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军为什么要冒险潜伏?

2015-07-06光亭

华声 2015年9期
关键词:炮兵敌军分队

光亭

前几日,加多宝侮辱烈士的恶意营销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在谴责这种不道德行为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场关于先烈精神的思考与探讨。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以及所谓人体生理极限的讨论都非常热。就以邱少云的事迹来说,几乎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烈火焚身上,而关于志愿军为什么要采取潜伏,又是如何潜伏的,却很少有人谈起……

为什么要敌前潜伏

抗美援朝第一阶段时,在志愿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攻三个山头,不守一个钟头。”

这反映出志愿军部队都宁愿进攻,而不愿意防守。因为防御时要承受美军飞机大炮的猛烈轰击,在火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确实非常艰难;进攻时只要冲锋果断,美军炮火往往来不及反应,就已经冲上阵地和美军短兵相接了。

但是到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阵地战阶段后,情况就不同了。以上甘岭战役为代表,志愿军全面采用坑道防御战术,加上炮兵力量的增长,已经可以有效组织防御。而在进攻方面,双方的防线都相对稳定下来,防御阵地的构筑越来越坚固,志愿军要想在美军巨大的火力优势下攻下阵地,也就越来越困难。

特别是如果阵地前是开阔地,基本就是被美军火力全覆盖的死亡地带,几百米的开阔地,一个连冲过去,最后就只剩下一个班都是常有的事情。比如上甘岭战役中,在通过美军炮火封锁下的一千多米开阔地时,1个一百来人的连队就伤亡了72人!

另外,美军当时掌握着战场制空权,所以志愿军很少在白天主动进行作战,进攻基本都是在晚上。如果两军阵地之间距离较大,从天黑后开始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再发起攻击,就算比较顺利,拿下阵地也要凌晨时分了,还来不及巩固阵地就已经天亮了,天一亮美军就会在优势火力下反攻,便很难顶得住。

这样一来,进攻战反而变得比防御战更困难。进攻具有大量坚固永备工事的筑垒地域,就成为志愿军在阵地战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解决在接敌运动中减少敌军火力杀伤。志愿军这才想出了剑走偏锋的敵前潜伏的险招,因为敌前潜伏虽然风险比较大,但既可以避开美军的火力封锁,又可以节约战斗时间,还是利大于弊。

1953年5月,为了夺取北汉江东岸韩军据守的方形山阵地,志愿军第60军第180师集中第541、第539团各2个连约400人组成进攻分队,在前一天夜里进入敌阵地侧后树林里潜伏,整整一个白天,虽被敌人冷炮打伤数人,但始终未被敌军发觉。

当天晚上战斗开始后,志愿军炮兵5分钟炮火突袭,潜伏分队紧接着发起攻击,仅用14分钟就突入阵地并将守军一个营全部消灭,最终巩固住了方形山阵地。

这一战斗是阵地战阶段开始以来,志愿军首次攻占敌军一个营防守的阵地,也是第一次运用潜伏战术的成功战例。

潜伏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对于潜伏地点的选择。不是每个阵地都适合潜伏,所以要根据进攻目标的阵地大小,守军多少,地形怎样,进行综合考虑,最后才确定潜伏的地点。这是潜伏战术的第一步,必须非常谨慎。

其次,潜伏分队的挑选和动员。潜伏分队的规模主要根据攻击目标的情况来定,既要保证有一定的兵力优势,又不能太大,潜伏兵力大了,暴露的可能也就自然相应增大。所以潜伏分队规模也是要仔细考量的。至于潜伏分队的人员,必须精挑细选,一定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还要有过硬的单兵素质以及实战经验。

潜伏人员选好后,都会进行思想动员,使每个人都明确潜伏的意义,特别是把潜伏纪律牢牢地记在心中,树立宁可牺牲个人也要确保大局的思想。正是因为思想动员到位,才使所有的潜伏分队人员都有高度的大局观念和牺牲精神,在众多的潜伏战例中,像邱少云那样受伤之后坚持不动的英雄战士也不是一个两个。

然后,就要进行针对性训练,重点是要解决在潜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吃喝拉撒,比如咳嗽打喷嚏,比如蚊叮虫咬,还有怎样保证在潜伏状态下的通信联系,以及如何应付敌军可能的侦察或是冷炮。其中敌军的侦察活动是最有威胁的,所以潜伏分队进入潜伏地点后,后方的观察哨就严密监视敌军阵地动静,一旦发现敌军人员可能进入潜伏地点,就立即以冷枪冷炮射击迫使敌军人员退回工事,保证潜伏分队安全。至于敌军的冷炮,就只能靠潜伏分队自己了,即使出现了伤亡,也都必须遵守铁一样的潜伏纪律,不能有丝毫暴露。

实战中,通常是在进攻前一天夜里进入潜伏地点,要整整潜伏一个白天,直到第二天黄昏,天色黑下来之后发起攻击。如果有可能,还会在潜伏地点预先挖掘屯兵洞和坑道,以便于部队潜伏。如果阵地前有雷区,还必须先派出工兵提前悄悄地清除地雷。

只有经过这样充分的前期准备,才会真正开始运用潜伏战术。从1953年6月开始,志愿军的潜伏战术运用越来越娴熟,潜伏分队的规模也从最初的排连规模逐渐发展到营团规模,甚至出现了三千五百人的大潜伏。

最成功的三千人大潜伏

那是1953年秋季,60军计划挟夏季反击战役的胜利之势,继续发动秋季反击。这回60军选中的目标是883.7高地、949.2高地和十字架山一线,这块宽20千米,纵深9千米居高临下的山地,可以俯瞰志愿军纵深十几千米范围的阵地,对志愿军威胁极大。

在作战会议上,志愿军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提出敌我主阵地相距3000米,中间深谷相隔,可以让部队提前隐蔽在敌阵地前沿,第二天天黑后发起冲击,当晚完成攻击战斗,争取四五个小时抢修工事,补充弹药,天亮后就可有效反击敌人反扑。但是潜伏部队至少要3000人,这可不是几十人或几百人的小部队,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所以郑维山话语一落,全场一片寂静。只有60军军长张祖谅也认为敌阵地前沿长满茂密的灌木和野草,具备隐蔽潜伏的有利地形条件;敌所在高地附近有溪流,流水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潜伏的声响;运用炮兵火力对敌实施火力干扰,做好佯动和伪装;同时严明潜伏纪律;最重要的是三千人兵力在敌前潜伏,是从来没有过的,完全可以出敌不意!

根据这个大胆的计划,60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6月9日19时30分,潜伏部队总共3500人陆续出发,于10日凌晨4时前全部进入潜伏地点。5时过后,天就逐渐亮了。天亮后,敌军不时打上几发冷跑,到7时许,已有8名战士被冷炮打伤,好在他们位置比较靠后,按照预定计划,前沿部队派出小分队假装是侦察活动,将伤员运回。

但到了下午14时许,敌军的冷炮打中了535团5连战士张保才,他的位置距离敌军很近,所以根本不能包扎,稍有动作就会被发现。他以高度的牺牲精神和纪律性,坚持一动不动,直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20时20分,志愿军炮兵316门火炮猛烈开火,经过20分钟的炮击后,潜伏部队不打信号弹不吹冲锋号,突然紧跟着炮兵延伸射击的弹幕发起了冲锋,敌军根本没想到志愿军这么快就冲了上来,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仅仅15分钟,潜伏部队就突破了敌军防线,50分钟后就将敌军(韩军)第5师27团基本消灭,取得了辉煌胜利!

摘编自观察者网

猜你喜欢

炮兵敌军分队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新编制下陆军信息通信分队保障能力评估模型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陆军分队战术决策问题研究
新品“炮炮兵”系列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
忆志愿军优待战俘和瓦解敌军工作的成功经验
试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炮兵的运用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瓦解敌军工作的特点
淮海战役中瓦解敌军工作概述
长征中的红军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