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如何培养民办高校教职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015-07-01匡中芹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爱岗敬业教职工职业道德

匡中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当今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走向了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作为民办高校教职工,如何在历史中顺势而生,适应学校发展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值得探索。新形势下很多意识形态需要继承、发扬乃至重塑,但笔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中作为基础和前提的“爱岗敬业”没有变,仍是切实可行的职业要求,本文的意义在于重唤这一职业道德要求并探究新时期民办高校教职工如何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一、背景介绍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讲道:“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进入90年代之后,社会发生了转型,在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结构转换、利益调整,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转型时期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的网络化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又使我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机,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这种道德危机已经严重渗入高等教育,高校教师的形象受到质疑和改变。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以15%和50%为分界点)。《辽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60%,这说明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中国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自1982年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成立以来,已有30多年历史,在教育竞争白炽化的新时期,优质的师资、保障和关注都更多地流向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只有在特色和管理上下工夫,发挥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扬长避短,才能走得更远,而培养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职工队伍是提高竞争力的方法之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部分,而抓职业道德建设则要先从爱岗敬业做起。

二、爱岗敬业道德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先天出生困难、后天成长不易,民办高校教师在遵从普遍的教学工作规律的同时,面对的是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的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对欠稳定,而学校、学生及社会对其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却更加严格,承受的竞争压力更大。目前,民办高校在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一)民办高校教师行业荣誉感的缺失

心理学认为教师是一个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工作之一,教师经常被整个社会放在道德的天平上衡量,教师与我们的生活很近,他们不是明星,但每个人都可以拿着放大镜对教师发表意见,却没给教师匹配同样的物质待遇,教师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不能容忍的。教师队伍中的个别负面新闻被夸大报道,使教师在社会中的尊严受到贬损,教师的荣誉感降低乃至缺失,民办高校教师更是感同身受。

(二)民办高校基层教职工收入偏低

民办高校教师往往有高学历,可是高学历并不代表高收入,公办高校不好进,一部分硕士毕业生选择民办高校,大多数只能从事基层行政、教辅和辅导员工作,民办高校的工资分配又倾向于任课教师、博士、管理层,以辽宁地区为例,有的基层民办教职工入职十多年,扣除保险和公积金后工资水平一直在3000元以下,鸡肋一样的薪资待遇和个人能力水平有限及脆弱的自尊让他们既不甘心又无法逃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为当下合适的就业岗位少,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他们“伪忙碌”、“假爱岗”,并未真正爱岗敬业。

(三)民办高校教职工队伍良莠不齐

民办高校任课教师多为本校专职任课教师、外聘的兼职任课教师和本校的管理人员中的“双肩挑”;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人员多为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和一小部分留校的本科生;后勤人员是本校职工加某个物业集团的组合。教师队伍中离、退休的老年教师和刚毕业的年轻人较多,教师来源差异较大,背景相对复杂,来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师目的不同,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付出也不一样。

三、培养民办高校教职工爱岗敬业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敬业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功利的层次和道德的层次。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

《大学》章句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把“明德”置于大学之道的首位,并将其作为“新民”和“至善”的最重要标准。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责第一位的是“传道”。现代的一些著名教育家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为非作恶就愈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本。不管公办还是民办,不管“经师”还是“人师”,教师都应该“德育为先”。

(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企业对员工的起码要求是“忠诚”,美孚、西门子、吉列、卡内基、IBM等众多优秀企业都要求员工对工作精心敬业,认为一个职场人,只有具备敬业精神才有可能在工作中有所成就。福特、微软、三星、麦当劳等企业文化强调忠诚胜于能力,爱岗敬业代表了企业职业精神。暂不提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仅作为一份职业应具有相应的职业精神,教育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观念转换。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中的师德建设必将扬长避短,迈向一个新的高度,而道德高度又最终决定中国市场经济的前景。

生源压力使民办高校必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质量。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人数出现下降趋势,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趋于激烈,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生源减少的问题已明显显现,这给自身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市场化办学的运作模式使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转移为对契约的忠实执行,民办高校需要教师的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

素质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等对教师提出核心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视频公开课、网络精品课、远程教育的共享打破了传统大学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使现实中部分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授业”、“解惑”的作用减弱了,教师失去以往在知识面前的权威地位。同时,大学是很多学生“直接求学”生涯的最后一站,他们大多会走向工作岗位,相对于“教书”而言,“育人”意味着承负更多的社会义务。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更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在信息时代,教师最简单、有效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就体现在对岗位的热爱与忠诚精神的诠释上,这是对民办高校教师更核心的要求。虽然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但是教师潜移默化的身教将使学生无意识地模仿、效法。

(三)个人理想的发展要求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坚守忠诚,才能依靠职业平台发挥自己全部的才智。客观上忠诚度高的人,在为单位带来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对单位忠诚,实际上是对自己职业的忠诚,也是对自己人生的高度负责。

习近平总书记说:“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不可能大富大贵,作为一份职业,社会需要它有更高的道德。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工作态度上认真、负责,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备好课、上好课、精心辅导学生、心甘情愿为学生服务,自觉地、创造性地诠释教师的内涵,并做出让学生认可的工作业绩。合格的教师队伍应该是有理想、有梦想、有道德的,教师的尊严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简言之,爱岗敬业是一名合格教师自我理想实现的必然表现。

四、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路径探究

(一)情感需求的内化

民办高校教师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民办教育,认清社会形势和个人角色,继承传统职业文化的优良传统,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敬一行,不能太唯利是图、太计较个人得失。教育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精神的意义在于奉献,现代教师需要进行思想与灵魂的再塑造,争取做平静淡泊、精神高贵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有把爱岗敬业内化为情感需求的一部分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虽然目前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体制不同,身份上缺乏认同感,但是民办高校运作机制灵活,发展趋势良好,民办高校要使教师认识到“不管公办民办,能体现自身价值、展示自我才华的就是好学校”。通过这种人文氛围的熏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逐渐树立教师“爱岗敬业、以校为家”的观念。

(二)民办高校主流文化的引导

民办高校有爱岗敬业的传统积淀。民办高校创校初期都有自上而下、团结一致的艰苦创业、爱岗敬业、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等精神文化内涵。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档次的提高,建议民办高校人事部门在建设师资队伍之际将职业道德定在高起点上,借此逐渐提高整个民办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教育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几乎成为各级领导的口头禅,但只有发自内心的亲切关心,才能蕴涵无比强大的影响力,产生温暖的“南风效应”,激发出教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并外化为民办教师爱岗敬业的行动。

(三)物质奖赏与精神鼓励并举

笔者认为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并不适用于有特殊性的教育领域,平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不能对学生厚此薄彼,人为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样,对于教育管理也不太适用。虽然“马太效应”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普通教师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够促使普通教师去奋斗,但是学校教师队伍不是仅由几个科研牛人和教学名师组成的,教师职业本就容易产生倦怠,加上工作负担过重、薪资待遇不合期望、师生、同事之间关系不融洽、不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策略等都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广大民办教职工的潜在职业倦怠倾向,对于稳定队伍、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办高校管理者要把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作为树立学校品牌、推动学校健康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建议民办高校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树立良好的爱岗敬业道德模范,实行物质激励,在基层教职工中扩大表扬奖励面,凡是爱岗敬业的一律表彰,凡是消极怠工的一律惩罚,不论学历、不唯职称、不认职级,积极营造和谐的师德建设氛围,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广大民办教职工的道德素养,提高其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总之,民办高校教职工作为高校教师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在人事管理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而更高的道德水准和专业服务是民办高校的优势,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对于民办高校管理者而言是最重要的基础要求。

[1]吴培显.“转型”与“后新时期”的思考[J].理论学刊,1995(3).

[2]白莹.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及其重塑[J].陕西教育高教,2014(6).

[3]杨柳.对民办高校教师师德的现状分析与建设思考[J].师资·科教导刊,2012.2(上).

[4]方晓春.建设适应民办高校特点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总第104期.

[5]钟琦.爱岗敬业的理论解读及策略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VOL32(3).

猜你喜欢

爱岗敬业教职工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访漯河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业务审核中心副主任王若宁
爱岗敬业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探析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爱岗敬业成就辉煌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