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梦征程
—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发展之路

2015-07-08熊之凡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

国际太空 2015年7期
关键词:东方红研制航天

熊之凡 (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

回梦征程
—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发展之路

熊之凡 (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

2015年6月29日,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西南电子所成立为其建所标志的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以下用原名504所)迎来五十周年华诞。若追溯到504所组建的源头,则是1957-1958年的事了。

504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贡献

1 概述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起步。毛泽东主席在当年一月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随之国务院组织制订了我国1956至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并将规划提出的57个项目中的喷气与火箭技术、原子能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作为优先发展项目。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来临,1958年毛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更进一步加速了中央关于发展火箭、导弹、卫星等尖端技术的决策。

为了适应国家高新尖端技术发展需求,中科院及其所属地方部门,迅速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新兴领域着手组建机构,进行人才的组织与培训。中科院北京电子所,中科院四川、云南、贵州分院一些相关技术研究部门正是在此形势下,于1960年前后相继成立。此后,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四川、云南、贵州相关机构,在1963年曾作大幅调整,整合成立了中科院西南分院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电子所于1962年对专业结构也作了重组,分出了声学部分。1965年,为贯彻中央三线建设方针,也为了更好推进空间电子技术发展,中科院党组决定,中科院北京电子所无线电部分与中科院西南分院电子所整合,成立中科院西南电子所,并汇集四川成都,这就是504所的前身与源头。

几十年来,504所几乎参加了我国迄今为止的所有重大航天活动。它的发展与国家空间事业发展同步,可以说,也在相当程度上见证了我国空间技术与事业,特别是卫星有效载荷技术与事业发展的进程,记载着几代航天人奋斗的艰辛与创下的业绩,经历了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的历程,留下了从技术准备、技术试验到工程应用的足迹。

几十年来,504所的发展进程可以说先后走过了起步创业、奋斗奠基、应用开拓阶段,正迈入一个提升跨越的时期。其发展既体现在任务技术的拓展,也表现在家园建设的业绩。经过几十年奋斗,504所已发展成为我国空间电子设备和航天器有效载荷领域最重要的科研、生产和试验基地。几十年来,作为中国航天滚滚洪流中的一股源泉,504所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党的英明决策和指引,离不开国家和整个航天团队的协同与支持,凝聚着几代航天人孜孜以求、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2 起步创业(1960-1975年)阶段

1960-1975年,大体可视为504所发展进程的起步创业阶段,它主要包括中科院西南电子所建所前后组成源头、结构的搭建,业务方向的认定,“两弹一星”等任务的实施,隶属关系的变迁,家园建设起步的艰辛等内涵。

建所伊始,国家有关部门对504所研究方向的定位,先是开展卫星和飞船电子设备以及相应技术研究、飞机机载雷达试制及相应技术研究。随后又进一步明确为卫星、飞船及其它空间飞行器专用电子设备技术抓总、研究、设计、试验及定型,进行空间飞行器与地面及空间飞行器之间通信、图像传输及电子对抗技术研究。在这一时期,根据定位科研方向和“两弹一星”任务的牵引,504所在空间电子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原子弹高空引爆高度测量及冲击效应测量装置研制、单频多普勒卫星遥测定轨和东方红-1卫星东方红乐曲地面接收装置研制、双频多普勒遥测测轨定位系统研制、返回式卫星星载回收天线及信标机研制、701-5引导雷达及信标机研制、645机载跟踪截击雷达和656机载防撞雷达研制,以及“灯塔”导航卫星、曙光号飞船任务论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工作。

在这一时期,504所完成了相当数量的地面设备和部分星载设备研制任务。在组织上、实践上确立了该所作为我国空间电子技术专业研究所的方向与地位。东方红乐曲的传播、蘑菇云的升起,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崛起。504所在我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两弹一星”及返回式卫星任务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645机载雷达是我国第一部单脉冲机载雷达系统,它的小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为当时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时期,504所参与研制的双频多普勒卫星测轨定位设备,作为我国首批卫星地面测量观测系统,被配置于全国11个地面台站(含2个活动站),并在其后30年间,在我国航天测控装备发展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首台设备被航天测控装备博物馆珍藏。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这一时期和后续奠基岁月,504所航天人在诸如陈芳允、曾邑铎等专家的引领下,不仅是众多航天系统电子设备研制的主要力量,而且他们在我国航天创业奠基活动中,在我国航天通信、测控、导航等众多大系统体系、体制论证决策工作中,也做出过重要贡献。

在这一阶段,504所隶属关系的变迁也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1965年,中科院北京电子所无线电部分与中科院西南分院电子所在四川成都汇集,标志着我国在12年科学发展规划指引下,于1960年前后组织调整形成起来的北京、四川、云南、贵州科学院所属空间电子技术研究队伍的整合,初步形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中承担电子设备研制的一组重要力量。

1967年,国家为了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空间技术研究力量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形成拳头,也为了减少当时文革的干扰,保证东方红-1卫星研制工作顺利实施,中央责成国防科委以中科院相关机构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纳入军队建制。1968年西南电子所被划归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授予空间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4研究所的称号。“504”的代号从此面世,成了几十年来我国空间电子技术领域一支有影响的队伍的标记。

1974年,504所跟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整体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从而完成了从中科院到国防科委,再到第七机械工业部隶属关系的转移。

为了满足科研生产任务的需求,在此期间504所在四川大邑曾实施过511工程、在陕西长安实施过2043抱龙峪工程、在西安市实施过2043-691工程的建设。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504所这些早期家园建设工程都未能最终定点成型。1968年,中科院西南电子所划归国防科委建制,经上级安排,504所受命迁西安暂住终南山脚、原属于505所三线备份基址的长安王庄112大院。一个占地200亩的三线基地,成了504所、505所两个单位共同工作、生活的家园,为504所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生活场地。尽管条件十分艰苦,504所航天人克服种种困难,仍依托这片土地,与兄弟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广泛的外部协作加工等措施,解决了当时自身生产制造能力不足的困难,圆满完成了这一阶段所承担的国家任务,成功迈出了进入航天的首步。1968-1983年,整整16年岁月,504所老一代航天人,本着对党和人民、对航天事业的耿耿忠心,在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他们远离家乡故土,远离父母亲人,为了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在偏远的乡村,默默耕耘,住在每户10m2的宿舍,经年过着简朴、单调的生活,但始终埋头苦干,勤奋工作,而且无怨无悔。

这一期间,504所为东方红-1及返回式卫星等任务完成了大量研制工作。1975年底在册职工679人,固定资产原值1342万元。

3 奋斗奠基(1976-1990年)阶段

1976-1990年,大体可视为504所发展进程的奋斗奠基阶段。在起步创业阶段所作的必要的组织与技术准备,为这一时期我国空间技术进入全面的技术试验阶段和建立较完善有效的高技术、大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创造了基础条件。在此期间,504所的任务和技术研发活动,可以主要归纳为“三抓”与“双四”。2043首帕张工程的完成是504所家园建设的重要进展。

随着我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也考虑到卫星等任务的需要,早在1967年,国家就提出了建立718远洋测量船工程的规划,但由于文革的影响,加上工程本身的艰巨,进展一直缓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项工作在中央的大力推动下全面提速。1977年,中央批准了包括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广播卫星在内的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十分有名的“三抓”任务,并分别被赋予580、9182、331任务代号。远望号测量船作为我国研制的第一代海上综合测量跟踪站,代表了当时中国在造船、航天、无线电电子、光学测量、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最高水平,有“海上科学城”之称。在“三抓”任务中,504所承担了718舰载双频跟踪设备、弹载信标机、东方红-2通信卫星天线、转发器、应答机、以及450-1地面测控跟踪设备等项目的研制任务。这些工作,无论是从技术内涵,还是从任务系统功能看,都处于工程任务十分重要的地位。504所航天人出色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任务,攻克了大量的关键技术,解决了众多工程难题。

“三抓”是504所这一时期的头等任务及核心工作,经历了这些归属于运载火箭和通信卫星有效载荷与跟踪应答完整系统的研制。通过对这些大型地面、海上卫星测控设施的研制,504所完成了许多在我国航天系统技术发展进程中从无到有、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这些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填补了当时我国航天技术的空白,在我国空间技术进入试验阶段的岁月,为我国空间技术试验验证任务的顺利完成立下过应予永记的业绩。

“三抓”任务的完成、我国卫星海上测控能力的形成和许多工程技术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空间事业发展中许多核心基础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国航天大系统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任务的磨练,504所在空间系统电子设备的系统和单机级设计、制造、试验与系统项目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与锤炼,为以后技术和工程实践积累了先期的宝贵经验,而且这些收获与进步,在随之进行的“双四”研发任务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完善、提升和发展。

这里所说的“双四”任务,是指这一阶段504所在CCD光学遥感和实时数传方面的开发工作,以及东方红-2之后,504所开展的东方红-2A卫星研制活动。

1979年,504所开创性地提出了在我国返回式卫星上进行CCD电视图像传输试验的建议,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这在当时国际空间遥感技术领域也是一项创新性前沿活动。1982-1985年期间,504所先后研制了四套全色CCD光学遥感相机和实时数传系统,并配套建立了西安、莱阳地面接收站,成功进行了四次搭载飞行试验,为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84年,在东方红-2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之后,国内对卫星通信需求的呼声迅速高涨,而东方红-3卫星从技术与工程实施难度上还难于跟上应用在进度上的需求。于是上级决定,在东方红-3之前,再研制4颗东方红-2A通信广播卫星。这组卫星虽然性能指标较东方红-3要求低,但无论在功能和所用方案体制上,较东方红-2仍是大步跨越。504所克服种种困难,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在1988-1991年完成了4颗卫星载荷研制,保证了当时国家对卫星通信的迫切需求,实现了从东方红-2到东方红-3的平稳过渡。

另外,在此期间,504所研制的我国第一部10m 的X-Y结构大型520天线,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该天线与450-1初样设备结合,也在东方红-2任务中做出了贡献。

可以说,我国空间技术,从技术准备到进入试验阶段,504所在我国卫星跟踪测控、卫星通信转发、卫星CCD遥感与数传等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时期的工作也为504所作为我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主力军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必须提到的是,在这一时期,504所努力实施了空间技术成果向武器装备、民用系统的应用转移,特别是在无人机测控、医疗电视、开路电视等领域都开展过大量的研发活动,并取得重要成果。

在这一时期,504所家园建设活动由于全面实施了2043首帕张工程,自身家园建设工作终于在1978年全面开工,1983年前后投入使用,1985年通过全面竣工验收。504所自1965年建所,经过20年的努力和变迁,终于结束了家园流离、寄居的境况。但由于受原有建设标准与投入的约束,2043首帕张工程完成后,在保证当时任务和全所职工生活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继2043首帕张工程验收后,随之又实施了“七五”东方红-3专项技改,投资2432万元,增建了诸如卫星总装联调大厅、天线测试场、电子楼等研发、生产、测试基础设施。同时,还先后在八里村购置了6幢商品房宿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职工住房的困难。经过2043首帕张工程、东方红-3技改工程、八里村宿舍建设,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504所自建所以来,在家园条件保障层面终于完成了奠基。

在此期间,504所除完成大量陆海航天系统设备研制任务外,还参与研制并成功发射卫星数量有14颗。1990底,504所在册职工1258人(其中离退休77人),固定资产原值增至5961万元。

4 应用开拓(1991 -2005 年)阶段

1991-2005年,大体可视为504所发展进程的应用开拓阶段,它从一个侧面留下了中国航天从技术试验进入工程应用的足迹。在此阶段,就任务技术范围而言,主要有“新老三星”的研发和导航卫星及载人航天系统研发工作。家园建设则主要包括“八五”、“十五”技改和这一时期涉及航天大厦、安居工程等项目的建设。

在此期间,以东方红-3通信广播卫星、风云-2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1遥感卫星为主要内涵的应用卫星的研制,揭开了我国应用卫星体系建设的序幕。504所承担了上述3种星(后称“老三星”)全部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为相关工程系统技术的突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贡献。当时,曾提出过“保东方红-3就是保504”的口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任务的艰巨和504所老一代航天人艰苦奋战、勇于担当的精神。

“老三星”作为我国大型工程应用卫星研发的先驱,为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永恒的丰碑。同时,它艰辛的研发过程,尤其是东方红-3、风云-2首发星曾经出现的意外,又不能不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刻骨铭心的记忆。经历那难于言表、痛彻心灵的时刻,它给我们带来过受挫的悲伤,也给过我们挺起胸膛、继续坚强奋进的力量。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方红-3通信卫星研制中,当时难度很大的天线系统曾与联邦德国MBB公司合作,第1颗东方红-3的天线由MBB公司提供,但由于发射中火箭推进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卫星失败。所以,第2颗东方红-3必须尽快完成天线馈源的国产化研制工作。为此,504人曾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但也踏上了空间天线登上中国领跑地位的征途。504所在资源-1的研究之前曾经历过实践-3预研的过程,进入资源-1项目时,国家做出了与巴西合作的决策,这是我国卫星研制与国外的第一次全面合作,504所有幸最早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不久,504所还随之开展了资源-2遥感卫星、北斗-1导航卫星、中星-22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它们被称为“新三星”。这些技术涵盖通信、遥感、导航应用领域不同类别有效载荷的研发,对开拓我国应用卫星体系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6种卫星虽然在东方红-3 、风云-2首次发射过程中曾经历曲折,但在2000年前后,都连续顺利发射成功,立下了我国应用卫星技术发展的一座丰碑。

另外,在创业阶段曾启动但又中止研发的导航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在国家“863”计划的推动下又重新启动。我国以“双星定位”体制工作的区域导航卫星系统先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504所承担了全部有效载荷研制重任,巩固了导航卫星领域研制主力的地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虽然由于当时504所“老三星”和“新三星”攻关任务繁重,使相关任务安排受到一定影响。但在神舟-1到神舟-6任务中,504所在“神舟”飞船仪表照明系统控制器、多功能显示器、测控分系统返回舱的高频网络、海事终端等设备研制以及大规模软件的开发方面都做出了十分出色的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开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504所多项技术及设备受到首届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在此期间,由于卫星体系建设的推动,所以多星并举、多类技术攻关并行。504所在航天工程系统管理方面也作了系统且颇有成效的探索,对航天任务的规划、组织管理能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确保“老三星”和“新三星”任务的研发,为第一代应用卫星研究成果及产品质量的保障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为推进技术的先期开发和许多预研项目,尤其是微波遥感与激光技术类载荷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拓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504所还完成了诸如指令与数据采集(CDAS)气象卫星应用地面系统、卫星通信地球站、卫星电视单收站、“北斗”导航用户接收机和其它应用装备的研制与技术开拓。另外,针对发展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及高速数传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需要,504所还精心策划、积极推进完成了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与建设。

在这一时期,504所家园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八五”专项技改为依托,新建了有效载荷综合楼、电磁兼容(EMC)和例行试验室、高压电缆等基础设施,增补了近200台/套工艺设备。通过研保和批产能力建设,构建了唐家岭大型装配、总装、试验(AIT)厂房,增补了天线及无源部件多类加工测试手段,填补了在无源互调测试方面的空白,增补了载荷系统设计和可靠性分析手段,形成了年交付5~6颗的星上载荷系统、600~800台/件年正样产品的研制能力,为这一时期应用卫星研制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研制任务需求为背景的条保能力建设工程的实施,更明确了我国型号创新研制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并行推进的新模式,为后来的条件保障能力的建设管理体系与工作规范的建立与制定,为技改建设人才的组织培养和水平的提升等,都是一次有重要影响意义的转折。另外,在此期间,通过集资、自筹等方式,以航天大厦,28号、88号、89号高层住宅,以及明德门、唐园等宿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用产业开发与安居工程实施,在推进504所民用产业发展和改善职工生活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504所的发展注入历史性的贡献。

这一时期,504所还对从事空间载荷专业技术领域做过更明晰的梳理,较前期做了新的拓展与归结。进一步明确了以空间天线技术、空间微波通信转发技术、空间遥感与目标探测识别技术、高速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空间时频系统及星座组网通信测控技术、测试试验与特种工艺技术为主要专业领域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后续研发及承接任务的方向。

这一阶段,除研制地面系统任务外,504所参与并成功发射的卫星数量有22颗,2005年底,504所在册职工为1597人(其中离退休491人),固定资产原值增值3.36亿元。

5 提升跨越(2006 -2020 年)阶段

2006-2020年大体可视为504所发展进程中一个提升跨越阶段,实现了从研究所到研究院体制的转变,研制任务与产能快速提升,家园建设实现飞跃性的拓展。

在这一时期,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建设,经济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国内外环境也今非昔比,国家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持、投入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另外,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在运载技术、卫星平台技术、载荷系统基础技术方面已趋成熟,有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快速前进的可能;再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已响彻神州大地,成为亿万人民的共识。在国家2006-2020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许多重大专项的提出和实施,为504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众多的机会。

此间,504所在其传统技术研发领域,在中继跟踪天基测控、星间链路星座组网、移动通信处理转发、微波遥感雷达探测、时频基准导航定位、大型可展开天基重构、系统仿真数字制造、高密组装芯片集成等多类技术和系统,在空间技术向武器装备和民用产业转移方面,在归属“863”、“973” 、探索一代与科学基金等基础项目方面,都加强了开发研究的力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504所研制的测速测距敏感器为嫦娥-3落月任务圆满完成做出突出贡献

2006年以来,我国卫星研制工作进入了由研制应用型向装备和业务服务型,由国内服务型向国际国内市场型转变的新时期。空间系统的研发更加强调体系统筹,提升技术内涵,关注应用效益。在此期间,504所研制任务得到迅速扩展。每年初、正样载荷系统的并行研制卫星数量达到了两位数,其归属和应用跨及通信、导航、载人航天、对地观测、深空探测、新技术试验与空间科学各种系列。“中星”、“鑫诺”、“遥感”、“嫦娥”、“天链”、“海洋”、“天宫”等一大批新型航天器载荷的研制,标志着504所卫星有效载荷研制、集成水平与能力正实现一次新的飞跃。为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等研制的多颗涉外卫星,在我国卫星有效载荷技术走向国际市场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504所系统参与导航卫星一、二、三期系统工程论证及工程研发,参与“嫦娥工程”的“绕”、“落”、“回”各阶段系统论证与设备研发,参与无人、载人“神舟”飞船以及空间站系统论证与设备研发,进一步拓展了504所在航天器载荷系统层面的研发范围与能力。

2008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站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推进我国卫星产业长足进步、快速提升空间有效载荷产业化能力的战略高度决定,以504所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后又在2010年12月30日决定,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更名为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毫无疑问,这一体制和方向定位的调整,在504所发展史上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为504所后续发展更清晰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504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504所必须在引领我国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技术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做出更为出色的担当。

西安分院成立之后,遵循产业化发展目标和思路,按照建成国内最强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空间飞行器研制产业化基地的战略目标,精心策划,整合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了包括微波技术、天线技术、空间通信与测控技术、卫星导航与星间链路技术、空间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空间雷达技术和空间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在内的六所一中心研制体系结构,完成了在这一时期研发生产体系的重大调整。

这一时期,随着研制任务数量和产能规模需求的迅速拓展,随着空间载荷技术开发内涵的变化与提升,通过自筹和 “十一五”、“十二五”条件保障技改项目的支持,504所家园条保能力建设,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建了空间有效载荷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并按照生产线的模式,增补重组了相关工艺设施,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空间电子产品制造体系能力,为504所研发任务及交付产品数量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现已初步形成年15~20颗卫星载荷配套,年交付数千台初、正样产品的研制生产能力。二是通过这一时期建设,504所为适应当前与后续新系统创新型研发工作,构建了一批在国内外均属高水平的大型基础试验设施,如高性能紧缩场、大水平近场、天线无源互调检测(PIM)暗室、南区天线远场及星间链路测试试验系统、大型高低温模拟系统,它们对504所后续系统研发创新工作必将发挥有效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三是504所东区、南区的建设已初步成型,使504所形成了规模、能力都更加强大的相对完整的体系格局。504所占地面积,已从204亩扩至1500亩。

2014年,504所实施了新区入住的搬迁,这在504所发展史上无疑也是一件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既是量的拓展,也包含质的飞跃。新的搬迁让我们永远牢记创业的艰辛,新的搬迁再度留下了504所航天人驰骋疆场新的足迹,新的搬迁展现了我们英勇奋斗的最新成果,新的搬迁让我们听到了传承奋进的新的号角。

我们可以期待在这一阶段,我们现正为之奋战的导航卫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定将圆满完成已经规划的使命,504所新区规划建设的目标也将得到更完整的实施。

这一时期截至2014年底,504所参与并最终成功发射卫星数量108颗,在册职工为3285人(其中离退休613人),固定资产原值达38.4亿元(其中包含26.9亿在建工程)。

504所为神舟系列飞船提供了多个关键系统设备。图为航天员正在使用该所的多功能显示器

6 结语

我国航天事业及504所从起步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从“两弹一星”、“三抓任务”到10年磨一剑的“老三星”,从卫星导航、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几代航天人付出了难言的艰辛,也体味过许多成功的喜悦。伴随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504所在党的关怀和引领下,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奋斗,从小到大,跨越了道道沟坎,创建了光辉的业绩。504所从研究所走向研究院,正承担起更艰巨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征程上,504所正努力争取成为我国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和天基信息系统研发、集成的核心力量和主体、空间电子信息系统核心部件的产业化基地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骨干力量。

今天504所的发展,正步入一次新的转折,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开放联合的运管体系、融合推进的产业结构,将推动我们继续前进。回首走过的历程,人们不应忘记,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今日的硕果,离不开植苗的辛勤,眼前的辉煌源于昔日的星火。察看我们的足迹,回首那些曾使我们魂牵梦绕的场面,无时无处不映证着中华民族丰硕的智慧、超凡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要勇敢地扛起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

50年在人类发展史上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个人却可能是全部的一生。504所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了504所的发展,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已近暮年、有的正奋战在火热的前线,他们用自己的血汗,甚至宝贵的生命,培育了这片沃土,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焕发出了灿烂的光辉;他们用自己的坚强和忠诚,绘就了多彩的画卷;他们不曾有过奢求,他们不曾有过动摇。在我们迎来建所五十周年之际,我们一定要特别珍惜和传承这种精神。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正召唤着我们去铸就两个百年梦想,让我们更高地举起航天精神的大旗,以对民族和事业更坚定的忠诚与担当精神,为实现航天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Deveeopment Path of Cast-Xi’an Jnstitute of Space Radio Technoeogy

猜你喜欢

东方红研制航天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
“东方红英雄”家族面面观
逐梦航天日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