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意山水有情,心怀凄楚难开

2015-07-03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石柳宗元朱熹

胡善恩

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湖南永州时写下的八篇山水游记中的一篇,作品寄情山水,抒发情怀,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探究柳宗元在此流露的情怀。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是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故又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学成就大于诗歌。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有《河东先生集》存世。

永贞革新

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唐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等,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仅180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

左迁永柳

因与王叔文政见相同,柳宗元积极参与了王叔文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即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在这里,他一待就是10年。815年,柳宗元接到诏书回京。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他回到了长安,但之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819年,宪宗大赦天下,柳宗元敕召回京,同年因病去世,享年47岁。

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仅193字,但却有形、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小石潭的风光美景,脍炙人口。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以下美点:

一、移步换景,结构严谨

游记散文大多使用移步换景构思,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它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就可以展现不同景物的风貌神韵,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构思亦如此。作品开篇未见其潭,先闻其声,然后由追索这一声音写起,依次展现竹林、水潭、水清、姿态各异的石头、摇曳飘拂的树木等等,向读者交代小石潭的整体风貌;然后取近景写潭中游鱼,再取远景展现西南潭水源流,最后作者移坐潭上,运用环视的方式写潭周围环境:幽深的竹林,凄清的氛围,直至“记之而去”。整个作品作者一步一景,不同的位置展现不同的景致,将小石潭的风景如画面般在读者面前徐徐打开,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圆合。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方式,属于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本文写小石潭风景,洋溢着佳山秀水的灵气,但也浸透着作者凄凉悲苦的感情。作者从京城被贬到荒僻的永州,政治上受挫折,心情也失意,只能寄情山水。幸好,这里有风景如画的大自然美景,让作者陶醉其中,因而他便将自己置身于如画的美景之中,自得其乐。因而他笔下景物都染上了喜乐的色彩,如文章听到水声“如鸣佩环”,便“心乐之”;见到游鱼“往来翕忽”,在作者看来,也“似与游者相乐”。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然而这种乐是暂时的,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是无法挥去和忘却的。小石潭景物的幽清很容易勾起他内心凄楚的情感,最终他只能落荒而去。这一乐一悲,透露出的是作者难言的悲凉凄苦。这种情感,不是直接吐露,而是借环境映衬而出,就显得含蓄蕴藉,富有匠心。

三、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写景,要抓其特征。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写小石潭,作者抓住一个“小”字,“全石以为底”,“鱼可百许头”,想象一下就会历历在目。写环境,作者绘声、绘色、绘形。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为比喻绘声,流水的清脆悦耳如在耳畔。“青树翠蔓”,“青”与“翠”皆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了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也能让读者体会到小石潭周围植被的葱茏。不但如此,写景时,作者还有意采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的手法,如写游鱼,有的“佁然不动”,静浮水中;有的“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动静搭配,相映成趣。而写西南源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不但有动静,更有明暗对比,西南的风景便如同图画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另外,点面结合,近景远景的结合,也使作品写景条理有序,层次分明。

四、骈散结合,语言生动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骈散相糅,长短交错。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句子连用。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文章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时整时散,如“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如“近岸”是散句,后接“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整齐的两字句,而后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四字连用。这种骈散兼用,使整个作品长短句相糅,感觉匀称而不呆板,节奏明快又富于变化,体现了整饬与参差相错的美。读起来起伏变化,节奏感强,流畅婉转,悦耳动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为坻( ) 翕忽( )

佁然不动( ) 悄怆幽邃( )

2.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 古: 今:

②崔氏二小生 古: 今:

3.一词多义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久居

以:①以其境过清 ②卷石底以出

③全石以为底

4.词类活用

①斗折蛇行 ②凄神寒骨

5.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突出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6.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全文写法是________,借小石潭________的景色抒发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作者如何写小石潭的水“清”。

一潭池水,融聚情怀。读完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我们再来读白荣敏笔下的梅雨潭,看他在这清清的潭水中又融入了怎样的情怀。

那一潭深深的绿

白荣敏

潭是梅雨潭,位于温州大罗山南麓的仙岩镇,800多年前,一位大儒的身影也曾在此流连,他就是朱熹。那天,这身旁之水已不是那细小而清澈的半亩方塘,而是一路跌宕而来的宏大之水,它汇集自大罗山深处,顺着山涧一路冲撞,经过了雷响潭、龙须潭、三姑潭,再到了梅雨潭高处的岩石上,而且,在奔赴深潭之前,还要在岩石的高处做最后一次悲壮的跌落。朱熹胸中起伏,却口中不语;同行的永嘉学派的陈傅良吟出了这样的诗句:“衮衮群山俱入海,堂堂背水若重闉。怒号悬瀑从天下,杰立苍崖夹道陈……”知音之言矣!

南宋庆元年间,“庆元党禁”发生,67岁高龄的朱熹被逐出朝廷,退避到了生养他的老家福建。回到老家的他不改教育家的本色,不顾年迈之躯,辗转各地讲学会友。

虽“苍崖夹道”,但朱熹一路走来却从容不迫。步履从容源自内心的强大和意志的坚固。他不在意功名,而更关心道德修养,关心民间疾苦;他阐发天人合一的形上论、一体两分的理气变化论、究自然之理的物理论,以及居敬、穷理、践实的道德修养论,引导人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格意识,增强主体精神的自调自律,并在文化命脉方面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生命;他还通过集注四书,发挥和强调宋代时代精神,阐述新的思想规范、伦理原则、人格标准、实践方法等,表现出理性品格意识的空前觉醒。

为了看望一同患难之中的陈傅良,朱熹一路跋涉来到了梅雨潭。那一天,朱、陈二人,一条瀑布,一潭水,成就了一道优雅的风景。这风景,恰如这一潭深绿上方的水流,纷纷扬扬,丝丝缕缕,飘逸如晚春的梅雨。

临别的前一天晚上,陈傅良设宴招待朱熹,并请朱熹留书纪念。在耳边隐然作响的瀑布声中,朱熹浓墨挥毫,写下“开天气象”四个大字,表示对永嘉学派及其陈傅良的嘉勉,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及其道学的期待。“开天气象”后来作为匾额留在梅雨潭近旁的仙岩寺,至今犹在。

那一天,我们游完梅雨潭,再经仙岩寺山门时候,我恍惚看见朱文公的身影,一闪,就消逝在那一潭深深的绿之中了……

(摘自《海外文摘·文学版》,有删改)

一池潭水,折射出的是朱熹崇高的人格魅力;流连忘返的,是作者对前朝古人的崇高敬意。作者巧妙地将风景与人格融为一起,情融景,景托情,整个篇章洋溢着动人的理性光辉。想一想,同为记游,本文和《小石潭记》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节选,完成下面题目。(2014福建省南安市卷)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心乐之

(3)潭中鱼可百许头

2.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两段多次出现“乐”,联系文段分析比较,柳宗元的“乐”与欧阳修的“乐”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1.chí;xī;yǐ;chuàng。

2.①古:离开,前往;今:到某地。②古:年轻人;今:戏剧人物角色。

3.可:①大约;②可以,能够。以:①因为;②表修饰,可不译;③把。

4.①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爬行)一样。名词作形容词。

②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形容词使动用法。

5.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的游览顺序;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6.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寓情于景;清幽冷寂;被贬的孤寂悲凉。

7.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侧面来写水的清澈;用“游鱼”“日光”反衬水清。

类文阅读

本文咏古抒怀,《小石潭记》移步换景。

考题回放

1.(1)向西、往西;(2)以……为乐;(3)大约。

2.(1)(那小溪)像北斗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2)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3.相同:都借山水之乐来排遣遭贬后心中的郁抑。不同:甲文是看到小石潭后的惊喜,是个人短暂的快乐,主调是凄苦的;乙文作者表达的是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猜你喜欢

小石柳宗元朱熹
春日
江雪
挡住他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小石印象
捡到一座城堡
江雪
朱熹治足疾
接了电话再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