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算好“毁信拔旗”两面账

2015-07-06甄应然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斯科特科考探险

唐山市高一期末作文以“假如你是斯科特将如何对待阿蒙森的请托信”为话题。事情本身是这样的:首先踏足南极点进行科考探险的挪威人阿蒙森留下请托信,希望后继者将信转交挪威国王,以证明他是抵达南极探险第一人。而继他之后是英国人斯科特,他接受了前者的委托。传记作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记下此事,当中学语文课讲读这篇课文时,竟然有学生说:“斯科特可以拒绝阿蒙森的请求,毁了阿蒙森的信,拔了挪威旗。那么,他将成为第一。”

面对斯科特接受请托与少数学生的认识两种对立的做法,当然我会表态学习斯科特,摒弃“毁信拔旗”说。为什么要选前者而弃后者呢?

诚然,从道德层面讲道理有一定的力量。但是,还不能说服持此认知的学生,因为仅从道德层面讲道理,没有回应“毁信拔旗”后斯科特会不会成为南极探险第一人的说法。所以,我将着重从这方面讲点儿道理,算好“毁信拔旗”两面账。

第一方面,如我们学生所言,斯科特“毁信拔旗”。这样做的话,他将失去他所拥有的,同时也得不到想得到的。具体说,他会失去“南极科考探险伟大的第二人”之光荣称号,永远成不了“南极科考探险伟大的第一人”。阿蒙森的请托信掌握在斯科特的手中,无疑与斯科特组成牢固可靠可信的南极探险“互证共同体”。他能证明阿蒙森是第一人,同时,阿蒙森的请托信是他及其伙伴抵达南极点的铁证。如果毁掉这宝贵的信,他对人们说到过南极,何以为证呢?也许他会说南极有英国国旗,他手中有从南极带来的石头标本。

石头标本无法鉴定是采自南极的。而他们插在南极的英国国旗只有继他们之后踏上南极点的人回来才能有个说法。

但是,他之后的第三、第四……探险者会不会同他一样有这样的坏念头?刘向在《说苑·正谏》中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第二毁第一,第四毁第三……,这情景是可悲可怕的。所以,“毁信拔旗”的念头是不能滋生的。既损人,又不利己。

第二方面,与上述念头相反,斯科特把信送到了挪威,他向挪威国王证明是挪威人阿蒙森第一个踏足南极点。那么,他将成为挪威的尊贵客人。他是南极探险第一位伟大的信使,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南极国际探险伟大的合作精神开启者。尽管他罹难了,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他仍然享有这个荣誉,世界人民尊敬他!

当阐明了“毁信拔旗”说的错误之后,不得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在我们的中学课堂里,那些尚不谙世事的幼稚学生,面对英国人斯科特接受请托的高尚行动总是对应产生如此错误的下意识念头呢?这是令人反省的。

由此不禁想到网上流传的“中国式聪明”这一概念,其意是指少数在外国的中国人,借某些地方的所谓管理的“漏洞”,钻空子,搞投机,耍小聪明。比如,有的商场在若干时间内实行无理由退货,有些国人便买东西用若干时间再去退掉,不嫌折腾,自美其巧曰“不花钱用新货”。这种“钻空子”思维的确是我们一种丑陋的文化,且由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而输入到课堂上。某些幼稚学生的阴暗心理显示着我们相关教育的薄弱,我们还需要加强基本社会契约思想教育——“社会合作,使得对于所有人来说,过一种更好的生活成为可能”,这是一个文明的公民应该尊重并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是理应出现的应试例文,但是,没有哪所中学能推荐出与此文相类相近的典型例文,而提供的则是上述所谓高分试卷。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仅仅是运用了一种假言思维方法——“假如……,那么,就会……”——这种预设条件联想,就可以推断出“毁信拔旗”怎么样,“接受请托”又怎么样。以这样的后果性想象,有力地阐明为什么“接受请托”,又为什么摒弃“毁信拔旗”。很显然,这样的假言条件判断要比“诚信”之类的道徳性论述更有力量。

实事求是地问一声,如此算一算,这样的思维有多难吗?为什么我们的考生就想不到呢?很简单,老师没有教呀!老师就满足于“观点+例子”的大模式,指望学生“自主、探究”新的应试写作思维方法,岂非怪也?难道这不是语文课思维方法教育孱弱单调造成的吗?

怎样从同质化思维

走向多元的应对

之所以一个班、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市的学生,不分所谓一流学校,或者兜底学校,绝大部分“异笔同想”写“诚信”,是因为老师所教大都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就没有关于思维方式的教,我们的学生只会作单一的道德判断。同学们的文章立意是对了,但语文教育在这道试题面前失败了。语文教与学必须是融灌思维方式的教与学。

还以这道作文题为例,应试的思维方法是多样的,有更阔远的思维空间教学生去神遊。以前面“甄应然”的文章为例,从哲学思维方面论是“两面思维”,从逻辑思维方面论是“假言思维”(即“条件预设——假如……,就会……”)。所以,语文课中要有哲学思维与逻辑思维。

比如,学生应该知道:试题面对同一对象提供了两种矛盾的认知或做法,这是一种“信息对立型试题”,考生对事物的判断,要树立这样一种明确的意识——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做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认识或采取两种相互矛盾的做法,我们不能马虎地都予以认同,它们之中必有一错,要有鉴别。诚然,“毁信拔旗”与“接受请托”具有明显的道德意识差异是容易分析的。但是,像2014年夏季高考全国卷“以山羊过独木桥”材料作文,面对两种矛盾的做法——“坚守比赛规则”与“逾越游戏规则”——的选择,大多数人偏偏选择不讲“游戏规则”,语文课白上了,70%以上的教师与学生不会分辨是与非,这是笔者抽样调查后的结论,不信者可以试一试。

比如,学生应该知道:如何以一个普遍认可的公理为大前提,去为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做辩护,找答案。

就斯科特这道作文题,可以分以下三步程序来论证:

第一步,先提一个为社会公认的常理——“合作,是一切正义事业得以发展的前提”。这是一个公民应遵守的社会契约。

第二步,提出要论证的问题——斯科特作为一个文明的公民在对待阿蒙森请托事件上坚守了合作契约。

第三步,得出结论——斯科特精神将会促使人类合作探索南极取得更多成果。

这样一步一步有理性地推导,每一步再配以相应的论证。比如,前不久,俄罗斯一艘科考船在南极陷于冰冻之中,中国科考船“雪龙号”驰援,并险些也陷于冰海之中,后经努力,大家都平安脱险。“雪龙号”的行动就是斯科特精神的延续,这种延续传承是人类南极科考取得大发展的保障。

这样一道作文题有许多的理性思维方法,这都是语文老师应该会教的,中学生应该会的。

这样,我们不就从单一的道德判断——“诚信”——中突围出来了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斯科特科考探险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恐龙跑得快吗
去探险
湖人主帅斯科特下课
跟踪导练(四)6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第一次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