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

2015-07-01

新传奇 2015年31期
关键词:导弹部队阵地官兵

56年来,它先后48次圆满完成重大演习演训任务,发射数十枚多型战略导弹,还为祖国培养了33位将军、10名导弹基地司令、16名导弹旅长。它就是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

八一建军节这天,一支深居大山的神秘部队迎来了自己56岁的生日。

被誉为“东风第一枝”的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是我军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1959年7月,中央军委一纸命令,这支部队正式成立。组建之初,这支部队就成功发射了被称为“争气弹”的我国作战部队第一枚战略导弹,获誉“东风第一枝”。1984年国庆大阅兵,该旅官兵驾驭大国长剑压轴登场,外媒惊呼“沉睡的东方巨人醒了”。今年9月3日抗战胜利大阅兵,这支神剑劲旅会否再次亮相?我们拭目以待。

忠诚铸剑,发射“争气弹”

上世纪50年代末,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应运而生。

1957年12月,280名刚刚掸去战争硝烟的老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悄然离开京城,扎进大西北茫茫戈壁滩。他们就是后来被誉为“东风第一枝”的我国第一个地地导弹营,也就是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的前身。

一张白纸,就此铺开,他们把纸盒画作面板,用萝卜刻成按钮,将麻绳搓成电缆,“沉寂”3年多时间,在大漠深处炸响了一声惊雷。

1963年10月25日早晨,一枚被称为“东风一号”的地地导弹直冲云霄,准确命中靶区目标,打破了西方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妄言,将中华民族的“争气弹”送上了天,开创了战略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

时刻准备亮剑,是这支导弹部队永远保持的姿态。从卢沟桥边的第一个营地到崇山峻岭中的第一座阵地,从戈壁大漠的第一声轰鸣到实弹演习的第一次初试锋芒,他们每一次转型、每一次行动,都攸关国家安全。

1984年10月1日,建国35周年大阅兵。这支部队的22名官兵编入二炮方阵,驾驭中国战略导弹武器,压轴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从此,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揭开了神秘面纱,也向世界显示了捍卫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安全的能力和决心。

许多外媒在报道这次大阅兵时,无一例外把战略导弹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作为重大头条新闻,“一个沉睡的东方巨人醒了”,“中国已进入世界强国之林”。

组建56年来,他们先后48次圆满完成重大演习演训任务,成功发射数十枚多型战略导弹,射程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实现了战斗力从“打得响”向“打得远”“打得准”的华丽转身。

深山砺剑,英雄的摇篮

上世纪80年代,这个导弹旅升级换型某型导弹之后,从此钻进密林深处,“随时准备打仗、随时能够打仗、随时能打胜仗”成为官兵们的共同追求。

每一次武器的更新换代,都是一次系统升级、大脑换芯。旅政委文青告诉记者:“洲际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包括几十个专业门类、数千个核心原理,涉及十几个学科领域。可以说,一枚导弹就是一所大学,多个学院。进入这所大学不见得多难,但要拿到‘上岗证‘毕业证并不容易。”基地司令员刘启德自豪地说:“这个旅的官兵,拉出去与导弹专家比专业,一点都不逊色。”

基于现代战争高强度、残酷性等特点,他们定期开展阵地密闭生存条件下抗疲劳、抗饥渴、抗缺氧、倒时差适应性训练,通过给养标准减半、氧气含量降低、时间日夜颠倒等方式练思想、练作风、练斗志。文青说:“洲际导弹担负着国家战略使命,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只有‘剑术练到炉火纯青,出手才能‘一剑封喉。”

这个旅官兵见第一眼红、丢第一脸红,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那年部队即将转场执行重大任务,66名女兵联名写下请战书——谁说女子不如男,发射场上看一看!这种凝聚大国重器的英雄气质,也让她们成为名副其实的“种子”部队。半个世纪以来,这个旅走出了33位共和国将军、10名导弹基地司令、16名导弹旅长。

条件艰苦,心中却洒满阳光

与作战阵地一样密闭的模拟操作室阴暗、湿冷,小小的瞄准镜头那端,只有导弹。

“我看不见太阳,却能看见世界。”被官兵称为“冯一瞄”的导弹号手冯文龙说,“每次发射训练,我似乎都能看到导弹飞向蓝天……”

这个旅官兵大多数驻扎大山深处,人烟稀少,条件艰苦。驻守在“一线天”的阵管连,每天只能在中午两个小时见到太阳。要是进入导弹阵地开展密闭训练,身处厚厚的岩层之下待上十天半个月,更是见不到阳光、分不清早晚。官兵们画了一个太阳,每天早上把“太阳”升起来,晚上又把“太阳”降下去,形成了特殊的“升太阳”仪式。

官兵们常说:“虽然生活里缺少太阳,我们的心灵深处却洒满阳光。”

第7任旅长董春儒,为了导弹事业废寝忘食,患上中枢神经麻痹症。等发现时,心肺功能已经衰竭。他唯一的心愿是回部队,看导弹最后一眼。官兵专门拍了一段导弹训练录像,在他弥留之际送到病床前。董春儒一边看一边露出满意的笑容离开人世。他的妻子哽咽着说:“我嫁给了你,你却嫁给了导弹。”

其实,在这支部队,“嫁给导弹”的何止董春儒一个人。身患癌症仍然坚守战斗岗位的导弹专家谭清泉,入伍就在这支部队,曾立下“不弃大山,不离导弹,即使明天倒下了,也要倒在阵地上”的誓言……

就是這群忠诚的和平卫士,默默地奉献青春和热血,为国家挺起“钢铁脊梁”。

(《新安晚报》 2015.7.27、《羊城晚报》 2015.7.28)

猜你喜欢

导弹部队阵地官兵
无限追踪(二)
按图索骥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
科学游戏孩子交往的新阵地
新书推荐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