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观念在俄汉成语中的语言文化学特点

2015-07-01陈春红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图景女性成语

陈春红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女性”观念在俄汉成语中的语言文化学特点

陈春红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语言世界图景是民族语言共体对外部世界认知成果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镜子。语言文化学最主要的研究单位之一是观念,它是让人的意识中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得以实现的心智构成。本文以“女性”观念为例,考察其在俄汉语言成语系统中的现实化过程,进而揭示其民族语言文化特点。

世界图景 观念 成语性单位 伴随意义

1.观念和语言世界图景

世界图景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同时,观念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其中语言起着重要作用。С.Г.杰明娜索娃(2000:4)将语言定义为客观世界的镜子,它能反映现实,并形成自己的世界图景,这种世界图景对每种语言、每个民族、言语集团等所有将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群体都是特有的、独特的。但是语言并非直接反映现实,需通过两个步骤:从现实世界到思维,再从思维到语言,因此,С.Г.杰明娜索娃(2000:6)强调,语言反映世界并非像想象得那么准确,取决于言语集团的文化因素、民族心智和世界观。

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中,世界图景都具有自己民族的表达形式。学者纷纷划出不同的世界图景,并提出分类依据。如С.Г.杰明娜索娃区分出三种世界图景:现实世界图景(即客观世界)、观念世界图景(折射在人的意识中的世界形象)和语言世界图景(即透过文化世界图景对现实的反映)。

观念世界图景与语言世界图景是紧密相连的,二者处于连续不断的互动中,都来自现实世界图景或者人所处的客观世界。语言世界图景的基本单位是意义,而观念世界图景的基本单位是观念。那么什么是观念呢?Ю.С.斯杰潘诺夫这样定义“观念”:观念是大脑意识中的文化凝结块;文化正是以这种凝结块的方式进入人的心智世界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普通人正是借助观念才进入文化世界,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它产生影响(Степанов,2001:43)。根据这一定义,观念本身包含概念和文化成分,本文主要讨论文化成分。

民族文化记忆最鲜明地反映在语言的成语性单位(广义上的成语)中。В.Н.捷利娅(1996:64)认为,在民族文化自我意识传播及自我认同方面,语言的成语单位具有特殊作用,在成语性单位的形象内容中体现了民族文化世界观。

2.“女性”观念与社会性别定型

在大多数文化中,“女性”是主要观念之一。该观念即对女性作为社会规定的品质和特性的载体的定型概念,即社会性别定型,形成于女性扮演的社会角色基础之上。女性社会地位的特征,社会对她的看法,都可以在成语性单位中找到体现。在欧洲中心主义话语中,只有具备那些与男性起源相关的品质,才被认为是真正的人;而女性则是用那些与自身进化相违背的特性来界定的,如懦弱、消极、被动,等等。这种对立性的结果,导致对女性偏见的产生,男性气质代表所有“好”的品质,女性气质代表所有“坏”的品质。

成语作为语言文化群体历史形成的观念的表征,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性别定型系统。如дамская диссе ртация,指质量差的毕业论文。这一表达透露出大男子主义,即女性完成的研究比男性完成的类似工作质量差。此外,还有Бабья сказка(无稽之谈)、женская логика(妇人之见)。在俄罗斯民族的定型中,男性的伴随语义以正面为主:сын своего века(时代骄子),брат по духу(志同道合的人)。女人的许多好品质都源自男性,如мужской ум(男人般智慧),мужская хватка(女中豪杰),等等。

3.成语中“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

В.А.马斯洛娃(2001:82)认为,成语性单位在其自身语义中反映了民族文化悠久的发展过程,同时固定并传播着民族文化取向,以及定型、标准和原型。成语是所有民族语言的灵魂,以独一无二的形式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独特性。成语即语言世界图景的片段,成语单位总是指向主体,也就是主要不是为了描写外部世界,而是解释、评价它,表达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因此可以假设,“在语言中固定下来的正是那些能引起民族文化标准、定型、神话等联想的形象表达,在言语使用中,这些文化因子被理解为某一语言文化共体的特有心智(Телия,1996:233)”。

根据对900多条谚语和格言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俄语还是汉语中,带有否定含义的成语单位远远多于带有肯定含义的数量。根据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同,我们大致划分出这样一些形象和品质,如新娘、寡妇、母亲等形象,以及灾祸、毒辣、放荡、劣等人,唠叨、任性、贪财等性格品质。其中,大多数成语单位都含有负面语义色彩。

3.1 俄汉成语中女性的负面形象

语言中的性别失衡状态只能用长期存在的父权制社会来解释,这种制度影响了两国宗教和社会观念的形成。如俄语中“魔鬼”的形象来自于教堂中原罪的概念:Где сатана не сможет,туда бабу пошлёт。汉文化与西方宗教不同,没有直接将女性与“魔鬼”相联系,但有近似的“红颜祸水”、“蛇蝎美人”形象,二者都表达女性(美女)是危险的,可能带来灾祸。

社会舆论认为女性是劣等人的观点是性别歧视的最鲜明例证:Курица не птица,а баба не человек,这些成语单位体现出俄语中女性地位的低下,是被男性统治和指使的对象。汉语中对女性的轻视,主要与其言行举止有关,孔子曾写道: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被解释为一条人际交往守则,强调礼的重要性。俄语成语中有大量描写女性任性、神经质及蛮横无理、不可理喻的表述:Стели бабе вдоль,она меряет поперёк;Баба что глиняный горшок:вынь из печи,он пуще шипит。

俄汉语中对于女性智力的描写通常具有讽刺色彩,女性智商被认为与男性智力相对立,不够发达:Все бабы дуры,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汉语中有贬低女性才智的成语: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父权制社会压制女性的文化手段。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这也成为俄汉语成语中最有意义的一个话题。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成家都被认为是重要的一步,伴侣的选择对人生有很大影响(娶妻不得力一世烦恼,买卖不得时只一遭)。为了婚姻的成功,民间积累了一系列有关选择妻子的经验,包括警告和建议:Умную взятьне даст слова сказать;Худую взять-стыдно в люди показать;娶个老婆丑,活到九十九;娶妻在德不在色。在传统俄汉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待嫁新娘总是顺从的,没有话语权。

成语单位反映了俄汉民族日常思维中的家庭关系特点,其中妻子的形象尤为复杂,包括对女性相互矛盾的肯定和否定评价。女性具有强大的内心,是家的核心,与她相比,男人显得懦弱又无助:Мужик без бабы пуще малых деток сирота;Дом без женщины,что весна без цветов;无妇不成家;人若无妇,如屋无梁。

3.2 俄汉成语中女性的正面形象

成语中赞美女性的表述不多,其中主要具有正面联想意义的形象是母亲。母职是女性的天职:Женщина—это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мать。母亲总是充满温情和关怀:От солнышка тепло,от матушки добро;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母亲的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赞颂:母亲是一家之主,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В.克拉索夫斯基)。

俄罗斯学者А.В.基里丽娜曾以大量俄罗斯谚语为例,论证了这样一个事实:通过对谚语的分析,找不到任何一个谚语,从中可以看到母亲身上体现的女性定型特征,如好争吵、缺乏理性、爱唠叨等。因此,她认为俄罗斯的基本范畴是母性,俄罗斯的保护者是圣母(Богоматерь),这是不争的事实(Кирилина,1997:25)。与俄语不同的事,汉语中还有另一种母亲形象——后母,对其评价是否定的,虽然与现实不一定相符:最毒莫过后娘心;晴天的日头,后娘的舌头(拳头)。

4.结语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经过俄汉文化的对比,除了涉及宗教的女性形象及“后母”形象,其他大部分女性形象是相吻合的。同时作为俄汉民族世界图景的组成部分,体现在成语中的“女性”观念的内容意义具有多样性,甚至矛盾性。说明对女性的评价态度依赖于俄汉民族文化经验。部分特征再现了父权制社会中的道德和社会制度,另一部分与女性起源的正面性相关。总之,俄汉成语中的女性观念具有许多相通之处。

[1]Кирилина А.В.Женский голос в русской паремиол огии[J].Женщина в россий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1997,No.3:23-26с.

[2]Маслова,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учеб.пособие длястудентов высш.учеб.Заведений[M].М.:Академия,2001. 208с.

本文由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俄汉成语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定型语用对比研究》(项目号:KYZZ_ 0329)资助。

猜你喜欢

图景女性成语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