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石艺术美在自然

2015-07-09王毅高

中华奇石 2015年5期
关键词:赏石观赏石石头

王毅高

赵德奇先生《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一文,从美学理论上对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关系,作了较深入的论述。提出“一方观赏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与它表达的内容无必然联系,与它完美的形式有必然联系,甚至,形式可单独地成为艺术品”的观点。强调形式而不是内容对观赏石的艺术价值起决定作用。

笔者对赵文中主要观点有同感: 认为观赏石因自然属性,不是由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其自然的形态巧合人的认知——即内容。观赏石的所谓内容,是其自然形态表现的内在意象结构——内形式的有机部分,经人的主观投射所赋意。观赏石的自然形态与赋意内容互为表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天人合一的美的形式。因此,形式的完美程度的确影响观赏石艺术品位的高下。

观赏石的自然属性,决定它的形式表现有其自然的特殊性,是其自然形态与美的形式或形式美的偶然巧合。这种巧合决定其审美价值,也决定其稀有珍贵。但也决定其美的形式或形式美的完美程度,只能相对于自然属性的观赏石之间,而不能相对于别的艺术品类。这一点尤需厘清,否则对观赏石艺术品位的评判就容易错位。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问题,笔者认为从观赏石的自然属性角度来认识理解,有以下四点需要引起重视。

一、由形式决定内容,是观赏石的自然特性

形式与内容谁决定谁这个美学理论上的分歧本文不去讨论,而从观赏石的自然资源特性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正因如此,一方观赏石在不同的人眼里,会产生不同的主题赋意。这就是观赏石的发现美性质,亦是赏石乐趣的重要动因。

大自然的特定环境条件造就观赏石一定的美的形式。红水河的地质水文条件造就摩尔石的形式相似抽象雕塑,贵州盘江石的表现形式决定它看上去是瀑布的内容,大自然不会因人对内容的需要,才选择生成这种形式。长江画面石有很多相似各种平面艺术作品的画面形式,是长江上游的地质水文环境条件决定的。太湖石、灵璧石的造型,决定它是一种古典意象趣味的形式。同一自然环境条件造就一批相似特征的石头,成为一个个大石种,同一石种又以共同审美特征演绎出千姿百态的石头个体,社会共同的审美观念在石头上的投射,赋予它们的价值,成为人们发现、解读、选取、赏玩的观赏石。人不可能根据审美内容的需要,去决定石头呈现什么样的形式,要达到多么美,去要求大自然。长江上游的地质水文环境条件,出不了摩尔石也出不了盘江石。只有大自然造就的这些美的石头被发现,人们才从它的完美形式上解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图1“狂欢节”,画面接近艺术创作的写意笔墨以及光影表现,构成石头使人感兴趣的形式——动态强烈的群体人物大场景,让人联想到狂欢节夜景的内容。

二、观赏石美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人类创作艺术品会考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自然存在的石头则不同,没有冥冥意志去规范它的形式表现,只有其中极少数因符合人的审美目的性而被发现。石头自然存在的独特形式具备赋意好题材的条件,合乎人的审美目的,珍贵难得,加之相得益彰的赋意命题,使之成为一方有价值的观赏石。反之,平庸常见的石头,虽经“高大上”的命题渲染,缺乏艺术形式表现的和谐统一,也不可能成为高品位的观赏石。如一枚剪影图形呆板的人物画面石,即使人物形象可挂靠伟人高士之类的主题,但背景是很多与人物相悖的干扰,画面紊乱无序,缺乏艺术的概括性与表现力,不能成为美的形式,给人审美愉悦,就算有一个诗意的题名,也不会因此就提升了价值。

观赏石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珍稀的自然资源,它巧合于人类的艺术审美形式完全出自偶然。因此,对它的赋意与鉴赏,都应怀着一种敬畏之心,依其美的形式予以恰当地解读,不可将悖于形式表现的主观意愿强加于天然的石头。不顾观赏石的整体和谐,脱离赏石审美的轨道,一味追求主题,用文化名义掩饰对主题的牵强附会,是对赏石艺术的偏离。

2014年4月,笔者组织了一次长江画面石与绘画艺术的跨界交流,来自四川省内的艺术家们,一方面对长江画面石赞不绝口,认为是自然界中非常美的东西,稀有珍贵,“堪称国宝”。

三、对观赏石的形式表现,要从自然属性角度去把握

在赏石实践中,经常会碰到人们对石头的过分挑剔等极端现象。常见有人对画面石的评判,忽略其自然特性,以绘画的完美图式或物体具象度去要求。而不是从画面石的特殊表现形式,结合绘画艺术的共性去评判。 如对最经典的长江画面石,以绘画艺术作品来比照,无疑有不小的差别: 绘画艺术作品的整体布局、细节刻划、笔法线条、颜色层次等,画家都会追求最佳艺术效果去尽力创作。长江画面石的精彩画面,是长江上游特殊地质条件与地壳运动、地理环境共同反复作用的偶然产物,其形成因素已经非常复杂,绝不可能服从人的认识需要而生成。但往往又以人们不曾习惯的美的形式出现,这是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因此两者不具可比的基础。但它的确又包含绘画艺术的某些形式因素,它的表现又比绘画作品更不受约束,不露雕琢气,可以很好地表现各种不同艺术品格,甚至超越绘画艺术所能达到的表现手段。观赏石因自然属性,常常呈现这种不足与超越姿态。例如图2“槐荫归侣”,古木、人物都极具概括性,形象意态自然生动,色彩丰富而协调,构成统一和谐的画面形式,整体呈现自然浑厚的古典意味。它已包含很多绘画艺术的形式因素,在天然画面石中已极为可贵。但以绘画艺术为范式去挑剔,细节与石型就会找出好多话来说,这是自然属性的观赏石与艺术作品的不同之处。

画面石的形式与绘画艺术的构图、细节表现的共性与差距,单纯从横向去作一般意义上的评价,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对长江、黄河及其他水石类画面石的艺术形式表现、纵向的全面把握相印证。

四、赏石艺术不能脱离赏石审美的方向

一旦强调观赏石形式的自然特殊性,又最易滑向另一种极端现象,就是脱离赏石审美,一味猎奇。赏石不顾整体形式的协调表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肆意附会,过度解读,唯主题是论的赏石理念。最常见是对热门主题的附会,只要光头就是佛,不管有无安祥静穆的庄严气度。稍具女像就是观音,不顾有无雍容仁慈的端庄仪态。为一根生硬弯曲的线条附会成龙而津津乐道,却对有强烈艺术表现,而不能一眼明确是何物体的画面不屑一顾。对石头局部具象出奇特别留意,对其整体意味气韵浑然不察。曾有赏石理论家把“形象失真、主题不明”定为丑石的典型表现予以批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奇石是大自然造成的,应是越像越好”。这类观念追求简单具象明确的主题,不考虑形式在赏石艺术中的审美意义,把本应丰富多彩的赏石审美,限定在窄小的具象范围内。受这种背离赏石审美的观念影响,找主题赏石思维,成为一种风气。

绝大多数观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不可能达到人的理想要求,但又常常突破了人们认知的固有艺术表现形式,成为观赏石独有的、自然与艺术交叉结合的审美形态。例如图3“印象徽州”,画面独特的形式构成,并不像绘画的徽派建筑物,却很容易让人弃形取神,联想到徽州的马头墙,较写实的马头墙绘画更具概括性与穿透力。

观赏石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形式表现规律性,探索由自然资源占决定因素的赏石艺术的内在规律,与艺术交叉、重合的审美界定,即赏石美学。期待赏石界不断地深入探索研究予以揭示,充实赏石艺术的理论体系。以当前的赏石现状,笼统地谈形式的完美程度决定观赏石的艺术品位高下,没有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很难推广运用于实践。

猜你喜欢

赏石观赏石石头
别小瞧了石头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赏石拍卖新观察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观赏石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石器·观赏石特色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