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及互动发展研究

2015-06-27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发展

罗 潇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体育部,广东中山 52840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及互动发展研究

罗 潇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体育部,广东中山 528403)

目前我国健身途径主要通过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有利于实现“全民体育”的目标,利于构建我国体育事业一体化的宏伟蓝图.本文就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目前发展的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的趋势,提出了相应的互动发展措施.

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双效互动;协调发展

1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现状分析

1.1 学校体育的现状

学校体育指的是: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规范的教学方法、系统的教学课程,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围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这一中心,对受教育者进行体育理论、体育方法、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过程.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虽然在近些年有了改善,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各阶段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情况,在“德、智、体”中,体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体育教师的工作也比以往得到了更多的支持,然而学校体育在各个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依靠的是领导的正确指导与决策以及资金力量的支持,领导层面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会导致相关制度制定的不规范,不够健全,也使得学校体育不能有效顺利的开展.在我国,现实情况是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各级别学校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这就从制度层面决定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支持.

在重视升学率与就业率的今天,学校对于体育课程则采取“排而不上”的方式,许多学校都在学期课程编排时,把教学大纲要求的体育课时“合理”的安排到每个年级的课程当中,然而实际课程进行状况却令人担忧.同时,体育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无法在课程以及综合卫生保健方面授予学生正确、恰当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健身方法,有些学校未配置专业的体育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体育课程,这对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都是不利的.另外,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大纲上要求的体育课程项目却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

1.2 社会体育的现状

“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指的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改善人际交往,提高健身技能”为目标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随意性、自主性、社会性”.

1.2.1 体育锻炼的观念和意识相对淡薄

根据对各个年龄段的人口进行调查统计,见表1.

表1 体育锻炼意识调查表

此次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图中样本显示,我国0-75岁人口各个年龄段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都相对薄弱,其中以15岁以下的少年,以及30到60岁的中年及老年人,最为薄弱.

目前我国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85%,其中女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3.49%,男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6.51%.导致我国体育人口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原因,体育锻炼严重缺乏.

1.2.2 缺乏相关配套体育设施

社会体育是一种区别于学校体育的健身方式,它需要进行基础健身设施的投入建设,提供专门的体育场所,才能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1.2.3 专业指导人员短缺

社会体育的正常进行以及其宣传推广都同学校体育一样,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对群众的体育活动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使其能够在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开展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4 缺乏宣传力度

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开始,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然而对于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全民宣传具有一定的难度.

2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

2.1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效互动关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双效互动关系,建立“双效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在学校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资源的整体性开放,为社会体育提供相应的体育场所、设施以及体育指导员,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外在发展平台,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延续,社会体育肩负着“全民健身”这一重要任务,走出学校的人们要想持续性的得到体育锻炼,就必须要参与“社会体育”运动,从而延续了学校体育.在二者的互动方式中,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形式的联合.学校体育通过体育场所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开放,与社会体育建立相应的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利用学校专业体育人才组织一些大中型民众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体育健身平台与机制,增强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加强“全民健身”思想的宣传,为大众体育的顺利与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专业开放的平台,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素养,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氛围与环境.

2.2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两大主要体育形式,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2.2.1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这种学习伴随一个人的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时期,学校体育也在整个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教授的场所,从儿童时期学生就开始进行相关体育课程的培训与学习,由此奠定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基础.学校通过科学化、理论化、合理化的体育系统的构建,实现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持续性的体育课程的培训,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而在校期间学习的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又为走进社会之后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与技能构建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2.2.2 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成果的检验,其实质是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基础技能与知识,在日后的社会体育实践中,学生是否能正常运用学校体育中学习到的体育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融合到社会体育中,都是检验学校体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为社会体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措施

3.1 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的教学核心就是结合大纲要求,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参考社会体育的要求,以社会体育为导向,培养具体性的人才,要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基本思想,使其进入社会后,仍然有意识的去进行社会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内容上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指的是从学校体育教学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从社会体育方面出发,社会体育的发展又能够为学校体育提供导向作用.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社会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社会体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之间存在根本一致性,学校精心选择课程项目,体现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全面身心健康的培养,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大院校来进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融合的一大表现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等发展.目前就我国来说,许多高校都在专业上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新颖以及教学特点鲜明、团队协作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社会体育还为学校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如:“健身教练”、“私人教练”等职业,这些体育人才日后就业方向大部分是社会体育中关于健身的一些方向,这就为学校体育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两者之间互动发展,互相融合,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相对适应的广阔发展平台.

3.3 加强与拉动外界力量的参与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并不仅仅是两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加强外界力量的参与.政府要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好外部协调,对两者之间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研究,一些重点内容要制定相应的法制法规来进行制约和平衡,从国家与法制层面落实“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具体实施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基础上,全民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社会、全民族参与的体育活动,树立全民终身体育的思想.

3.4 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要以社会体育需求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创立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社会体育积极、科学、健康、合理的内容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社会体育内容进行接触和更好地理解.其次,学校体育在进行社会体育教学系统构建时,一定要以社会体育为向导,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要以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建立起有效性、普适性与实用性相互结合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与新模式.

3.5 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各院校配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与设施,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保障.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场所与器材,在人才与设施上实现资源共享.

4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4.1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社会体育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只有借助学校体育的广阔发展平台,深入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体育技能的必要性,才能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2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进行有机优化与融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因此,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成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体育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与教师队伍方面资源相对充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如能进行资源共享、有机融合,在软硬件设施上综合优化与整合,既能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又能使社会体育最大限度的“继承”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从而促进双方各方面的融合与互补性发展.

4.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必然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思想,而学校与社会这两个最大的体育承载平台,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延续,二者之间在新世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优化整合与有机结合,首先,能够使学校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其次,能够使社会体育得到相应的资源与师资等技术保障,二者的完美结合为终身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完美结合,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

结 论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使“全民健身”的目标得以实现,以及树立起“终身健身”的观念,就要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融合起来.社会体育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以社会体育的需求为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体育人才,从而为全社会体育发展事业作出贡献,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1]刘乐安.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之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7).

[2]蔡有志,留森华,陈岭.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活动的特点与对策(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3]邹师,周莹,郭殿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1(4).

[4]肖艇.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6).

[5]曹艳杰.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机遇与人才培养价值取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6]刘英.浅谈体育课高效课堂的实施[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7]李永平.析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教育衔接问题[J].体育学刊,2010(2).

(责任编辑:朱 丹)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and Social Sports and their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LUO Xiao
(Physical Education Division,Zhongshan Colleg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3 )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main ways of body-building across the country: campus and social sports. They are both independent and integrative in that campus sports are the foundation while social sports are the extension. Their interactive developments can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sports and the blueprint of“National Sports Integratio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wo kinds of sports, analyzes their relation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ir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campus sports; social sports; mutual intera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812.78

A

1009-8135(2015)03-0154-04

2015-01-25

罗 潇(1982-),女,湖北武汉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高校健美操.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