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从日本汉语词的变迁角度分析

2015-07-01梁晓清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汉字汉语意义

梁晓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从日本汉语词的变迁角度分析

梁晓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在中国人看来,如果认识中国汉字,看到日本报纸或者其他文献,就会觉得好像认识;稍微学过日语的人,看到这些东西,就会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很多人误认为日本人用的就是中国汉字。其实,被中国人这样认为的这些汉语词的来源和文化意义远非我们理解得那么简单。本文将从日语中汉语词的变迁角度分析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汉语词 自制词 变迁 文化意义

一、汉字、汉语词及词语的文化意义的定义

说起汉字,就会想起我们使用的中国文字—汉字,即“中国固有之文字也”①。根据自古以来中国流传的说法,汉字是由黄帝时代名叫仓颉的史官发明的,而黄帝时代则要追溯到很早的三皇五帝神话时代。

现在所说的日本汉语词就是我们看到的日语中除了假名以外的一种文字②。日语的文字包括假名、汉字、拉丁字母,日语中的汉字最初是由中国传入的。汉字的发音分为吴音、汉音、唐音。

汉语词传入日本以后,因为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意义也产生了变化,随后这些汉语词在日本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产物,也就是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关于词语的文化意义的界定,苏宝荣在《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一书中有明确的论述:“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指以概念为核心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形成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获得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词的文化意义。

二、汉语词的变化到自制汉语词

说到汉语词在日本的变化,我想从侧面的角度,也就是源顺的“假字观”在汉语词范围内对假字的认识中,反映汉语词的变化。源顺的《和名类聚抄》是一本和汉辞书,既然是和汉辞书,那么首先就列出事物名称的汉字。其中举了很多认为假字的例子,并给出了解释,比如:

葦鹿(あしか)(水獣の名)

葦鹿 本朝式云葦鹿皮、阿之賀。見于陸奥出羽交易雑物中矣。本文未詳。

(一〇巻本『和名類聚抄』巻七、毛群部)

此外,他还引用了许多假借字,给出的所有注释都是“本文未详”,要参照的都是汉籍中的原始汉字,而且他认为在汉籍中没有找到出处的汉字的意思都是暂时的。所以从此方面可以看出,当时日本汉语词的意义都是参照中国典籍中的原有意思的,甚至可以说是照搬的、引用的。

随后随着文明发展,日本人开始对汉语词进行加工③,如训读的出现等。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假名,尤其发展到了平安时代,达到了和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当时,不仅是女性,男性中也开始用假名书写的高潮。日本人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生活中的一些汉语词直接用假名代替。但是即使在这个时期,汉语词仍然具有重要地位,甚至有一些假名在正式的文本书,写的时候都是假借的汉语字或词,甚至有一种汉字崇拜倾向。所以此时的汉语词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渐渐地,随着文化和经济发展,日本人的生活更丰富,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日本人创造了许多汉字,日本人在制造汉字的过程中,酷爱“上”、“下”的组合。

比如:“峠”(とうげ)这个词本身表示上下山的意思,早在镰仓、室町时代就已经出现,意思简单易懂。可能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多山,上下山活动比较频繁,人们为了方面简洁地表示这一活动,就创造了这个字。这个日本自己创造的汉语词在日本本土文明发展过程中染上了浓厚的日本文化色彩,就这样,汉语词的意义在日本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

这样的日本自己制造的汉语词还反过来流传到我国,被我们接受并使用,比如:瓦斯、唯物论等词。

三、从汉语词的几个常识看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在日本变化发展的汉语词具有了日本文化特色,其意义就染上了日本文化气息。下面我就从几个汉语词的常识角度进行阐述。

1.从イヌ可以写成“犬”,而ネコ不能写成“猫”的现象看汉语词的文化意义。二战后的1946年,为了表记现代国语,开始实施限定日常使用汉字范围的新规定,也就是日本有名的《当用汉字表》。此《当用汉字表》规定了1850个字,规定范围内的1850个字用汉字表记,其他则用假名表示,这样规定下的限制色彩非常浓厚,因此该时代被称为汉字限制时代④。

随后,在时代发展变化下,这样的限制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日本汉语词的使用中,出现了许多不合拍的地方。如小标题中的イヌ可以写成“犬”,而ネコ不能写成“猫”的这一现象。既不符合人们的使用方法又不符合实际生活现状,在《常用汉字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得到了改善。

从上面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到,汉语词是在逐渐适应实际生活过程中产生自己发音和表记的统一的,并且产生适应那个地区实际需要的文化意义的,所以可以说汉语词的文化意义具有实际适应性。

2.从同一地方的住址是“阿佐谷”,站名是“阿佐ヶ谷”看汉语词的文化意义。在不断规制汉语词的过程中,在日本东京街道上,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表记方式:“阿佐谷”、“阿佐ヶ谷”、“阿佐が谷”等。其中“阿佐谷”从数十年前作为地址的正式表记就开始使用了,但是站名又写着“阿佐ヶ谷”,另外店铺的招牌上是“阿佐が谷支店”的字样。虽然如此,但是日本人没有感到困惑,更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虽然有不同表记,但是表达的是统一的汉语词的意义,都表示那个地方,不会给人们带来歧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汉语词虽然开始是外传入的一种文字或者一种表记,但是当它融入到另一种环境中的时候,没有失去语言是用来沟通的这一根本功能。只要人们能正确传达信息,那么怎么样表记、怎么样传达可能都是次要的。这就使汉语词的文化意义具有实用性。

3.从“恶魔”这个名字不被认可看汉语词的文化意义。在日本户籍申报的时候,必须提交的是有读音标注的名字。在日本户籍管理处有这样一个案例⑤,曾经有人想为孩子取名叫做“恶魔”,政府考虑到孩子的将来,觉得这个名字的意义具有邪恶性,超越了法规规定的名字的范围,所以没有予以受理。当时,父母提交的汉语词的表记发音是“てんし”,还可能让人联想到“天使”,想想如果这对父母当时提交的发音是“あくま”,那么问题就更复杂了。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虽然汉语词的文化意义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但是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保留一些词,这些词保留着汉语词最初被大众接受且深深在人们心中打下烙印的含义。这些意义不论在哪个国度、哪种文化中,一旦人们心中对之有了观念上的认识,那么它的文化意义就很难改变。我认为体现了汉语词的文化意义的保守性。

四、汉语词文化意义发展变化的本质

在以上一个小节具体几个常识性认识中,我概括了自己对汉语词文化意义性质的理解。那么拥有这样性质的汉语词的文化意义,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归到“文化意义”这个定义上。所谓的“文化”就是在一定自然地区中,形成的具有人文色彩的东西,包括这一地区的科技及其文艺等方面内容,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那么既然这样,汉语词在日本这个地区、这个民族中使用的话,当然文化意义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最终适当的被接纳,不适应的慢慢改变,消失被新的取代,这就是汉语词文化意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学习汉语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日本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切忌用潜意识里的意义去套,避免理解和使用上的错误。

注释:

①辞海.中华书局,1947.

②中田祝夫.日本語の世界4-日本の漢字.中央公論社,1982:86.

③高島俊男.漢字と日本人.文春新書.平成13年:74.

④高坂登,著.陈雪,金伟,译.日语汉字趣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

⑤鈴木修次.漢語と日本人.みすず書房,1978.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日家制度的比较》(编号:SK14-16)

猜你喜欢

汉字汉语意义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