收藏家们,多以私人会所、藏馆的形式,打造博物馆式的展示平台,客观地说,主流藏家对我国石文化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就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大量中国的古石雕和古建筑民居流失海外的悲剧而论,观赏石主流藏家们为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主流赏石文化具备了高端艺术收藏的特质,他们的赏石理念、收藏实践、精品石文化艺术内涵,都是研究中国赏石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主流赏石是中国石文化的枝干,那占绝大多数的大众赏石则是我国赏石艺术的基石。就大众赏石而言,经历了从传统石主产地到部分城市赏玩的短暂发展期,广西红水河石的出现及内蒙戈壁石的面世,标志着以形、质、色、纹为标准的现代赏石成为主打而风靡全国,以致经久不衰。围绕着传统与现代赏石理念的转换,其实质是广大赏石者的审美情趣因时代环境的变迁而发生观念上的改变。随之出现的海派底座的创新,观赏环境要求的提高,“陈老二现象”带动了小品石组合艺术研究、创作的热情高涨,这一切都是广大石友勇于开拓、积极探索的结果,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赏石艺术实践的内涵。在此,有一个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即地域赏石文化在全国的地位及其作用。地域赏石文化从一开始就担当起先行者的角色,如果没有观赏石产地石友对新石种的开发、推广,绝不会有今天石界的繁荣。然令人遗憾的是,在红水河石与戈壁石的风光之后,尽管全国性的杂志极力推广、积极宣传,但是,一面是主打石资源的奇缺,一面是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内涵丰富的新石种,仍得不到普遍认可。

总之,主流赏石离开了大众赏石的沃土,不仅丧失了精品石的来源,毕竟绝大多数的观赏石精品分散在广大的石友手中;同时艺术的收藏除了保值功能以外,还具有文化艺术宣传的社会效应,主流藏石家如脱离大众赏石的洪流,曲高和寡的结果必然带来赏石艺术大树枝干的枯萎。同理,大众赏石也需要主流赏石的红花映衬,我们应该客观、理智地看待主流收藏家的藏品,毕竟还是具有精品的典范作用的。康德云:“鉴赏不容许教条,只容许批判。它需要实践的知性,而且为了获得这种知性,它还需要典范。”石界有了一批精品藏石馆,为我们提高鉴赏水平、培养高雅的赏石文化艺术涵养提供了保证。

赏石与市场的关系

观赏石作为资源性的天然产品,必须要通过人的采集、经过市场的交易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故作为产地、市场的两级商家起到推动中国赏石文化发展的作用,他们才是促使石界繁荣的真正功臣。无论是新石种的发现还是主打石的推介,商户不辞辛劳、跋涉千万里,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采挖、打捞,回到市场还得通过宣传、普及石文化的知识来实现销售。当今,奇石市场遍布各个省市,每年各地的展销会更是此起彼伏、连轴登台。然自然资源的匮乏、市场的大起大落令以靠石头为生的商户大多数陷入窘境,即使这样,他们仍然坚守在市场。诚然,商家和市场是互为依托的关系,市场自有其铁律,商海沉浮亦无定数,但作为赏石艺术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也应该在研究市场、营销、宣传等方面做些努力。

中国的石界几十年,也是到了需要反思、总结的时候了。回顾历史,我们从观赏石的经济价值角度宣传有些过头,在赏石文化艺术对提高人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方面挖掘的不够,特别是主流媒体、精英阶层的介入及宣传力度更是欠缺,这不能不说是当今石界的一大憾事。

在群众性赏石大潮中搏击弄潮的我们,无法欣赏精彩繁复、纷呈多变的美丽浪花,一旦风平浪静,离岸反顾,冷静梳理,会从中感悟到:丰富的赏石实践总是超越理论的建构而独自前行。正如杨靖女士在赵德奇先生《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一文的编者按:“当代赏石终于走到需要严肃思考的时候了。”本文正是基于这响鼓重槌之敲击,从展望赏石艺术前景的角度落笔,作一感悟,不成体系,以期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石界石友赏石
本期石友通讯录
本期石友通讯录
本期石友通讯录
石友天地
这场战“疫”,赏石人在行动
——石界抗疫系列报道
纪念石友马鸿斌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赏石拍卖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