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探索

2015-07-01吴辰怡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叶圣陶文章作文

吴辰怡

(常州外国语学校,江苏 常州 213017)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从特点来说,是一门应用型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人思维的直接表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明确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写作教学,简单来说,要让学生明晰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写什么”涉及素材,“怎么写”涉及文章的布局与语言,“为什么写”即关乎情感表达。

一、素材:挑选与组织

选材直接决定文章的可读性。一篇文章纵使语言再好,文字再优美,没有值得读的内容,难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叶圣陶先生对记叙的题材有过这样的论述:“事物的新奇意味可分两方面来说。一是事物本身的不平凡,如远地风景、风俗、奇巧的制作,国家的大事故,英雄、名人的事迹,复杂的故事等,这些当然值得写。一是事物本身是平凡的,但是作者对这平凡的事物却发现了一种新的以为,这也值得写。”由此看来,选材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能让人眼前一亮,拥有“新鲜感”。

随记让学生构建起了一个属于自我的“真人、真事、真情”素材库。学生需要调用自己的“积累”,从素材库中挑选切合题意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有效组织,写出“新”来。

学生喜欢写亲情,因为亲情好着笔,总不至于写不下去,但也正因为好写,往往难以写好。因为亲情之于所有人而言,是生活的组成,是必需的情感,反而平凡了,于是就要在“新”上下工夫。每每写到母亲,学生惯常使用的素材不外乎“生病,母亲一夜未睡的守护”、“雨天送伞”、“误以为父亲的严厉是不爱自己,却因一件事,深刻体会了父亲严厉背后那深沉的爱”等。纵使写得再情深意切,总因看得多了而乏味。

如作文题目是《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一个学生写了与奶奶踏青去赏桃花,如今奶奶去世,无比怀念的故事,在结尾处写道:“又是一年春天,我再也找不到那片空地了,再也没办法望向那一片天空了,只是记忆里的桃花还开得那么盛,开在我记忆里最深最深的地方,和以往每个春天一样,温暖着我。”

“桃花”本是一个很平凡的事物,但是仔细品读,桃花里融着浓浓的亲情,有着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有着对亲人故去的怅惘与怀念,赋予笔下“桃花”别样的意味,这就是一则好的素材。如果没有这个踏青赏桃的完整故事的叙述,读者是无法明白结尾里的意味的。

应该教导学生拿到文题之后,思考材料是否适切、是否适宜。引导学生经过挑选和适度加工之后对材料进行组织。无论何种材料都需要记叙明白,“蜻蜓点水”是无法让人身临其境体会写作者的情感的,谈不上情感共鸣。

二、语言:精与细

语言需要锤炼,让文字精练而细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笔者以为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通过随记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二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文章的修改学会驾驭语言。随记虽然形式与内容较为随意、随性,但不代表语言的表达、文字的运用可以任性。笔者在引导学生从随记训练过渡到作文时,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兴趣上,如学生喜欢听歌,引导学生改编歌词、叙写心语。一个学生就将其喜欢的电影《小时代》的主题曲《时间煮雨》的歌词改编为《记夏至未至》:

轻风撩碎发,树影投影忆蒹葭

梦中忆起那年她,隔栏泪眼相望

那一年风华,年少长歌梦何方

心愿许的破天荒,时光别冲散她

谁言年少太轻狂,不惜友谊地久天长

只叹过隙似时光,只求时间将你留下

谁知岁月不忍欺,窄巷深处也不见你

只怨流年似水去,只恐夏至永不来临

夜落灯花,初谢海棠

只盼离人夏解语

等来年,风又起

六月是高考、中考的节点,学生都有感于分别的话题,在改变歌词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让该生将自己的情思具体化,写成一段文字:“青春是场雨,突如其来地降临,来自上天最澄澈的赠予。微风斜雨般清澈,在青春的起点,一切都充满希望与力量。我们站在山的顶峰,眼前景色无限远长,万般斑斓。和风细雨般柔暖,最浮躁的年代,最易迷失的年纪,最叛逆的性格。我们在山腰漫步,不惧前路坎坷,只顾打打闹闹,一路向前。狂风大雨般酣畅。我们展开双臂接受风雨的洗礼,疯跑着、疯叫着,大胆接受世俗批判的目光。我们来到山脚看到另一片世界,与最初的盼望完全不同的世界。暴风骤雨般可怕,这一路坎坷颠簸我们一同走过,却在最后的分岔路口走失。我们第一次孤身一人向前走。看见原本澄澈的天空一点点被撕破,生活露出了本来面目。人心莫测,怎盼得当年天真单纯。我们成了活在回忆、走在现实的木偶。”

从改编歌词到形成完整文字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次语言进阶,在对语言的迁移中,收获对语言的掌控与驾驭能力。

三、情感:收与放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最自然的情感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文字。有了情感作支撑,朴实的语言才能拥有力量。

“文生于情”,要依着感情记叙事情。随记,可以是只写给自己看,因而只是“独感”却不传递无可厚非,但是作文不行,作文要有“受众”,要让别人明白所写感情是什么,也就是要有“读者意识”。而感情本身很虚无缥缈,所以必须依托事情传递。因为时间限制、字数限制,作文不能如平日随记一样随性,具体细节就要有所取舍,谋篇布局上要有详有略。我们说“细微处显真情”,叙述的事情不能是概括,要对能突出中心、彰显情感的细节加以描写。如写母亲,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篇幅写母亲为自己如何操劳操心,流水账式的文章让人读来索然无味,即便是真人真事也难以引发情感共鸣。其实要想将“母爱”用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对母亲越发“粗糙的手”加以描写,足以让读者感知到这双手承载着母亲的付出,承载着孩子对母亲爱的理解与感恩。一篇记叙文里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支撑着情感的传递,文章必有光彩。

再如一个学生写和爷爷一起放风筝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站在他的身后,看着他熟练地整理着风筝线,一双大手尽管灵巧却掩不住岁月的痕迹,褶皱的皮肤不经意地揪在一起,骨节分明,粗糙而宽大,这是我曾牵过无数次的手,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的年纪,我仍喜欢被他牵着,我仍习惯那样无所依托、无所畏惧。他是我的外公,一个年近花甲的乐观的老人。”一双熟悉的大手随着岁月变迁发生着变化,但是在这细致的描写里,我们所能感知的是不变的亲情。情感的维系里,有慈祥且乐观的老人,有可爱却不愿长大的孩童,生活经验拉着读文章的人走进写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设身处地地感知情感。

写作教学不能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随记是素材的积累、是情感的积淀,当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时,要能主动调用这些积累,将情感合情合理抒发,酿出真情实感。笔者认为,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心理距离说”对写作情感收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朱光潜先生说:“创作和欣赏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没敢,‘不即不离’是艺术的最好理想。”①作文,距离过近容易写成“流水账”,距离过远则让人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尤其在情感表达上,若是情感太过,纵使是真情实感,也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其实这就是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控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让情感变得“刻意”,缺失“美感”。一篇作文要能引发读者共鸣,就要有情感的切入点,以“情”感召“情”,以“心”唤醒“心”,把读者不自觉地带入写作者创设的情境里,并自觉联想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有所触动。

四、结语

写作教学说到底要基于学生的适合而教,让写作回归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不是为“写”而“写”,而是因“情思”为自己、为生活而写。

能力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唯有日积月累,方能厚积薄发。要语文,更要生活。写文章,更写自己。

注释:

①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5.

[1]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叶圣陶.语文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夏丏尊,叶圣陶.文章讲话.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夏丏尊,叶圣陶.七十二讲文话.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叶圣陶.怎样写作.北京:中华书局,2013.

[6]夏丏尊,叶圣陶.阅读与写作.长沙:岳麓书社,2012.

[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叶圣陶文章作文
霜的工作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