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的中国人物画体态传神性研究

2015-07-07王卫华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态

王卫华

摘 要:历来中国人物画传神性研究,从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到宋代苏轼对传神理论的发展,是注重通过眼神、五官特征等,以形写神,描绘出人物的精神和内在的个性气质。西方人物画善于从整体出发,同时能对人物形体、姿态等进行生动描绘,来表现人物“心神合一”。 我国西域龟兹石窟佛教壁画人物尤其是伎乐人物,受佛教的影响,受集印度、希腊、波斯等西方风格的犍陀罗艺术影响,并与本土艺术结合,除了眼睛,人物体态的描绘同样非常传神。通过人物眼神与体态协调统一,对手脚富有寓意的生动刻画,多变的S形身体曲线,及人物间相互的烘托呼应,多用夸张的手法等等,使人物很好的传达出精神、气质和内在个性。本文通过对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体态传神性研究,提出中国画人物传神,除了描绘眼睛传神的同时,应注重人物体态的传神性描绘,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精神个性气质。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  体态  传神性

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历来中国传神论,对人物以形写神,以及表现人物精神气质内在个性,取得认同。东晋画家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认识到对人物神情的刻画,是达到“传神”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眼睛,是人物神情传神的关键,总结出“阿堵传神”说。

但顾恺之提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指人物形体姿态的美丑,与传神无关,是需要进一步探讨。顾恺之画人,只要欣赏一下他的传世摹本《洛神赋》和《女史箴图》等,就可以想象推断:他在点睛之笔前,对人物形体姿态的刻画,应该是相当传神。洛神的安详神情,只有与回眸顾盼,衣带飘举的体态呼应,才能显现出深情款款的传神神情。试想,如果只有阿睹,去掉体态的回眸、衣带的飘举,洛神的神情是根本无法准确传达出来,更不用说传神了。因此人物传神否定体态之重要,是有待进一步深刻探讨的。其实,唐代的吴道子,极为注重“以形写神”,强调人物如雕塑,注重体态生动。但在中国人物画论中,体态传神的重要性及原理,都没有被深刻的提出与分析。在西方人物画美学理论中,追求人物精神和心灵的 “心神合一”的传神美,与东方是共通的。西方艺术的发源地希腊,把追求肉体与灵魂的和谐美,作为最高理想,希腊文称之为Kalokagathia(心身至善),这与中国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传神性如出一撤。

龟兹处在我国新疆,石窟壁画风格集希腊、印度、波斯等犍陀罗艺术风格,并与本土于一体,融合东西,是叹为观止的艺术宝库,其中的克孜尔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选择壁画中的人物,进行体态传神性研究,是缘起随中国美院人物画系去石窟考察临摹生活,产生的强烈感受:这些早于敦煌200年的佛教壁画人物,由于宗教更替发展,在公元14世纪,被伊斯兰教派人为抠去眼睛(挖去了人的灵魂)。这些经过千年的无眼人物(也保留了小部分未挖眼的),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却仍然让我觉得仿佛正在窃窃私语,并透过人物体态,似乎还可以想象看到了他们的神情。让我为之一怔:传神写照,为何失却阿睹只存体态的人物,却仍能让人深深感受到生动与传神?

同时,龟兹石窟绘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被视为中国画正统的中原绘画的影响上。且经一些专家学者研究,顾恺之的美学思想,与佛教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这些体态语言生动多样的伎乐人物,风格极具大胆、奔放、夸张、自由等的传神美,是研究人物体态传神性的有效案例。

一、影响和产生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体态传神性的外因:

1、龟兹石窟壁画的地理历史形成的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佛教传播路线影响龟兹佛教绘画的风格和特质。龟兹石窟群处于北传路线上:在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经安息(今伊朗)与印度交接处的犍陀罗地区,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以及各中亚小国,然后越过葱岭,通过丝绸之路南北道沿天山南麓到达龟兹,最后传入中原。由于传播的路线上有不同民族与国家,因此龟兹佛教艺术集具印度、波斯、希腊文化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与特质,当这些艺术与龟兹本地西域审美趣味的融合,出现了大量的裸体伎乐人物,使人物更关注身体的描绘,体态更显现传神性。

2、石窟型制决定画面构图,构图影响人物体态传神性

小乘佛教为了在有限的石窟空间,表现更多的本生、因缘故事,形成了有别于敦煌的,如四方连续的菱形构图为主的独幅画。每格菱形格内的佛教故事,既能拥有尽量丰富的故事内容,同时又巧妙地把佛教中的须弥山表现出来,所有菱形其实都是一座座山峰,这是绝妙的构图。人物的体态特征等造型就需要符合菱形格的构图,并且只有最典型与传神,才能来最好的传达佛教故事的精髓。如图1.克孜尔196窟菱形格中弹拨五弦琵琶的伎乐天,飞身而下的体态为了符合菱形构图,身体转成近90度;人物与垂直S型飘带,整体呈现出菱形。这样夸张的体态造型处理,反而使伎乐天人姿态更为生动有艺术性。

体态随构图变化夸张的艺术处理,也出现在石窟型制中不同的部位,产生了不同的构图与体态。型制中有上拱形、扇形等构图变化,使龟兹伎乐人物的体态造型随之各种变化。石窟周围的伎乐飞天,因摒弃了菱形格、扇形等框框,体态更为自然和奔放,如图2中的伎乐天,就明显感受到伎乐人物体态造型的自然、生动与传神。

3、佛教教义等的影响

佛教是形成龟兹石窟壁画的直接原因,佛教人物的姿态代表一定的教义和寓意,伎乐人物体态造型受佛教仪规影响最少,但多少还是看出体态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佛教一方面为了吸引信徒,传播教义,需要借助具体形象化的手段,对虚幻的图绘故事、佛教人物形象,力求传神,从而把幻想的东西,栩栩如生的传达给信徒,使信徒产生昄依之心。另一方面,也由于教义寓意的制约,人物体态手姿会有一定的要求。佛教手印等影响,会影响伎乐人物手脚姿态的一些样式,但也反而会促使体态的经典性。

4、佛教乐舞与龟兹乐舞的影响

舞蹈是用形体说话的艺术。舞者通过自身的丰富生动的体态,与音乐相合产生各种运动曲线,并与眼神表情呼应,传达出感情和神采。佛教本身就非常善于用音乐舞蹈,来宣扬其教义,认为乐舞也是人间的一种修行,乐舞对佛教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佛教壁画伎乐体态,汲取了龟兹等现实生活中的歌舞和器乐,直接刻画进入了壁画中。无论龟兹乐舞有“印度说”、“综合说”、“中原说”,都影响着龟兹佛教壁画中伎乐人物体态的造型。endprint

二、影响和产生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体态传神性的内因:

1、眼神与体态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人物传神性的根本

描绘人物的眼神,是神态的关键。神态要与人物心灵一致,首先要与人物的动作统一协调,动作又要符合神态的蕴意,从而能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是人物传神的根本。伎乐人物眼神与舞姿的高度统一协调,使伎乐人物深具有传神性。从遗留的完整的龟兹壁画伎乐人物上,我们都能看到这样高度统一于协调性。如图3伎乐中的舞者,眼神专注落在乐者手中的箜篌上,舞姿与乐器发出的节奏高度吻合。

2、富有乐感和多变寓意的手脚姿态,丰富了人物的传神体态

艺术家除了通过眼,还需要描绘手,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手,还往往被比拟是人的眼睛。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姿态,来自用多变的龟兹舞蹈,同时也有佛教舞蹈寓意的。舞蹈本身追求手姿和舞步的美感表达,追求它的变化与内心的活动相结合,准确传达出不同内心的情感。伎乐人物受龟兹音乐舞蹈影响,手脚姿态就已传神。其手势受佛教手印影响,如图4,显得变化多端。佛教手印注重形式与姿态造型,追求美感及代表一定的力量,是内心的表达,似千言万语只在手间,丰富了伎乐人的手姿态,如图5。从绘画艺术上来看,不管它表示什么寓意,每个手姿态准确传神,富有变化,与眼睛相辅相成,来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3、生动的人体S形动态线增加了人物的传神性

人体动态线是表现人体动作特征的主线。龟兹壁画受到印度尤其受笈多式艺术影响,三道弯式对于表达伎乐人物,是最为美好与传神的体态造型形式,使人物体态富有音乐节奏感与韵律美,增加了人物的传神性。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有时为了追求生动传神性,一个人物中会出现多个S形动态线。如图6 腰鼓舞伎乐,成竖S形人物的动态线,与腰部横S形的飘带,与人物甩踢成S形的双脚,与S形双臂交相辉映,使整个鼓舞伎乐人物,翻腾、灵巧有力,显得鼓声点点,增加了伎乐人的生动性、传神性。不同S体态描绘,由于不同的艺术处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如图 7,人物腿部直线造型,与S形运动的飘带形成强烈曲直对比,更具力量感。

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身体基本呈S形动态线,如图8,是人物体态基本造型,与其精神气质高度统一,与龟兹人的审美趣味相统一,与希腊印度追求S形造型美学特征等犍陀罗艺术风格相一致。

4、人物体态的夸张手法凸显人物的传神性

夸张手法是绘画艺术常用的手法,它能使艺术形象更具强烈的视觉感受,无论是人物形体的夸张,还是人物体态的夸张,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神韵。正式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才是人物变得更强烈更具感染力。这在龟兹很多的壁画人物中都能找到这样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特征,生动传神。

5、人物间姿态的呼应使人物传神更具个性

壁画伎乐人物画往往成组,这就需要通过呼应的姿态,这种人物呼应关系,普遍在龟兹壁画伎乐人物中,互相衬托出人物的个性,更为传神与强烈。龟兹壁画伎乐人物间,或头部相对,相向而行,形成生动和谐的呼应姿态。如图9克孜尔38石窟《本生故事》中,图10中,都透着这样的姿态呼应关系。

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通过大量丰富生动的体态语言,与眼神呼应,体现出人物的传神。这在当今许多优秀画家的作品中,同样能找到重视体态表达人物传神的作品。在当今时代,中国人物画创作,在积极继承中国传神论的基础上,更应抱有开放、创新的态度,从人物整体上把握人物的精神内在个性特质,在关注眼神表情的同时,积极把握人物体态的传神性。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下)》(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2014

[2]叶朗.《中国美学通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3]郑为.《中国绘画史》(M).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古籍出版社,2005.

[4]李春.《西方美术史》(M).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5]古希腊色诺芬,译者吴永泉.《回忆苏格拉底》(M). 1984.9

[6]霍普梅 译者瞿旭彤.《最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M).中华书局,2014。1.

[7]意大利翁杯托 艾柯, 彭淮栋译.《美的历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013

(注:为保护壁画,本文例举龟兹壁画图均为图片拍摄)

(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员  国画人物艺术专业硕士 浙江杭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态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浩然听笔走龙蛇,气格疏朗体态健——浅论“海上四大家”蒲华的书法
体态评估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性研究
傣族舞蹈中基本体态短句的风格特征及训练方法
翻斗鱼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
——体态律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魅力挖剪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