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的不足与完善

2015-06-28崔性赫郭可雷

四川体育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项群间歇训练方法

崔性赫,郭可雷,吴 阳

论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的不足与完善

崔性赫1,郭可雷2,吴 阳3

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竞技训练内容体系和理论体系,促进竞技训练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方法学的视角,对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的定义、内涵、类型及其应用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的理论内涵、操作方式以及应用特点有待进一步澄清、发展与完善。在体能训练领域,重复训练法不能称之为一种独立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内涵、功能、基本类型及其应用特点被人为地缩小了,以能量统一体4个区域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作为间歇训练法分类的依据,间歇训练法可分为极强性间歇训练法、近极强性间歇训练法、亚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和中等强度间歇训练法4种类型,在实践中,不同的间歇训练法的应用又拥有各自的特点;持续训练法的负荷时间应长于30min,根据运动速度的变化特点,可将持续训练法分为法特莱克训练法、匀速持续训练法和变速持续训练法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持续训练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竞技训练;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是竞技训练过程中常用的训练方法,确切地说,它属于竞技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因素类的主要训练方法(尽管这3种训练方法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拓展)。随着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竞技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这3种训练方法的基本内涵、功能、基本类型及其应用特点等也需要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本文从方法学的角度,主要讨论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的理论内涵、操作方式以及应用特点,以完善与发展这些训练方法,促进现代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1 间歇训练法的起源

间歇训练,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一组反复交替运动与休息的运动方式,在休息时间通常采用温和的运动。间断作业可以多次使用APT-CP系统,所延缓的疲劳转而增加练习强度。

二战爆发时,德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运动训练方法,此种方法即是在训练之后休息一下,再接着接受训练的方法。德国的运动医学家,就以此交替的原则应用到训练上,使激烈训练和休息相互交替,这种训练方法被称为“间歇训练法”。而在学理与理论基础上,在英文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1960年Astrand和Christensen等人,在他们的文献记载中,不称此种训练为间歇(Interval)训练,而称之为间断(Intermittent)训练。Fox和Mathews曾著有关间歇训练的专著,他们指出间歇训练是反复的运动,中间掺入休息期(Period of relief)。他们也将此再予以细分成不同形式,分别训练3种不同的能量系统,也就是指磷化物、乳酸系统和有氧系统3种[1]。

间歇训练法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间歇训练对心肺产生较强的刺激、间歇训练可增进磷化物(TPT-CP)系统的能力、间歇训练可增进乳酸系统的能力、间歇训练可增进有氧系统的能力。

间歇训练的应用原则:(1)决定能量系统。经过适当的修正,间歇训练亦可用于一般人或其它项目的选手,但使用较多的还是一些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运动,例如,田径、游泳、划船等。由于间歇训练法可以同时具有可发展磷化物、乳酸系统和有氧系统的能力,所以训练者须按项目的特征,如距离之长短,或是运动过程中时间的久暂,而去选择负荷的时间或训练的运动距离[1]。(2)选择训练负荷和休息方式。一般而论,训练负荷和休息方式是根据能量系统而设定,能量系统的依归决定了运动期时间的长短,也就是决定从事体能训练时分量的比重,例如,马拉松选手在运动过程中,无氧系统能量所占的比例较少,因此,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可不必太加强肌力方面的训练,但是对马拉松选手而言,肌力训练相对是次要的;而对于短跑选手,磷酸原系统供能所占的比例高,所以,应将体能训练重心放在肌力与肌耐力的训练,而有氧系统的训练则是可以减少的。

以上资料充分说明,间歇训练法在建立之初并不要求两次(组)练习之间一定要处于“不充分休息”状态,况且,假如两次练习之间的间歇是未完全恢复状态,又如何能够发展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呢?

2 对现有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与持续训练法的审视

2.1 三种训练方法产生的基本原理

依据运动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现代各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创造或形成的基本原理大不相同。重复训练法的产生缘于“运动技能形成原理”“条件反射形成原理”的理论;间歇训练法的创造缘于“心血输出动力原理”、“能量代谢过程原理”的依据;持续训练法的产生缘于“能量代谢过程原理”[2]。

从3种训练方法产生的基本原理可知,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同源于“能量代谢过程原理”,而重复训练法的产生则与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在基本原理上不同源。

2.2 三种训练方法的构成因素

徐本力将体能训练方法的构成因素归纳为4大类7个要素(图1),他们分别是:身体练习手段类中的持续要素;运动负荷类中的重复要素、强度要素以及生物学要素;间歇要素类中的连接要素和间歇要素;练习条件类中的扰动要素。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组成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7个要素中唯有间歇要素B不同,其他要素均全部无异,重复训练法的间歇负荷为基本恢复间歇或超量恢复间歇,间歇训练法的间歇负荷为未完全恢复间歇。研究认为,仅以此差别作为建立两种训练方法的依据未免显得过于牵强,不仅如此,还更会引起这两种训练方法在应用上的混淆,尤其是会缩小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范围,如果将其合二为一,应该更有利于此训练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2.3 对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现有定义的分析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是对练习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在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在实践中,这两种训练方法能否运用成功关键在于对两次(组)练习之间间歇时间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也是两种训练方法最大的不同。我们没找到重复训练法是怎样起源的?又是如何得名的?但很显然,用“重复训练法”这一名词来冠名,其与定义本身并不显得那么“浑然一体”,至少此冠名并没有把定义本身的本质属性体现出来。而对于间歇训练法来说,从建立起初,我们也没有看出像现在定义中所叙述的“对两次(组)练习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这样的字眼,更没有规定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的是“未完全恢复间歇”,相反,间歇训练法可以同时具有可发展磷化物、乳酸系统和有氧系统的能力。由此可见,现有的重复训练的定义以“重复训练法”冠名并不能彰显其本质特性,而现有的间歇训练法的定义却人为地缩小了其应用范围。

图1 体能训练方法的构成要素

2.4 三种训练方法分类归属分析

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建立若干不同的分类体系。在现有的训练理论中,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通常被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是这3种训练方法是按同一分类标准(即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划分所得的[3]。在对现象或事物进行分类归属时,一般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1)分类后各类别间不能互相替代;(2)各类别要穷尽;(3)各类别要具有对称性。从以上分析可知,这3种训练方法的分类至少违背了以上3个的原则中的两个,即重复训练法可以被间歇训练法完全代替;重复训练法与持续训练法不对称。

2.5 三种训练方法的基本类型分析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4],现有间歇训练法的3种类型中,其供能形式居然没有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的代谢供能方式,换句话说,用现有的间歇训练法根本无法发展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这显然有悖于间歇训练的应用原则。不仅如此,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将间歇训练划分为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3种类型,将3种类型训练法的负荷时间分别确定为小于40s、40~90s、90~180s和大于5min,这样确定负荷时间的科学依据有哪些?设想下,负荷时间为5s的高强性间歇训练和负荷时间为39s的高强性间歇训练,其系统能量供应方式等同吗?答案是否定的,而在相关资料里这些差别并没有显示出来;再如,强化性间歇训练法中的B型负荷时间是90~180s,发展性间歇训练的负荷时间大于5min,那么180s~5min之间的练习发展的又是什么供能系统呢?同样的疑惑也出现在持续训练法中,依据训练时持续时间的长短,将持续训练法分为短时间持续训练、中时间持续训练和长时间持续训练3种类型,将3种类型训练法的负荷时间分别确定为5~10min、10~30min和大于30min有何科学依据?我们不仅要问,负荷时间为5min的短时间持续练习和负荷时间为10min的短时间持续练习,其能量供应方式等同吗?在持续训练法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从持续训练法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用持续训练法进行练习时,负荷强度相对较低,负荷时间较长,练习的过程不可中断,这里并不要求多次重复同一练习,假如要求多次重复同一练习,是不是就变成间歇训练法了呢?然而在我们的教科书里[3],关于短时间持续训练的应用特点中又这样写到:“短时间持续训练法一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相对较短(约为5~10min),负荷强度相对较高,……练习的组数不多。”我不知道这样的描述算不算自相矛盾?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如果负荷时间为5~10min的练习只练习一次的话,其训练效应一定十分弱小,也根本无法达到通过这样的训练引起机体对负荷产生适应的效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自然也不能得以发展。作为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的负荷时间一般不能短于30min,不仅如此,对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其负荷时间还应更长一些。

3 对间歇训练和持续训练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经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体能训练领域,重复训练法完全可以被间歇训练法替代,这不仅因为重复法主要来源于运动技能形成原理,而且间歇训练法的应用范畴与建立之初相比反而受到了限制。为此,应该对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加以完善,以满足科学化训练的需要。

3.1 间歇训练法的涵义及功能

根据以上分析,间歇训练法的定义应做如下修改: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依照具体的训练目的对两次(组)练习的间歇时间做出规定,以提高不同能量代谢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受5种因素制约,即每次负荷的时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负荷的强度、两次(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和间歇方式。每个因素的具体要求应因人、因项、因时而异。两次(组)练习之间,多采用积极性休息的方式。在极限负荷强度时,在其他因素等同的情况下,两次(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将成为发展何种负荷性质的决定因素,间歇训练法的间歇负荷有3种形式:极不充分间歇、不充分间歇、相对充分间歇。上述的3种形式是一种定性的描述,如果将其定量化,可用心率来加以监测,处于很不充分间歇状态时的心率约为140~160次/min、处于不充分间歇状态时的心率约为120~140次/min、处于相对充分间歇状态时的心率约为100~110次/min。间歇训练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变换负荷的强度、负荷时间和间歇时间,可兼顾发展磷酸原系统、磷酸原系统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乳酸能系统、乳酸能系统与氧化能系统混合代谢系统、氧化能系统的供能能力;还可使机体的机能能力产生与竞技专项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经过适当改进,通过多次重复技战术动作,间歇训练法还可用于使运动员适应比赛环境的需要,稳定地发挥出现有的技战术水平。

3.2 间歇训练法的分类及应用

3.2.1 间歇训练法的分类 间歇训练法的分类依据首先需要考虑用能量代谢过程原理,因为能量代谢系统是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人体有三大能量供应系统,分别为ATP-CP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其供能持续时间分别为7~10s、1~3min和3min以上[5]。不同的能量系统有它独特的持续时间和输出功率,分别满足不同运动中ATP再合成的需要。由于不同能量系统的能量输出之间与完成不同类型运动项目的全过程之间是一个对应的统一体,因此,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作能量统一体。在一项运动中,3种能量系统供能百分比和功率输出及运动时间之间有紧密的依存关系,Fox提出以运动时间来确定不同运动项目在能量统一体中的相对位置,并依此将能量统一体划分为四个区域[6]。在这里,我们以能量统一体四个区域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作为间歇训练法分类的依据,依据肌肉收缩时的代谢特点(依据肌肉收缩时的代谢特点,可将运动分为无氧供能为主的运动和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两大类。无氧供能为主的运动包括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近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和亚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包括个体乳酸阈强度的有氧练习、中等强度的有氧练习和低强度的有氧练习[7-8]。)加以冠名,间歇训练法可分为极强性间歇训练法、近极强性间歇训练法、亚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和中等强度间歇训练法四种类型(表1)。

3.2.2 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运用间歇训练法进行训练时,首先要明白竞技专项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训练中应重点发展这项运动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训练手段的选择要注意与运动专项的能量供应特点相一致,训练的强度及作息比例(work-relief ratio)则应根据要锻炼的主要供能系统而定。例如:短跑运动员应着重运用强度大、距离短,而休息时间相对充分的极强性间歇训练法。(1)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极强性间歇训练法一种发展ATP-CP系统、ATP-CP系统和酵解能混合代谢系统供能能力的重要训练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体能主导类项群中运动素质训练,也可用于对抗性项群中技战术训练和表现性项群中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的练习。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为30s以内),负荷强度达到甚至略超过比赛强度,即为极限负荷强度,心率负荷控制在190次/min至最高心率,两次(组)练习间有间歇,间歇方式为积极性休息,练习的动作结构相对稳定,间歇时间有3种形式,即很不充分间歇、不充分间歇和相对充分间歇。两次(组)练习之间在相对充分间歇状态时,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员ATP-CP系统的供能能力,以及该类系统供能条件下运动员的速度、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等,该方法亦可用于对抗性项群和表现性项群中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的练习,将单一技术动作运用的熟练程度、规范程度与运动素质中的速度、爆发力、灵敏素质以及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的训练融合一体,使之共同提高;两次(组)练习之间在不充分间歇状态时,可有效提高运动员ATP-CP和酵解能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以及这两类系统供能条件下的速度耐力(包括非乳酸能供能的速度耐力和酵解能供能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包括非乳酸能供能的力量耐力和酵解能供能的力量耐力),以及这两类系统供能条件下技战术运用的熟练性和规范性,着重提高单个或组合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以及衔接技术的熟练程度,并将技术动作与磷酸原系统和酵解能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融为一体共同提高;两次(组)练习间在很不充分间歇状态时,可有效提高运动员ATP-CP和酵解能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以及酵解能系统供能条件下的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以及酵解能系统供能条件下技战术运用的熟练性和规范性,着重提高各种技术在攻防过程中应用的熟练程度,并将技战术的训练与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融合,使之共同提高。

(2)近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近极强性间歇训练法一种发展ATP-CP系统和酵解能系统混合代谢系统供能能力的重要训练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体能主导类项群中运动素质训练,也可用于对抗性项群中技战术训练和表现性项群中单个技术和成套动作的练习。近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或距离应以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为依据,负荷时间或负荷距离应稍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比赛距离,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时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比赛强度,即为次极限强度,心率负荷控制在180~190次/min,两次(组)练习安排间歇,间歇方式为积极性休息,练习的动作结构相对稳定,间歇时间有3种形式,即很不充分间歇、不充分间歇和相对充分间歇。该方法应用的主要目的是重点发展运动员磷酸原系统和酵解能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酵解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和机体的抗酸能力,以及酵解能系统供能条件下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技战术运用的熟练性、规范性,着重提高各种技术在攻防过程中应用的熟练程度,并将技战术的训练与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融合,使之共同提高。间歇时间的选择、重复训练次数与组数的确定,则应因人、因时、因项而异。

(3)亚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亚近极强性间歇训练法一种发展酵解能系统和氧化能系统混合代谢供能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体能主导类项群中运动素质训练,也可用于对抗性项群中技战术训练和表现性项群中单个技术和成套动作的练习。亚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或距离应以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为依据,负荷时间或负荷距离应稍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比赛距离,负荷强度与负荷时间呈负相关,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时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比赛强度,即为亚极限强度,心率负荷控制在170~180次/min,两次(组)练习安排间歇,间歇方式为积极性休息,练习的动作结构相对稳定,间歇时间有3种形式,即很不充分间歇、不充分间歇和相对充分间歇。该方法应用的主要目的是重点发展运动员氧化能系统和酵解能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酵解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以及酵解能系统供能条件下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技战术运用的熟练性、规范性,着重提高各种技术在攻防过程中应用的熟练程度,并将技战术的训练与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融合,使之共同提高。由于负荷时间为1~3min的周期性运动项群所涉及的代谢系统较为复杂,因此,在实践中,该类项群往往与其他训练方法结合进行训练,至于重复训练次数与组数的确定和间歇时间的选择,则应因时、因人、因项而异。

表1 间歇训练法的类型及应用特点

(4)中等强度间歇训练法的应用。中等强度间歇训练法一种发展氧化能系统代谢供能能力,并为进一步发展无氧代谢系统的竞技能力奠定基础的重要训练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体能主导类有氧耐力性项群中运动素质训练,也可用于对抗性项群中技战术训练和表现性项群中单个技术和成套动作的练习。中等强度间歇训练的应用特点是: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通常不低于3min),负荷强度为中等强度,负荷时心率负荷控制在160~170次/min,两次(组)练习安排间歇,间歇方式为积极性休息,练习的动作结构相对稳定,间歇时间有3种形式,即很不充分间歇、不充分间歇和相对充分间歇。由于练习时的负荷强度为中等强度,所以,不论两次(组)练习间的间歇形式如何,该方法重点发展的都是运动员氧化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在训练实践中,为了提高竞技专项所需的有氧耐力水平,教练员可将不同的负荷时间、负荷强度与间歇形式交替使用,并与其他有类似功能的训练方法相结合,根据负荷强度的分级标准、竞技专项比赛的特点实施训练。

3.3 持续训练法的分类及应用

3.3.1 持续训练法的分类 持续训练法是一种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较低,练习过程无间歇的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重点发展的是运动员氧化能系统的供能能力,该方法十分强调负荷强度为中等或中等偏小,一次持续练习的时间应该长些,练习过程不可中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运用持续训练法进行训练时,并不要求运用同一动作反复练习,也没对两次(组)的间歇时间和间歇方式做任何规定。众所周知,负荷时间长于3min的运动,氧化能系统代谢供能的比例都占主导作用,但负荷时间短于30min的练习如果只重复练习一次的话,对于提高氧化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显然不会有太大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持续训练法的负荷时间应长于30min。在训练实践中,根据运动速度的变化特点,可将持续训练法分为法特莱克训练法、匀速持续训练法和变速持续训练法3种类型(表2)。

3.3.2 持续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持续训练法主要用于发展氧化能系统代谢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的一般耐力(有氧耐力)素质,可为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的基础。该方法主要用于体能主导类有氧耐力性项群中运动素质训练,也可用于强化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形成技巧,技能类项群不宜过多采用持续训练法,可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性练习。持续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通常不低于30min),负荷强度为中等或中等偏小,负荷时心率负荷控制在130~170次/min,无重复练习亦不存在练习间间歇,练习的动作结构相对稳定,主要用于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以及氧化能供能状态下的一般耐力(有氧耐力),稳定地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工作状态的适应能力。

3种类型的持续训练法除了有上述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法特莱克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运动速度的变化具有随意性、不具有明显的节奏,练习过程中的负荷强度高低交错,心理感受比较轻松,训练环境变化较多,运动路线可自主选择,是一种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为主,适当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的耐力训练方法。匀速持续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训练环境可变也可不变,运动路线可固定也可不固定,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恒定。变速持续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训练环境可变也可不变,运动路线可固定也可不固定,运动速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在训练实践中,为了提高竞技专项所需的有氧耐力水平,教练员可根据竞技专项比赛的特点选择适合竞技专项特点的持续训练法来实施训练。

表2 持续训练的类型及应用特点

4 结 论

在体能训练领域,重复训练法不能称之为一种独立的训练方法,最多也只能是间歇训练法的一个分支。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对两次(组)练习间歇时间做出规定,以提高不同能量代谢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以能量统一体四个区域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作为间歇训练法分类的依据,间歇训练法可分为极强性间歇训练法、近极强性间歇训练法、亚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和中等强度间歇训练法4种类型,在实践中,不同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也各不相同,运用间歇训练法进行训练时,首先明白竞技专项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训练中重点发展这项运动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持续训练法的负荷时间应长于30min,在训练实践中,根据运动速度的变化特点,可将持续训练法分为法特莱克训练法、匀速持续训练法和变速持续训练法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持续训练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1] 林正常.体育科学与训练[M].台北:银禾文化出版社,1993(民82).

[2] 胡亦海.现代运动训练基本方法主要特点的多元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6):9~14.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胡亦海.运动训练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 陆耀飞.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6] 邓树勋,王 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Inadequate and Perfection of Repetition Training, Interval Training and Continuance Training

CUI Xinghe1, GUO Kelei2, WU Yang3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and improve conten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training, promote sports train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y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logic analysis method, and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hodology, makes a profound analysis on the definition, connotation, types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petition training, interval training and continuance trai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mode of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petition training, interval training and continuance training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developed and improved. Repetition training method cannot be called an independent training method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training; Basic connotation, functional, basic typ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al training are artificially reduced, regard energy continuum four regions corresponding movement time as a basis for classification of interval training method, interval training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strong interval training, the nearly strong interval training, sub-strong interval training and moderate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interval training hold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continuance training load time should be longer than 30 minut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vement speed of the change, the continuance training divided into Fatlike training method, uniform continuance training and variable speed continuance training, the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ntinuance training are not the same in the practice.

Competitive training; Repetition training; Interval training; Continuance training

G808.12

A

1007―6891(2015)04―0054―07

2015-03-30

1.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2.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 咸阳,712000;3.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1. College of P.E.,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Jiamusi, 154007, China; 2. Dept. of P.E.,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aanxi Xianyang, 7120003, China; 3. College of P.E. & Train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猜你喜欢

项群间歇训练方法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